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本帖最后由 美女小编 于 2015-6-12 10:20 编辑

文|魏蔻蔻

7.jpg

前年,我在成都,搭一所私立小学的校车回家。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很好,3月下旬,已经开始讨论暑假的旅行计划了。

女孩A: 我暑假会去台湾我姑姑家里,我奶奶五一就过去。你今年去哪里?

女孩B: 我们去夏威夷。

女孩A: 夏威夷夏天热死了!我去年夏天就在那里,热得我每天泡在游泳池里,无聊透了。我不是告诉过你,夏天千万别去夏威夷!

女孩B:我爸把票都订好了。必须去!关键要去看我哥哥。

女孩A: 你哥哥?哪个哥哥?

女孩B: 我哥哥就是我爸爸和他前面老婆生的儿子。

女孩A: 什么?你爸爸前面还有个老婆?

还没等女孩B回答,坐在前排的女孩C回过头来说:“前面有一个老婆有什么了不起?我爸爸前面有两个老婆呢。”

校车上一阵笑声...

前段时间我在荷兰看一个8岁的孩子画“我的一家”,热闹密密麻麻的“大家庭”:已经离异的父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妈妈的几任男友们,两任继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继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

这两个情景,都让我笑了。这些孩子,能够轻松地谈论和展现自己的家庭状态。我不想评价好坏,因为父母离异,不能用好坏来考量,它是生活中会发生的一种状态。如果能用真实坦然的方式来看待它,反而没有包袱。

我相信,每个处在如此环境的孩子都会有自己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我对整个过程感同身受,从儿时父母离异,到如今成家立业,已是为人妻为人母的年龄,回首一切,我在每个成长阶段寻找着人生的平衡点,到如今能对所有的往事释怀,是个实属不易的蜕变过程。

对此,来自父母和某些心理学家的误解太多了。比如,大家一味觉得离异家庭的孩子,应被更多地关爱呵护,可这种关爱给予的方式和程度很难拿捏,若呵护过了头,对孩子无益反害。我个人花最多时间克服的,恰恰是过度关心同情,带给我的不知所措。

此刻,我想单纯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告诉离异的父母们,怎样做是对孩子相对容易和好过的。

先说说,如果夫妻不得不选择离婚,一个开始有记忆和懂点人情世故的孩子将会面对哪些生活转变:

父母即将离异前的吵闹和冷战、

决定离婚时的分家分财产、

搬家、

目睹父母恋爱再婚、

和继父母相处、

有可能被改名换姓、

会有同父(母)异母(父)的弟妹出生、

会有继父母上一次婚姻带来的孩子同住、

商讨对继父母的称呼是叔叔阿姨还是改口叫爸爸妈妈、

每个升学阶段的都是两个家庭的协商、

每次寒暑假或周末都是父母家时间各半…

我经历过以上的一切。

其实,这也是每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最基本要经历的一切。除此之外,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孩子只会比上面列举的,经历得更多。

万不得已,优先选择“离”,不要凑合!

我知道,很多在一起不开心的夫妻看到这些,会咬咬牙,发誓要为孩子维持婚姻。而这却是我想表达的第一条,谁也不想离婚,但是万不得已,请优先选择“”,不要凑合!

听人说,中国家庭的离婚高峰出现在两个时间:小夫妻在春节后而中年夫妻在孩子上大学后。我不希望由于两方原生家庭和小家庭的磨合障碍在春节阶段爆发而轻率地导致离婚,但我更不愿看到夫妻牺牲了半辈子的幸福,委屈求全等孩子成年再来分手。这对夫妻来说残忍,对孩子更残忍。

我的父母就是觉得我太小,凑合了几年才决定分手的。那几年是我最痛苦的童年时期,虽然我知道他们都尽力了,为了我,在一起吃饭,偶尔周末还强打笑颜去公园。但就像日薄西山的阳光,即便有几许美好,也处处透着没有温度的凄凉。

其实,父母感情好坏,孩子最敏感。

就算你们关起门压低声音,掩饰那些争吵,我们一样能感到做出来的和睦下,那些失望、埋怨、愤怒和疏离。八九岁的我常睡不着觉,被这种情绪笼罩,像石头一样莫名地堵在我胃里,压在我心里,难以承受,无法摆脱。直到他们说要离婚,我松了口气,虽然心里也害怕难过,但至少那种没着落的堵心和无奈消失了

