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4.说脏话的代价
  
  
  
   有一段时间,琳琳特别喜欢说“你这个狗屎”、“你这个大便”……
   他是用开玩笑的语气在说,没什么恶意。他的妈妈对这个事情比较紧张,每次都长篇大论地教育他,主要是批评他没礼貌。孩子不但没有改,还变本加厉。琳琳会画画,他在书上画了不少令人皱眉的图,最夸张的一张,画了一个人,浑身上下都是……
   最开始我没太在意,心里还觉得妈妈有点小题大做。直到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又说这些话,妈妈再次批评他,我接过了话茬:“狗屎”、“大便”这两个词,老师都教过你怎么写,那就可以说。不过,这是不好的话,说了要受到惩罚。
   接着就和妈妈一唱一和地讨论给琳琳什么样的惩罚。我对妈妈说:你看,你做饭,就轮到我洗碗了,哎哟,我最近不想洗碗呀。如果琳琳再说那些话,咱就让他洗碗吧,我就解放啦!妈妈就在一边眉开眼笑地附和:好啊好啊!
   事情就这么说定了,说一次洗一次碗。我之所以用这个办法,是了解琳琳的优点:讲信用。只要他当时不反对,事后一定会遵守诺言。
   我继续卖乖,琳琳,求你一件事,再说一句吧,我今天就不想洗碗啊!
   琳琳也和我开玩笑:哼,你这个奸诈狡猾的人,我才不上你的当呢!那天我在“失望”中洗了碗。
   之后的一段时间,发生了有趣的逆转。是我每天“期待”他说,“引诱”他说,他坚决不给我机会。我每天洗碗都做“痛苦不堪”状,看得出,他很小心。当然,他也有一不留神的时候,前后被我们逮到三四次。我和他妈妈都特高兴,甚至还有一点点的幸灾乐祸。他也遵守诺言,碗洗的又干净又快,我们打趣他是“洗碗天才”。
   之后,这个问题就不见了。
   一、探索自我的尝试。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有一些标新立异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挺让人紧张的,家长特担心孩子误入歧途。其实,孩子是在试探他成长的边界。有的也反映了同伴群体中流行的话语和潮流。像“狗屎”、“大便”这些话,那段时间琳琳的同学都在说,他也跟着说,过一段,就都不说了。所以对此没必要大惊小怪,听到他说,用表情、眼神或一两句话表明家长的反对立场即可。如果开始就轻描淡写地处理,孩子未必会说那么多次。
   二、权力的让渡。其实这个故事背后,有个小小的权力斗争。家长不让说,孩子偏说。如果首先认可他可以说,把这个“说”的权力给孩子,他就不会再反抗。至于说的后果,另行处理。
   三、愉快的惩罚。我最喜欢的惩罚方式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接受惩罚,但不觉得难堪,甚至还有点游戏的味道。我说的“一点点的幸灾乐祸”,就是表现了我们的得意,但也让孩子感到舒服,如果过度了,孩子会反感。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5.小小的冲突
  
  
   说两件和琳琳发生冲突的小事情。
   有一次他清理鱼缸,要把水草捆绑在沉木上。他手里捏着线,剪刀不在身边,就想让我帮忙。可话说得非常生硬,语气中隐含着怒气。他的话引起了我些许的不舒服,我回敬了一句:你求我帮忙,不说点好话给我听啊!最后他自己设法拿到了剪刀,表面上看,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另外一次是他邀请我陪他去花鸟市场买东西。买了好几样东西,其中之一是铺在鱼缸底部的白色沙石,大概有几公斤重。到了小区里面,他的意思是让我帮他拿这袋沙石。他又用了颐指气使的语气,我还是那句话:让我帮忙,就该好好和我说话呀!这回他生气了,丢下一句话:你爱拿不拿,反正丢了就找你!
   我还真就没拿,转身出了小区,也丢给他一句话:我去买东西了。
   等我买东西回来,发现那袋沙石已经不见,他又下来拿了一次。我敲门的时候,他也向我表达了他的怒气,迟迟不肯开门,我锲而不舍地敲,他终于开门了,又丢给我一句:刚才都不帮我忙,现在还让我给开门。我回了一句:你语气好的话,我会帮的。
   这两件小事就这样过去了,再没提起过。
   不过我私下里和他妈妈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解释了我的意图:
   一、模拟人际交往的氛围。就算小孩子语气不好,我也没那么小气,这次是故意和他计较。我只是想用我的回应告诉他,如果你用这样的语气和外人打交道,对方就会拒绝你。并隐含地告诉他,用友好的方式更容易得到帮助。在类似的事情里面,做家长的往往先“忍气吞声”满足孩子的要求,再批评他如何如何不对。满足孩子的要求,其实就是对孩子这种态度的认可和鼓励,再回头说他不对,哪里会听得进去呢,只会嫌家长唠叨。
   二、不回避冲突。开始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脾气不大好,这样拒绝他,其实有可能激惹起他的情绪。但我认为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所以过程特别注意,只是表达我的立场和态度,不多说一句指责他的话。很显然,如果他说“你爱拿不拿”或者是开门的时候,我多理论两句,他一定会大发雷霆。我就是不和他过招,让他记住这不愉快的经验。
   三、体验是最好的老师。这两件小事之后,他再没用这样的语气对我。遇到需要我帮忙的时候,他态度很友好,我很积极地帮他,有时候我还主动问他要不要帮忙。这两件小事不但没有妨碍我们的关系,反倒更亲切了。我注意到,他对别人的态度也慢慢好起来了。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SIZE=-1]作者:我是杨杰   回复日期:2008-10-17 1200
  绿色草原好,说到早教的书,之前也有个朋友问我,我答应推荐几本,细想之下,还真不好推荐。先说几本吧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作者:李中莹(香港)
  《陪孩子长大》,作者:李子勋
  《养育儿子》,作者:珍妮·艾里姆,唐·艾里姆
  《养育女儿》,作者:珍妮·艾里姆,唐·艾里姆
  《养育青春少年》,作者:珍妮·艾里姆,唐·艾里姆
  后三本是一对夫妇写的,观点有重叠之处,内容差不多。
  
