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小林从2002年11月19日成为一名海归,并迅速转变为“海待”。原因很简单,她一直没有工作。她也曾试图工作,当时正值“非典”,一家旅行社的老板说“疫情结束之后再说”,后来没了动静。回首往事,小林承认出去得有些盲目。
20年前,在北京一外企工作的洪晃(章含之之女)的月薪是7000美元,而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挣56元的月工资。天壤之别。这个差别,只是因为洪晃是70年代的赴美留学生。实际上,洪晃当时的高工资,在李学峰看来,是物以稀为贵的结果。
羡慕洪晃的生活水准,小林在1997年大学毕业前就已下定决心要出去。“人真的命运不同”,她说,“我同寝室的3个姐妹都去了美国,我却被拒签”。
去不了美国就去其它国家。毕业后,小林先工作了两年,在赴法签证放宽的时候,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她在法国,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工----每天7小时的香水店售货员,两小时的语言课。她甚至没有上过一天法国的大学。
一个大学毕业生就在国外做一辈子的售货员?国内的男友、现在的丈夫催她尽快回国。在赴法整整31个月之后,小林踏上归途。
2003年全年,中国新增两万名“海归”。和洪晃那个年代不同了:那时,绝大多数出国人员是经过严格选拔后的公派,现在的“海归”----用张车伟(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副所长)和李学峰的话来说----鱼龙混杂,留学人才市场渐成买方市场,部分“海归”贬值甚至成为“海待”、“海干”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根据世界HR实验室经过近期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同时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以上海为例,2003年找不到工作的“海归”已达7000人左右,逾三成“海归”就业难。
海归人数的增多,使他们不再享有物以稀为贵的诸般好处。李学峰说,在他们公司,就有拿3000元月薪的海归。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说,“海归”变“海待”的大背景是留学人员在大量增加,而学的专业则以理论型居多,因为好拿奖学金,而理论型人才在全世界找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有很多海归,在国内是学生,在国外还是学生,不曾有过工作经验”,张车伟研究员说,“我曾建议一个留美学生在那边工作几年再回来”。他指出,目前用人单位要的是能力,洋文凭如果不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薪水降低就是很正常的事。
《京华时报》在报道5月20日-5月22日举行的“第三届北京留学人才招聘会”时说,所有招聘企业不约而同地发出同一个声音:“工作经验和个人实际能力是目前招聘企业最看重的,学历和海外留学背景并非绝对的必要因素。”42家招聘单位提供的月薪从2000元到4万元不等,落差很大,而且大多数岗位为初级岗位。
韩光耀主任认为,目前国内对“海归”的需求,集中在拥有世界前沿科研课题的研究人员、短缺的高层管理人才和证券、金融、保险等亟需与国际接轨的行业。熟悉国际市场规则、行情、跨国文化、拥有国际化理念的人才仍然可以拿到高薪。“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出去过的人都具备这些‘竞争优势’”。 颇可玩味的是,在中国科技证券责任公司,还有拿6万元人民币月薪的海归。海归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比得上20年前洪晃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薪水差距。

精彩评论1

lillian_wt    2006-1-30 10: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