我父母也曾打算把婚姻维持到我大学毕业。我不确定我能否如他们预想的,随着年龄长大而心理也强大到足以接受和面对他们的分手。我只知道,如今我感谢他们把那段关系终结在我11岁那年。因为,那段由他们对我的爱撑起来的伪善关系,让我对家的形象扭曲,对婚姻失去信心。他们竭力给我营造的完整,只是破碎拼出的假象;他们期望我能得到幸福,但我连去追求幸福都感到绝望。

真的,凑合着过,维护不了孩子,只是维护一种想当然却不健康的传统价值观。

人说宁拆千座庙,不毁一桩婚。我真的不劝人离婚,现实中,但凡能看到一丁点的可救之处,我都是劝和不劝离的。可若已到了 “万不得已”,该放就放手吧,为了自己,更为了孩子。没有哪种关系,能被预设成地久天长,新的生活,总有新的希望。

把争吵和冷战对孩子影响降到最低

在走向离婚这个终点之前,夫妻真能做到平和冷静、好聚好散的不多。争吵和冷战无法避免,既然如此,就理智面对,讨论如何把二者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虽然父母都有共识,不在孩子面前吵闹,但刻意回避让孩子更为难。

我小时候,最怕父母关起门低声争吵的声音。有时他们是等我睡觉后再吵,我发现一次就难过一次,在被窝里哭,我不知道我是该告诉他们“我醒了,别吵了”,还是继续装睡,让他们安心,以为他们把我瞒得好好的。

我赞赏一些国外父母的作法,要是孩子已经懂点事儿了,父母真要吵,干脆直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要谈一些事情,可能会音量偏大。你如果看不下去,就提醒我们。”

其实父母吵架,孩子肯定不安,如此说开了,孩子觉得我们可以参与一下,至少不会太担心无助。

父母冷战,对孩子来说,是能够把空气都冻凝成刀子来刺心的酷刑,能杜绝是上策。若不行,请接受孩子的痛苦,给孩子一个出口,能够表达他们的焦虑

儿时,爸妈常几天不说话,妈妈不再做爸爸的饭,也不等爸爸下班再开饭。爸爸回家,冷脸走到厨房看到没有饭,狠狠摔门离去。妈妈愤愤地放下碗:“他是老爷,我是佣人,该给他做饭?还摔门,谁怕谁!蔻儿,咱们好好吃咱们的。”说是说,可妈妈一口饭也吃不下了,全身心都投入到不停地给我夹菜上。我也难过得吃不下,但怕辜负了妈妈的好意,还是埋头拼命吃,晚饭后就吐了。妈妈又着急,给我熬汤热牛奶,怕我没吃好晚饭伤身体,可我喝了这些,常常又会不争气地吐出来。这种戏码常上演,真是折磨!

如果妈妈当时允许我和她一起难过,会好得多。比如说,能让我也暂时陪她不吃饭,哪怕我们一起哭一场,也比把她的愧疚换成“爱”喂给我好。

分家时,为孩子珍藏一些记忆

离婚前分家的那段时间,我觉得孩子可以面对父母“斤斤计较”地分财物,但很难接受以孩子的需求为借口争东西,更难承受父母销毁关于这个家庭的记忆

我家分家时,父母连藏书都是赌着一口气要“公平”地分,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我妈妈这边是上中集,爸爸那边是下集;而《基督山伯爵》轮到爸爸存上中集,妈妈留下集。

看到这些,我会偷笑父母的幼稚。可让我委屈的是,我变成他们相互争取物品的“武器”,口口声声说某样东西是要留给我的,他们某一方更适合先帮我存着。我每次听到这些都想冲他说:“你们别吵了,我什么都不要,别把我扯进去!”

在满目狼藉的分家中,也能发现意想不到的“宝藏”。我看到过一本红色的笔记本,是爸妈恋爱时通信的抄录。当时爸爸在天津,妈妈在成都,鸿雁传书维系着感情。妈妈真舍得花时间,看完爸爸的信,要重抄一遍在本子上;给爸爸回完信,再誊一遍在本子上。他们交流文学以及对时局的看法,相互写五言或七言诗。我看到一个细节,唐山大地震后,妈妈担心着离灾区不远的爸爸的安危,她写道:“直到长途电话里确认你平安,我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反复读着这句话,我觉得很温暖。从我有记忆开始,他俩总是吵,我不知道他们以前也爱过、思念过、牵肠挂肚过,而他俩也会在精神层面互诉衷肠地交流。我更欣喜地发现,自己居然也算是爱情的结晶。

