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美女小编 于 2015-9-11 15:19 编辑
文∣ 魏蔻蔻
妈妈,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李开复在经历了近一年抗癌治疗,重回公众视野探讨的是“置死向生”。
的确,关于死亡的命题,其实是在追问生命本身的价值。而我一直好奇着,常人走完生老病痛这个过程,在生命最终的心愿会是什么。
临终遗愿,会投射出每个人一生的欢喜和遗憾被过滤后的人性以及自己对这段生命的定义。
这几年,我关注着荷兰一个叫“遗愿救护车” (Stichting Ambulance Wens Nederland)的慈善机构。它由Kees Veldboer于2007年成立,旨在调配救护车、医护及社会资源,帮助临终病患完成其人生的最后心愿。
这些临终病患都进入生命倒计时阶段,大约会在2-3周内离世,处于丧失行动力的卧床状态。
他们的心愿会被列出来,完成后会在被允许的前提下放到该机构的Facebook网页上分享。有的病患,在心愿完成的第二天就离世了;也有的会遇到突发状况,在心愿执行前就骤然离世,留下一个未了的遗憾。
至今,“遗愿救护车”机构已经帮助病人完成6000个左右的遗愿了。
妈妈,您知道他们的心愿是什么吗?
他亲临自己此生最后的画展。
她去观看最爱的音乐剧Billy Elliot.
他最爱荷兰画家伦勃朗的画,在荷兰国立博物馆举办“伦勃朗晚年画展”之际,专程来观展。
荷兰国家芭蕾舞团第一次引进并表演芭蕾舞剧茶花女,钟爱芭蕾舞的她打扮好去观看。我和先生刚好也去看演出,结束后在大厅外碰见她。她非常开心,让护理人员给她点支烟。“您都这样了,不能抽烟。”护理人员拒绝。“就是因为我要死了,我总算能想干嘛就干嘛了!”她反驳。我们看着她熟练优雅地夹着烟,望着阿姆斯特丹的夜景和运河,满足地吞云吐雾。她去世于三天后。
出生于2005年但身患绝症的女孩,到阿姆斯特丹Ziggo Dome观看她最爱的美国歌星Ariana Grande的演唱会。
她去大自然墓地区,为自己选择了安葬之地。
他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最后一次出海航行
他出生在被二战战火摧毁的鹿特丹,数十年间亲历着这座城市的重建成长。临终了,他要好好看看这座他最爱的城市。他说:“鹿特丹是浴火凤凰,让人想到生生不息。”
她是波兰移民,27岁,癌症晚期,她和家人说好了,要微笑着告别。她会在丈夫和孩子的陪同下,回到波兰,安葬在故乡。
她在抵达故乡15个小时后去世。
这是“遗愿救护车”慈善机构的别墅,里面有临终病人需要的医用设施,病患可以选在这里与家人聚会居住。
妈妈,在我写这封信的时候,其实上面您看到的所有临终病患都已不在人世了。可是,他们依然留下了最后的温馨和微笑。 我不知道我的临终遗愿会是什么,我希望自己像这些我提到的人一样,最后的心愿是再次享受生命中的快乐和爱,坦然地和一切告别。 我不愿在那一刻仍旧为他人或儿女的生活操心,殷殷的嘱托里,全是不放心这个或是担心着那个。 最终的最终,对已逝的今生,你是感觉惶恐不舍,还是能够安然告别,其实只取决于这一段生命,你是否为自己真正活过。因为只有拥有过的,你才能放下。即便心有所眷,也可以了无遗憾地说再见。 我特别希望,无论您还是我,在与世长辞之前,生命沉淀下来的,也能是美、原谅、亲情和爱。
死而无憾,只源于生之璀璨。
就此搁笔,祝安好!
蔻儿,于荷兰
作者简介:
魏蔻蔻,生物科学博士,医药研发经理。定居荷兰,与荷兰老公和猫咪Marley相伴,有文科心的理科人,爱好写作, 创办原创微信公号微蔻(WeikoMagzine),分享留学定居海外的中西教育和思维差异,讲述跨国情感及家庭文化的碰撞,描绘欧洲皇室风云,评论欧美医药企业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