   其实,我一般不看市面上的早教书。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些早教书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标题很唬人,内容看似包罗万象,其实都是说说而已。光是告诉家长要怎样、不要怎样,一般都没有谈到在某个具体的情境里面,要怎么处理。光是告诉家长要有耐心,要有爱心,反倒误导了家长。其实光有耐心和爱心远远不够。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部分参与一本早教书的成书过程,据说就是先列出一个提纲,然后根据要说的内容,去找故事,就这样拼凑到一起就可以上市。
   如果你不觉得艰涩,倒是建议你看一些专业的儿童心理学的书,是难懂点,但你会慢慢明白一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
   另外推荐撒提亚的书《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书虽然是专业的书,但很通俗,还不错。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6.狠心的我
  
  
   有一件事情,让老妈见识了我的“狠心”。她老人家一定很诧异,温和的她怎么会生出如此强硬的我来?
   有一年冬天,爷爷生了重病,很多亲戚朋友都来看他。不少人带了水果,导致家里就水果成灾。这可乐坏了陶然,他简直是“水果杀手”。可他的肠胃偏偏不争气,水果吃多了就闹肚子。家里人就老限制他吃水果,没办法只好锁起来。
   他的办法就一个字:哭。
   当时他大约五岁,已经懂得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他通常会选很多人的场合,物色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哼哼唧唧地开哭,“我要吃水果”、“我要吃水果”,最开始都会拒绝他,给他讲道理,他不理睬这些,把声音调高15分贝继续哭。看他哭,我简直想笑,他蛮讲艺术的,居然能哭的跌宕起伏,看他哭了好长时间,家人担心他会哭坏,其实不会。他高声哭一会,就会把声音压下来休息一下,别人说到热火朝天的地方,他也加大嗓门捣乱,直到有人不耐烦,他也就胜利在望了。
   最后是息事宁人,给他个水果,打发他出去玩,大家耳根清净,继续聊天。陶然的哭声仿佛有个按钮,拿到水果的一瞬间,立刻“暂停”,破涕为笑,欢天喜地地跑了。当然,再想吃水果的时候,也简单,故伎重演,那跌宕起伏的哭声,随时都可以再次“播放”。
   看他一个把戏重复N次,次次得逞,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有一天,我当着他的面,让爷爷把钥匙给我。我捏着钥匙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陶然,以后想吃水果找我,我说了算,找别人没用。爷爷在旁边也把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咱不管了,找你大姐要啊!
  最开始的几次还好,他找我要,也不哭了。偶尔我拒绝他,说一会给他,他也没有异议。我也说话算话,过一会就主动给他。
   有一天晚上,刚吃完一会,又找我要。我说第二天才能给,这回他不干了,开哭。那天晚上家里人特别多,他大概也心存侥幸。
   我一见这架势,知道肯定会有一番较量。就提前放话:今天晚上不给他水果,你们谁也别求情啊!
   最开始大家都不理睬,任他哭。这小家伙很顽强,也很倔强,一直哭下去。哭了一个多小时,有人撑不住了,给我使眼色,小声替他求情,其中当然包括我老妈。她悄悄地说:你给他个小的吧!我瞪着眼睛反驳:小的不是水果呀?今天晚上连芝麻粒大的水果都不给,甭惦记!