千不该万不该,我把这本子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拿去给妈妈看。之后,我再也没看到它,想是被烧了吧。

分我小时候的两本黑白相册时,爸爸要求留下我一岁之前婴儿时期的影集。上初中时,我去爸爸家,心血来潮找出那本影集看,谁知只要照片里有我妈妈的,都被剪去了。看着那些残缺的照片,我痛心到指尖冰冷,虽然我当时不动声色的把影集放回原处了。

这些照片没有底片,意味着在我一岁前所有被妈妈抱着的照片,全都不存在了。而婴儿时期,没能剩下一张我和父母的合影。这事对我的心理打击极大,直到我结婚后,我才去爸爸家把这本影集要回来自己保存;而到几年前我才敢打开影集,看那些被裁减过的照片。

若说被当作借口争财物会让孩子难堪一阵子,那么漠视曾有过这个家庭的事实,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段绵长的痛楚。

夫妻缘尽,肯定是伤痛多过快乐,过去的东西看着碍眼,但能否手下留情不要毁坏它们?照片和视频可以存在另一个硬盘里,物品信件影集等放在箱子里交给第三方保管一阵子,眼不见心不烦。

要知道,这些让你们闹心的东西,是我们唯一对亲生父母共同存在于自己世界的记忆,也是我们的一整段生命和童年。之后的生活会有太多变迁,那条回这个家的路,我们将再也无法踏足;这个家的空间会易主变得物是人非;户口本上这些家庭成员的姓名再也不会一起出现。

我们不强求你们在一起,但能不能留下一些凭证给我们?爱过的字句,笑过的往昔,时过境迁后,它依然能被完好如初地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来决定,那段回不去的时光,该如何安放和珍藏。

没有破碎的家庭,更不存在不完整的亲情

离婚的事情尘埃落定后,孩子的家庭和生活就会正式开始变化了。这时,孩子不安和难过是正常的,父母一方面要保证孩子能够表达和抒解情绪,但同时也尽量不要去放大这种情绪。

我们中国的传统里,亲友特别容易用“同情”的态度去面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觉得孩子的家碎,很可怜。随处可以听到“破碎/不健全/不正常的家庭”及“不完整的亲情”这种负面和毫无建设性的说法。

孩子本来还没觉得什么,听多了,就会觉得很没安全感。

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的痛苦,被家人过多地假定或枉自揣测了,由此去泛滥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帮孩子面对现实。

在父母离异后,我的家人给了我很多关注,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什么分歧,他们都叫表兄妹们让我;吃什么东西都紧我先挑。这的确让我很温暖,可那种小心翼翼,随时提醒着我和其他人不一样,我比大家都可怜。这让我更没归属感,我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该怎样回到正常的状态?

父母此时正确的做法是理智坦然地对孩子说明:家庭没有破碎,只是换了种形式存在,有的家庭是亲生父母在一起的;有的家庭是父母分开的。而无论什么形式,亲情都不会“不完整”,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如故,无论这种爱是不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给予。的确,生活方式会有变化,伴随着一个悲喜莫名的适应过程,但是我们大家一起面对,共同承担。

离异后的夫妻,别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

离异后的夫妻双方,因为孩子少不了要联系沟通,也无法避免因为观点不同而争执。此时,请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彼此。哪怕是不自觉对前任的抱怨,都会刺激孩子,那是两个他最亲爱的人相互的伤害,孩子会特别敏感伤心。

初中时我开始住校,父母各自成家,不再联系彼此,每个月爸爸给的赡养费都是我自己去领,然后直接到学校买饭菜票用作伙食费。有时爸爸会拖延一周给钱,要是碰到饭票用完了的关口,就意味着我那一周没饭钱。

我从来没想过从小衣食无忧的我会尝到饥饿的滋味。早餐还好,我们住校,我可以很容易让同学把不吃的鸡蛋或馒头匀给我,运气好的话,我可以集到几个鸡蛋,攒到午餐和晚餐吃。运气不好,午餐还能靠喝白开水挺过去,晚餐就饿得心慌了,会饿得睡不着或是睡着了被饿醒。好在这种事情,也是偶尔来这么一周。

其实,我若告诉他们我身上没钱,他俩肯定会给的。可我实在不想为了要钱,当过滤器听他俩相互指责。妈妈总抱怨爸爸给的钱太少,说离婚这么多年了,协议的费用该涨了。爸爸觉得他这边钱早给晚给对我没多大区别,他不咸不淡地说一句:“你妈连她该给你的钱都不给了吗?”

