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本帖最后由 美女小编 于 2015-8-19 16:21 编辑

文|陈大地

BBC有关中国教师到英国中学执教的纪录片正在全球热播。中西方教育从多年来的纸上谈兵一下子转变为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火药味十足。那么,如果中国的学生遇到欧美的老师又会怎样呢?我想讲述一场我亲历的一场中西教育碰撞。

让人担忧的“问题儿童”
多年以前,还在国内高校执教的我发现,原本兴趣广泛、生性活泼的孩子,在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变得没有以前那么开心了。而这大概跟四年级开学后的一次家长会有关。
那次家长会之后,班主任老师在班上做小升初动员,要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监督孩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言外之意,那些爱好什么的可以放在一边了。
慢慢地,我们发现孩子常常因为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就不愿意去上学,对老师的作业也越来越抗拒。后来的每次家长会,老师只要谈及我们的孩子,总会批评说,他学习动力不足:孩子看起来很聪明,为何却从来考不到前几名?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抓紧”。在老师眼里他仿佛是一个“问题儿童”。
有一天回家,孩子见到妈妈,很沮丧地说:“我是不是真的很笨,什么都做不好?”说完就哭了。原来孩子完成了作业却忘记带到课堂上,老师不听他解释,点名让他上讲台罚站,而后又被老师一把揪下来。

我们这才意识到,在这样一个一切以考分为衡量标准的教育体制下,让孩子独善其身根本不可能。这样发展下去,只会让他失去学习的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生活的热情,甚至健康的身体等等,沦为成千上万考试机器中的一员,一辈子生活在众人的评价里。这样就算学习成绩再领先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想让孩子随波逐流,恐怕只能给他换个环境了。

入学荷兰:音乐是跟“正课”同等重要的事儿

我和爱人搬到了荷兰,并在去年9月份让孩子正式转入了一所荷兰中学的语言班(ISK)学习荷兰语和部分中学科目,为进入本地中学做准备。在这期间,他遇到了一群荷兰老师,特别是其中的两位,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一位是他的音乐老师,姓van der Leeden,我们称他为雷老师。孩子在国内学了三年多钢琴,第一节音乐课上就受到了雷老师的关注。在新生家长会那一天,雷老师带家长们参观音乐教室时,特意留出时间让孩子弹一曲,还带着校长、年级主任和孩子的新班主任都来听。一曲终了,在大家的掌声中,我们看到了孩子脸上久违的笑容。从此以后,雷老师每周都会抽出一小时免费指导孩子练琴,还鼓励孩子到各种场合表演,比如学校的招生开放日、音乐晚会、毕业典礼、艺术节等等。孩子学习乐器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在学校里感觉音乐跟所

谓“正课”相比,是同等重要的事儿

这样贸了劲儿地鼓励学生“不务正业”,真的好吗?
雷老师有自己的理由。他觉得孩子的自信和幸福感非常重要,因为那不仅关乎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快乐,而且会帮助他们在积极的状态中面对学习。在雷老师的帮助下,孩子在音乐世界里找回了自信。他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增加了不少,这也让他非常重视荷兰语的学习。孩子期待每天去学校迎接一个个未知的挑战和成功的喜悦。在荷兰的第一个假期刚过了第二天,孩子就说:“好无聊,我想去上学。”——这句话我们在国内从来没听他说过。

从问题儿童到优等生

另一位是他的班主任Ruben女士,我们叫她卢老师。卢老师教荷兰语,她要求学生在上课时间只能讲荷兰语。听起来比国内教英语的老师还严格。但是,孩子却最喜欢上卢老师的课。看到课表上有她的课,早上便比平时多打了十二分的精神去上学。卢老师的课上有很多活动、游戏,每周她都会带学生去市里的图书馆借书,或者到某个城市去完成一些小任务。如果在课上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还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学习任何他们喜欢的知识。
上了一个月的课之后,卢老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做演示,题目自选。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题目:介绍钢琴的历史。看到孩子让同学帮他录下的视频:他竟然能用流利的荷兰语展示不同时代的钢琴,讲得有板有眼,让我非常吃惊。然而,更神奇的还在后面。两个月后,孩子居然自己下载了软件,去图书馆借了书,自学了德语。圣诞节前,我带他去德国玩,他用德语给自己买了一个冰箱贴。

我不得不佩服这样的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给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她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才是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还享受了卢老师的“特别关照”。她注意到孩子学习速度很快,专门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为他做了一次学习能力测试,结果发现他属于“发展型思维 (growth mind-set)”。这种思维类型的特点是善于发现新事物,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总结经验等等,智力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这样的孩子非常喜欢去探索新的知识,他们可以同一时间段内做不同的事情,却不屑于做重复的、机械的练习,甚至对解题答案是否合乎规范也没有兴趣。这样的孩子没有新知识可学就会感到无聊。
这样的孩子——老师,你确定不是在逗我吗?这些所谓的特点,不正是中国老师所说的“缺乏学习动力”的表现吗?我们跑了大半个地球,终于找到了“问题儿童”的根儿,却发现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根据测试的结果,卢老师推荐孩子提前一年进入毕业班。后来又经过毕业班班主任的推荐,被本地的一所高级文理中学(Gymnasium)录取。经过这段时间的“火箭式”推送,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在学习之余,他除了坚持练习钢琴,学习德语,还自学C++编程语言, 微积分和量子物理。

关于中荷教育的反思

从“问题儿童”到优等生,我们和孩子在一年中得到了中荷教师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也经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
结果是:孩子从轻度自卑和厌学到重获自信和学习的兴趣。在这群荷兰老师身上,我看到他们想方设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办法教学,把讲授知识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以及应用能力结合起来,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使用他们学到的知识。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关注。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学生,他们都会客观全面地观察和评估,找出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向。

平心而论,很多中国的教师同荷兰的教师一样敬业,但是相比之下,中国学校的老师们太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单个孩子的成长关注太少;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评估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也欠缺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如果从单纯提高班级整体考试成绩来说,中国老师用强化训练的方法绝对有优势;但是对于孩子的个体和长期发展来说,荷兰老师的方法要更有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心智,让孩子成为自由发展的个体。缺乏个体关注的应试教育无异于集约化大生产,只能批量制造出靠分数达标、心智却未必健全的潜在问题产品。我们的孩子是人而非商品,教师应该是播种育苗的园丁而非生产线上的操作员。靠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当金字招牌的老师,离能够担当现代教育重任的合格教师恐怕还有很大差距。


荷兰在线中文网是荷兰国际广播电台旗下的中文网站,旨在为全球华语青年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年轻人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独立的媒体资讯,促进中荷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为两国青年人搭建一个自由沟通的平台。关注荷兰在线微信账号 helanonlinechina,获取更多资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