   陶然继续哭,过程我就不描写了。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大约两三个小时吧。那天,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煎熬,我除外。他们恨不得抢了钥匙,给陶然弄个水果吃,但家里人都了解我的性格,我说到的,一定做到!
   我老妈没什么顾及,当时就说我:你可真够狠心的,就看着这么小的孩子哭一个晚上,到最后还白哭了。我回了一句:早晚都得有这一场,要是今天不白哭,明天还得哭。
   第二天早晨,我履行承诺,找了个水果给陶然,给之前,我说了这样一番话:陶然,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三次水果,分别是早晨、中午、晚上,你不用要我就会给你,如果我忘了,那你得提醒我。紧接着,我又分别说了有几种情况,我会奖励他水果,还有几种情况,我会惩罚他水果。时间太久了,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帮忙做家务有奖励。最后,我告诉他,如果哪次他没得到水果,也不用哭哭啼啼来求我,自己想想哪里做错了。
   之后,真是异乎寻常地顺利。每天到时间,我就给他水果,他高高兴兴地享用。我留心观察他,他出现了很多积极的行动,看着也蛮好玩的,那么大的小屁孩,有模有样地扫地,还别说,给他一些具体的指导,他真能扫干净。几乎所有的人都夸奖了他,那段时间他过得美滋滋的。我奖励过他好多次,好像只惩罚了一次,因为有言在先,他也坦然接受。
   亲戚朋友也很感叹:这陶然让你调动的团团转!有时候,他们不理解我前面的“狠心”,自然就不知道这团团转的来由。
   一、不被孩子的哭声左右。哭是小孩子最常见的把戏,如果烦孩子哭,怕孩子哭,担心孩子哭坏,就上当了。说来有趣,我很少上当。有时候,在一个孩子哭的场合,其余的人都烦了,我会心平气和地说:你让他哭吧,哭是孩子的权力,也是孩子的福利,我们没资格剥夺。小孩子就那几招,有句歌词说得好:见招拆招最重要,没什么大不了!
   二、爱与溺爱。这个在回帖里也提到,爱与溺爱有个明显的界限:爱孩子,但不被孩子控制,而是站在孩子的长远利益和能力发展上去培养孩子;溺爱是被孩子的欲望所控制,被迫满足孩子的愿望。其实,像我老妈这样“善良”的人,不小心就滑到了溺爱的边缘。进而推断,其实她曾经溺爱过我无数次,导致我某些能力没有发展起来,比如做家务、统筹能力、执行能力等。
   三、坚持原则不易。其实,家人也有错误。非得孩子哭才给他水果,不哭就没有,这不是鼓励孩子哭吗?不能多吃并不代表不能吃,所以要主动给他,但要少给。另外,这件事情其实很好判断,比如那天晚上的僵持,忽略孩子哭的因素:刚吃完水果还能再给吗?显然不能。这是从孩子健康角度考虑的。难道孩子一哭,就可以给了吗?不给反倒成了“狠心”。很多家长妥协的理由是,如果不满足孩子的愿望,我是不是太“狠心”了?最后,坚持原则成了对自己的谴责。
   四、守住心理底线。那天晚上的僵持,我视为心理上的“决战”,早晚都会有,躲不掉。既然如此,就对抗到底。最后的事实证明,一次大的对抗,免去了很多小的对抗。自从我掌管了钥匙,陶然只哭了那一次。如果仍按之前的样子,他吃一次就要哭一次,加起来哭得更多。
   五、变消极为积极。孩子哭哭唧唧,本来不是什么好事情,但这里面蕴藏着积极的教育契机。最后,我和他约定的奖励和惩罚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水果事件的范围。其中包含了他那段时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包含了我想引导他的内容。当然,前提是我一直在观察他,只是等待解决问题的机会。很显然,那段时间陶然像个小童工,但他的心情是愉悦的。他学习到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扫地。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7.谁破坏了规矩?
  