这些他俩无心的唠叨,让我特别难受,比挨饿难受!

后来,我跟妈妈说了这事儿,她当下就哭了,心疼地说我傻自己找饿挨。之后她随时会问:“蔻儿,身上钱够不够?”我说够,她还再三确定: “拿出来给妈妈看看!”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父母互相责备对方,孩子身处其中,会觉得失去了所有保护来源,因为父母是孩子能依赖的全部。这样,容易让孩子因为无助失去分寸和判断力,像我一样做些无谓的傻事伤害自己

不要放弃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

多数孩子生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共同存在和陪伴是既成事实,无需面对父母恋爱和结婚这段经历。但离异家庭的孩子就不同了,父母结交新的伴侣,开始新的生活,是早晚的事情。

孩子都对父母有占有欲,所以对爸妈再婚,不能说儿时的我是满心接纳的,尤其是妈妈再婚,我还联合外婆阻挠过。我跟外婆哭诉:“他们离婚我还没适应,又要来个继父,还有继父的女儿。我受不了这么大变化!”外婆一听就给我妈下达“禁爱令”,说在我情绪稳定之前,妈妈不能谈婚论嫁。于是,我妈又拖了些时日才再婚,可她什么婚宴和庆祝都没办,白天去领了证,晚上回来如常地给我做饭。我听说妈妈结婚了,吃着饭连句祝福的话也没有,还风凉地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拦不住啊!”

妈妈悄无声息地结婚,一是怕刺激我;二是保守的观念,连我外婆都说:“你俩都二婚,又不是新嫁娘,没必要办酒。” 现在想来,我特别心酸后悔。

可这是一个孩子面对父母再婚最真实的表现:害怕、哭闹、不舍、霸道。

爸爸再婚,我不失落,毕竟我不和他一起生活。看他择偶恋爱的过程,我觉得特好玩,对他刮目相看。和爸爸相亲的人络绎不绝,他随便挑,最后找到我继母,从没结过婚,漂亮温婉,家世工作都好,还双学历。

想来有孩子的人再婚,最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新伴侣和孩子能否互相接纳。

我爷爷奶奶为爸爸张罗对象时,都会给我先看照片:“蔻儿,喜不喜欢这个阿姨啊?”。我说不喜欢,他们就排除。能来爷爷奶奶这儿“面试”的,对我的接纳依然是“审查”的首要标准:“我家孙女虽然判给了妈妈,但会经常过来。”只要谁对此露出质疑,或是对我的赡养费有非议,就直接被淘汰。继母就是凭她对我的态度,深得我祖父母的赞许。

时过境迁,如今我对一切都能冷静地看待,若要建议离异的父母是否该再婚,我会说:一定不要放弃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若遇到合适的人,请勇敢抓住幸福,而且要尽早!

任何事情,都无法人为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发生时机,任它发生在当下,是唯一恰当的选择。

所以,不要指望你给孩子一个时间过程,他就能接受你的再婚。孩子是自私的,占有欲很强,也善于控制和利用父母之爱,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你最好坚定地抓住幸福,让孩子尽快接受既定事实。孩子若有不满情绪,你一定要挺过来。不能孩子一闹,就放弃,如此,孩子会用这种方式支配你,严重的还会演变成病态的相依为命或心理上的寄生状态。

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应该学会以独立的人格个体来生活,各自拥有自我的情感支持体系。亲子关系最好能彼此间平等交流,而不是相互占有。

和孩子讨论再婚的问题时,不要用求得允许的谦卑态度或是摆出一副做错事的样子,也不要自以为是地说“以后会多一个人爱你” 这些安慰话。多不多一个人爱,孩子不在乎,他在乎的无非是你还爱不爱他。你要保持一个冷静坦然的告知态度,告诉他,你需要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你会依然爱他,你的幸福和他的快乐没有冲突。只有这样,你才能给孩子一种正面和坚定的力量,去克服他心底对未知的恐惧。

