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文/蓝菲

anp-33809240_0.jpg

“上海年夜饭”事件在2016年春节期间“刷爆”了朋友圈和微博。事件的来龙去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一名上海姑娘跟着来自江西农村的男友回家过年,被其老家的吃住环境吓坏了,年夜饭没吃完,就吵着回家,并且与男友分手。事件一出,立马在网友中引发轩然大波,而随后又有知情者爆出,该事件很可能是营销炒作。

然而,无论这是上海女孩和江西男孩的真实感情动态,还是哗众取宠的炒作,这一系列帖子之所以能成为今年春节最火的话题,想必它还是多多少少戳中了社会的“神经”。互联网用户就该事件所发表的评论数不胜数,不管是谴责女方是“孔雀女”,或是嘲讽男方是“凤凰男”,这些评论所呈现出来的婚恋观都大致可以归为“门当户对”的理论体系之内。

对于中国人来说,“门当户对”可以说是男女择偶标准中的“黄金规则”。所谓的“门当户对”可以理解为:两个人的结合,不仅仅意味着两个个体的结合,同时也意味着两个家庭的结合。这两个即将结合的个体以及其背后的家庭,都应当拥有相近的生活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等。这条“黄金规则”在过去大部分男女的婚恋生活中屡试不爽。到了今天,不少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的婚恋观发起了挑战,但是,总的来说,“门当户对”还是当今中国社会比较主流的婚恋价值观。

正当“年夜饭“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刚好有一个荷兰友人到家里窜门,我就顺便和他提了这一则新闻。听了我对事件的描述之后,他一开始显得很吃惊:“我不是很明白,这个女只是因为那个男生家里很穷,就决定和他分手?” 他的回应点出了一个“穷”字,我顺势反问了一下:“所以你不认为‘穷’是一段关系中的问题,对吗?”友人沉思了一下,坦然地说:“‘穷’当然是一个很现实的难题,不过问题是那个男生穷,还是他的家庭穷?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如果只是他的家庭环境不好,他不应该对此负责,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只要他有学历,有能力,而且有工作,让他自己的生活更好,那他家庭的贫困不应该成为deal-breaker(不能通融的条件)。”

我接着问道:“中国人谈婚论嫁时,最喜欢用“门当户对”这把尺子,去衡量一段关系或婚姻的匹配性。基本上可以说,两个外形、学历、工作、经济能力和家庭背景相当的人结合,是最完美的。这是一般中国年轻人和家庭对‘perfect match’(完美伴侣)的理解,这样的婚姻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会比较合理,不会轻易遭到亲友的反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荷兰人是怎么看待‘门当户对’的?”

接过问题,友人解释道:“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荷兰的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子女的感情生活,比较尊重和理解子女自己的意愿。当然,荷兰也有非常传统保守的家庭,这些父母会干涉孩子的婚恋,但是一般都是出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因为本身这些家庭的宗教气息就一般荷兰家庭要浓厚得多。因此,荷兰年轻人的婚恋生活中,长辈意愿的成分是极少的。”

关于父母意愿,据我的了解,荷兰人和中国人的观念确实很不一样。荷兰的父母多认为结合是两个人的事情,双方快乐才是最重要。很自然地,我以为荷兰人对“门当户对”的看法会与中国人的大庭相径。然而,这位荷兰朋友却话锋一转,““我认为中国人所倡导的这种婚姻价值观(指‘门当户对’)有其道理所在”他接着解释道,一般荷兰人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会非常注重整体印象、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生理上的契合度,“我们对对方的家庭背景、学历或者工作性质也不是完全不考虑,但是绝对没有中国人那么执着,将这些因素放在首位。我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认可‘门当户对’的道理,是因为外貌这类外在因素有时候没有道理可循,只要双方看对眼就可以。但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内在的因素是与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息息相关的,它们是可以被塑造的。换句话说,来自同一个社会群体的人在这些方面可能比较容易产生相似性,比较容易互相理解。不过,在我看来,‘门当户对’的概念不应该过分关注物质方面,而应该更关注由于社会经历相似而产生类似的思想和行为。否则,我会觉得‘门当户对’太过狭隘。”

在荷兰语中,“门当户对”并没有与直接之相对应的表达,更多的是‘完美的结合’或是‘理想的伴侣’等等,但他们在择偶的时候会不会也会有类似中国人的考虑呢?荷兰Idee心理研究所就曾经发表过一篇《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伴侣》(Hoe kiezen we onze partners?)的文章(链接:http://www.idee-pmc.nl/relaties/relaties_partnerkeuze.html)。文章称,大部分人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都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外貌或外形、生理、性格、心理和圈子。‘圈子’在人们对伴侣的选择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为圈子多指一类有着‘共同性格特征、文化背景、价值观体系和生活方式”的人群,这些共同性成为了维系 “圈子”的纽带。社交圈、工作圈、生活圈等等的“圈子”其实都是人与人关系的集合,虽然圈子里也会有一定的“异”,但共通性是这些圈子得以成立和继续的基础。同样的,在婚恋关系上,如果双方的差异太大以致最后无法妥协,那么,从长远看来,这样的关系也不会持久。

这篇文章关于“圈子”重要性的阐述所反映出的道理和“门当户对”是大同小异的。就如同我的这位荷兰友人所表述的那样: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其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都是被所处的群体所塑造的,在保持独特性的前提下,各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双方长久相处时可能要产生的摩擦。然而,在如今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门当户对”的追求越来越趋于“物质化”,一个人的“个人条件”变得极其重要,甚至成为择偶时的核心指标,而这些所谓的“条件”通常指的是个人学历和工作情况以及其家庭的经济条件。

中国对“门当户对”的执着,却有着西方人也许不能完全理解的苦衷,那就是中国的社会现状。首先,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会比较强,成人后要尽孝道,抚养家中的老人。但是,在缺乏完善甚至没有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家庭年轻成员趋少的情况下,赡养老人的成本会非常高,尤其是遇上疾病困扰的情况下,这对于一般工薪阶层的年轻夫妇来说会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其次,与荷兰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非常大。这种庞大的差距很多时候不仅仅反应在经济条件上,而且更多的是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上,成为两个人或者两家人相处中很难调和的矛盾的根源。最后,城市在占有发展资源方面比农村地区优势更大,农村的年轻人往城市挤,城市的年轻不愿到农村。这种社会阶层的固化,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不畅通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会加剧贫富和城乡悬殊,使“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社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荷兰在线中文网荷兰国际广播电台旗下的中文网站,旨在为全球华语青年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年轻人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独立的媒体资讯,促进中荷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为两国青年人搭建一个自由沟通的平台。关注荷兰在线微信账号helanonlinechina,获取更多资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