请相信一点,你的孩子如你爱着他一样地爱着你。只有你真正快乐了孩子才会快乐。牺牲幸福是换不回孩子的幸福的,只有自己拥有幸福,才能给孩子榜样,让他们知道幸福的样子。

如何迎接家庭的新成员

父母再婚后,新家庭不免有人员的扩充。新成员可能是继父母带来的孩子,也可能是有血缘的弟妹。前者相对好处理,分配好家庭空间和资源,平时多增进相处,就能慢慢磨合,处得好还能多个朋友。我和继父的女儿年龄相当,关系就很融洽。

反而面对有一半血缘关系的弟妹出世,心理会有些落差。

记得我妈婚后,我第一次听人问她准不准备再生孩子,都惊呆了,心想我妈都这么老了还能生孩子,要不要脸啊!其实,妈妈当时才38岁,怎么就老到不能生孩子了呢?不过妈妈没打算要孩子,她说把我和继父带过来的妹妹照顾好,就安心了。

爸爸那边倒是很快有了动静。最初,我隐约从继母的身体迹象上有点察觉,但不愿承认。后来,我悄悄去问爷爷,他确认了继母怀孕的消息,还说爸爸打算周末告诉我。我嚎啕大哭,也不知为啥,就是觉得委屈心慌。

上回看先生的表妹告诉她和前夫生的儿子,她和现任老公要生宝宝了。那孩子才三岁,也是当即大哭。不谙世事的他,哭成那样是因为本能中觉得自己不是唯一的那种莫名失落吧。

我爷爷看我哭就忙不迭地表态:“咱不当唯一,咱是第一,在爷爷这儿,最爱你,谁也别想跟你比,跟你争!”

我回到妈妈那里边哭边问:“我的爱会不会被剥夺啊?”我妈说:“你爸找了个黄花大闺女,不可能不要孩子,你要理解。再说,他对你也没多少爱,剥夺就剥夺了,没差别!”

且不管妈妈说得有没有道理,她话里最后三个字,让我的情绪稳了下来。

“没差别”是我最需要的安慰。无论爷爷怎么说最爱我,强调“厚薄”的比较会让我隐隐担忧,怕有一天自己会被比下去。孩子在父母离异这一连串的变化中,特别容易怀疑他人许诺的亲厚。我们会觉得,来自他人的给与,不是自生的,会和父母一样,说散就散,把握不了。要调整这种心理症结,需要之后很多年的努力,才能真正强大释然。

所以,请理解孩子因为即将出世的弟妹而哭,允许他用眼泪疏解焦虑。而让他平静的最好方式就是告诉孩子,生活会有变化,但是爱没有差别

几个月后,和我相差14岁的弟弟出生了,他非常可爱,我一见就不自觉地喜爱他,根本无暇计较爸爸是更爱他还是我。而弟弟从小也毫不掩饰对我的爱,我俩的关系一直非常好,共同交流想法,分享爱好。我特别感恩他的存在,给我无尽的温暖和幸福。

选择原谅,放下歉疚

我前面说了很多离异家庭孩子的心声,以及讨论父母该如何理解对待孩子。但我最想说的,是孩子长大后,要独自面对一切时,该以何种心态面目去追求和建立幸福。因为所谓“身心健康”,最终要完成的无非是独立成长,经营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感情。

我大学时男友的母亲反对我们交往,她对我说:“我希望儿子和一个来自健全家庭的女孩相处,简简单单过日子。你家这种情况,不怪你。可你没有好榜样,要是遗传了离婚的态度,不就耽误了我儿子的幸福。我不能让他冒险。”

在这个误解中,会出现给我贴上“问题儿童”或“离婚遗传病”标签而歧视排挤我的人;也会有千方百计要把这些不公的标签撕下来而加倍关怀保护我的家人。

一路走来,家人始终如此,不愿我受一点委屈。伴随着歉疚感,他们给了我很多无条件的宽容,可这恰恰成了我坦然面对一切的那块绊脚石。

从儿时父母离婚起, 我的那些别扭任性好像都能被家人预先体谅,因为我是无辜的孩子,是整个事件里的受害者,而他们是对不起我的人。

我其实从未怨恨过父母,但处在当时那种大家都觉得“我被亏欠了”的亲情氛围里,我又不自觉地把我的彷徨、困惑、无助归咎于父母的离异。

我无从建立一个正常的情感是非观和良好的情绪管理体系。

我一度变得尖酸刻薄。

离婚后,妈妈在新家给我布置了一间可爱的卧室。知道我喜欢小摆设和书籍,专门为我设计订做了古玩架和书橱二合一的白色柜子。妈妈问我喜不喜欢这间屋子这个家,我说:“不喜欢!只喜欢我以前跟你和爸爸住的家。”—其实,我很喜欢那个别致的柜子,以及妈妈为我精心购置的一切。

这是一个将自己定义成“受害者”,再在脆弱时把自己变成“加害者”的矛盾怪圈。我在里面挣扎,日记里常写满对妈妈的抱歉,面对她却说不出口。

进入青春叛逆期的我,更是变本加厉:早恋、离家出走、旷课、吵着要退学、周末混酒吧K厅。

很多人会把这些行径归因成离异家庭孩子特有的“个性残缺”所致。我不知道是否如此,但当时和我在一起混日子的朋友,除我之外,都是非离异家庭的人。其实,无论来自何种家庭,都会有自己的苦闷期,有离经叛道的,有平稳过渡的,境遇不同罢了。

所幸我没走得太偏,很快平衡了自己,回归正道。这要归因于我父母再婚后的家庭都很和睦幸福。幸福是一种特别强大的正能量,它既能消融负面的东西,又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因为家是幸福的,你就会愿意回去,不会脱轨太久。而父母各自的生活里有爱和其他支点,对孩子的态度就相对从容,不会气急败坏。这些因素为我指引和点亮了回头的路。所以,我特别强调父母自我幸福的重要性。

我意识到无限放大痛苦,软弱无能地把自己定性为受害者,本身就是最痛苦的自残。

我和父母敞开心扉,谈起往事。

爸爸说,刚离婚时,我和妈妈都搬走了,爷爷奶奶当时在北方老家,他下了班,特别怕回那个曾经是三个人而如今是他一个人的家,心里空落落地不知去哪里。有时,他会去同事家蹭晚饭,借点别人家的温暖;更多的时候,他会骑着车到我和妈妈的住处,在窗外偷偷地看我,直到我在窗前写完作业,关灯睡下,他才离开。

妈妈说,每次我和妹妹争吵要她评理时,她总责备我,她知道对我不公平。可是妹妹是继父的女儿,她作后妈,说重了不好。其实,晚上我睡着了,她都会悄悄来看我亲我,而她自己常心疼地夜不成寐。

想着爸爸妻离子散后不愿回家在街头凝望我的凄惶;想着妈妈为照顾两个孩子,天不亮就起来给我和妹妹做早饭梳头,然后自行车一前一后地载着我俩送我们上学,硬是把自己累得大病一场。

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谅解而要耿耿于怀呢?

凭什么我该认为独独我的伤害是最多的,我的心疼是最痛的?

我父母离异时不过37、8岁,这对他俩也是重大的人生变故。没人教他们如何面对,他们又何尝不是一路劈荆斩棘地走过来。

张爱玲提到自己成名后,凑了一大笔钱去还给母亲,报答母亲离异后对她长时间的资助。母亲一看就哭了,拒绝收下这笔钱。

我想每个母亲面对女儿跟自己清算一切的这种决绝,都会伤心和难堪。但我又特别理解张爱玲举动后的心理。她母亲确实在供其读书的过程中,感叹自己的生活被牺牲了,表现出入不敷出的压力。想必张爱玲的愧疚和无奈,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地折磨了她很久。一有了钱,就想把这块心病除了。

这其实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尝试放下往事,去原谅和解的最初阶段:用忏悔弥补的方式,躲避歉疚,希望借此把过往的心结,一笔勾销。

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我后悔当年的不懂事,我不喜欢那个自己。于是,我好强着让自己更好,远渡重洋,废寝忘食地完成学业,希望把以前浪费的都补回来。想把一个完美的自己呈现给家人,让他们为我骄傲;想挣好多钱,报答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

我做到了!但并没有特别快乐。

我发狠地完善自己,只是拼命想证明,我不再辜负家人!我卯着一股劲儿,出国留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不要家里一分钱;结婚也拒绝嫁妆。我在用一个自以为“好的自己”和以往 “不好的自己”做切割。如张爱玲一样,我想清算那些人情债及经济债,和过去做个了断。

这是一个对过往还不敢完全面对,对自己还不能全盘接纳的时期,但这是第一步。你的收获是完成经济独立,学会坚强

很多人止步于此!

其实,还能到达一个新的阶段。我在这个新阶段,完成了情感独立,配备上坚韧。我开始体会一种毫无压力的快乐。

我能够完全面对过去,接纳任何时期的自己;无论是遗憾还是伤痛,都能如常看待。对家人,也从非要展现自己的能力和周到,转为对他们无条件的包容和爱。

我对父母说,我们要承认我们不是强人,更不是完人。这个世界里会有经验十足的医生、律师及各种职业人士,唯独不会有“经验十足”的父母。每一段亲子的缘分都是父母与孩子彼此间的唯一。每个家庭都在跌撞摸索中寻找自己的路,犯错走偏难免,追悔无益,只能与往事握手言和。

近两年,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更轻松了。那些带有硬度的坚强和坚韧,明显松弛了下来,化为圆融通透的从容和坦然。我安然享受生活和工作,捡起一两个爱好,日复一日静静地去完成,每天在微信里问候家人,和他们聊天。

觉得自己坚强时,我选择性地面对过去,有些拿不起,有的放不下。

觉得自己坚韧时,我能够面对过去,完全放下。庆幸走了出来,不用再回去。

如今,我不再追究过往。我的确走了出来,并不惧再回去;放下的,也不怕再拿起。我懂得了安置,学会了化解。

原谅和放下,不是一闪念的顿悟,是一段要跋涉的长途。

我没有一段自始至终都把一切处理得尽善尽美的经历,可正因为如此,我更懂其中曲折甘苦。

回首来路,我并不想如禅宗般要求大家,放下执念,选择原谅,换一种思维和态度,去和所有的过往和解。但多多少少,一切又好像只能是这么回事

幸福, 就是一个一路走,一路去原谅和释怀,终于走出一片明媚的过程。





作者:魏蔻蔻,生物科学博士,定居荷兰,现任医药产品研发及市场拓广经理。业余时间爱好写作。创办微杂志微蔻 (WeiKoMagazine),关注中西文化教育和思维差异,分享留学定居海外的生态面面观。





已有5人评分 小红花 理由
书旅81 + 1 赞一个!
yasumi + 1 赞一个!
sunshine123 + 1 赞一个!
虫虫佳一 + 1 赞一个!
蔚蓝的风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小红花 +5 

精彩评论7

bunny_yadi  四海霸王  2015-6-13 19: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比利时
本帖最后由 bunny_yadi 于 2015-6-13 19:53 编辑

看了大标题就不想看了。父母离婚不是孩子的错,离婚的孩子身心健康不健康和父母教育还有自身成长有关。很多父母和睦的孩子,照样身心不健康。这样的标题党无疑是对父母离异的孩子的一种赤裸裸的歧视。真心呼吁社会不要再这么说。。。完全没有必要。。。
像荷兰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离婚率远远高于中国,但是儿童幸福指数世界第一。自己想想什么原因。
关键在于你的心态,你孩子的心态。
蔚蓝的风  四海霸王  2015-6-13 10: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读着读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红花石刺猬  中级海盗  2015-6-13 11: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可是我完全没法放下,我就是觉得正义还没有实现没法向前走……
虫虫佳一  四海霸王  2015-6-13 17: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KK说的很透彻,您说的这些,曾经都经历过,好在木有走太远,回到了正途,呵呵,现在依然是这样,像文中所写的,我好强着让自己更好,远渡重洋,希望把以前浪费的都补回来。想把一个完美的自己呈现给家人,让他们为我骄傲;想挣好多钱,报答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
努力的完善自己,只是拼命想证明,我不会辜负家人!我卯着一股劲儿,努力工作,独自生活。我想用一个自以为“好的自己”和以往 “不好的自己”做切割。如张爱玲一样,我想清算那些人情债及经济债,和过去做个了断。
我只想努力给自己找到归属感,和幸福,如KK所说,尽己所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并且让自己过得更好,让家人放心。
我们都努力的走过来了,并且会一直走下去的,我深信。谢谢KK的文,祝您也祝我自己更幸福!
yasumi  中级海盗  2015-6-15 15: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感觉好想分享这篇文章给我小姑。。。她要是早10年读到这篇文章我堂弟现在也不至于变成现在这样。。。。想想都心酸然而真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
jumanji  海贼王  2015-6-15 17: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我唯一想说的就是,楼主在放了自己妈妈照片以后又这样披露自家隐私。真够大方的。
jcs  高级海盗  2015-6-17 16: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原来作者不容易啊,那么坚强懂事,相信你的父母已经以你为傲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