  
  
   昨天下午和晚上,我一直陪小侄女玩。黑天以后,她开电视听儿歌。唱《春天在哪里》的时候,她和着节拍,在客厅中间载歌载舞,那样子超可爱,转了两圈,就到了电视的前面,她大概被画面吸引,就停在那里看。姥姥提醒她:曼曼,往后点!不知道她是没听见还是不想退,反正还在那看。我盯着她的背影等了大约半分钟,如果她能自己后退,我有何必多管闲事。她没有退,这时候我起身,站在电视前面,用手轻轻地挡她的身体,示意她往后,她很顺从地往后去,直接坐到沙发上。我指着沙发前面的地:你可以在这里跳啊!没想到她很坚定地说:不可以!
   那一瞬间,我心里那个感动啊!我站在电视前面,一定是让她回想起我们之间的约定:看电视要坐到沙发上!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为了限制她看电视,爸爸妈妈规定她每天只能看一次电视。根据我自己小时候的经验,我感觉小孩的时间感特别慢,“一天”好像特别漫长,另外,她弄不明白为什么“明天”在睡一觉之后,就变成了“今天”。所以她上午看过了,晚上还想看。关于为什么不能看,要给她解释老半天。后来,我就把这个规则给形象化:天黑了才可以看!
   这回执行起来就容易了。当然,有时候天没黑她就想看,这时候就很简单:看看天黑了没?她煞有介事地爬到沙发上,往外看了看说:天还没黑呢!这时候只要回她一句:那不能看,等等吧。她一般没什么意见。
   有一个周末,看她在家里转来转去,蛮无聊的,妈妈就提议:你放开电视看会《猫和老鼠》吧,她看看外面,说:天还没黑呢,不能看!
   其实,往往是先有大人的说话不算话,才有孩子的不听话。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8.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
  
  
  
   我的小侄女曼曼两岁九个月,上幼儿园也有几个月了,基本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最近,嫂子和我说,她经常哭哭唧唧的,就算有理由也特别牵强,另外,她变得特“小气”,比如不让别人动她的东西,经常强调“这是我的”,尤其不许别人看他的小弟弟。
   最近几天,我连续两次长时间地和她玩,就是想找到其中的原因。
   第一次,是上周末,我在客厅坐了一小会,她醒了,哼哼唧唧地出来,我始终没闹明白她为什么耍赖,我蹲下来和她聊了两句,话题很自然地转移到沙发上的灰太狼玩具,问她:灰太狼有没有去抓喜羊羊呀?她回答说:灰太狼没有去,刚才老婆还打了它呢。这一聊天,她的情绪就平静下来。我就和她玩灰太狼抓喜羊羊的游戏,跑来跑去的。
   过了一会,我去看她的小弟弟,她大叫:不许摸我的车!哦,我明白了,这个车是她以前用过的。我看着她的眼睛,用很柔和的语气问她:你不想让我摸你的车,是吗?她点头“嗯”了一声,我继续问:那我不摸了,好不好?她说“好”,在她的注视下,我放手。她不再管这事,过一会就算我再摸,她也不反对了。
   后来,我和她在一个房间里玩,她看到在学校午睡用的枕头被子放在一个透明的袋子里,说要找她的青蛙枕头,我同意。往外拿的时候,卡住了,她又耍赖,哭了起来。我在旁边鼓励说:青蛙枕头很听你的话,你想办法把她拿出来!她又尝试了几下,拿出来了,也不再哭。盖被子不顺她的心,又哭了起来,还是老办法,我不帮忙,只是在旁边鼓励她想办法。她很快就弄好了。过了一两分钟,我扮演一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呜呜呜,小朋友该起床了!她很喜欢我这样逗她,干脆扯被子把头蒙上了,我就轮番扮演大狮子,喜羊羊,大公鸡等叫她起床,她最喜欢我扮演大公鸡,她眯着眼睛装睡,还忍不住偷笑。
   过了一会,我们玩福娃。有个福娃掉了,我捡起来扔到她怀里,她知道我逗她,就又扔到地上,我再捡起来扔给她,她干脆把所有的福娃都扔过来,我俩比赛互相扔,她乐坏了,咯咯咯地笑,特别开心。
   游戏不知道怎么又转移到点火上,她的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哧”的一声,假装点着火了,我做吃惊状:小朋友,不许点火哦,我是警察,来救火的!我用一个大气球假装把火扑灭了,语重心长地“警告”她不许点火,等我一转身,她又“哧”的一声,大声对我说:我又点火啦!我一边发牢骚一边救火:哎呀,你这个小朋友啊,不听警察的话,要把警察累死吗?我扑完火该回家吃饭了。等我再一转身,她又“哧”的一声。这个游戏反复玩了很久,她把我这个“警察”折腾得团团转,特开心。我扑火的时候,扑一下念一句古诗,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什么的,都是她以前背过的,好久没听她背诵了,也算是在游戏中帮她复习一遍。
   玩到八点多,我看她洗完澡后,和嫂子说要回去了。没想到她在旁边说“不许回去”,我当时特别吃惊。之前因为我约束她比较多,她一直把我当个坏人,有一段时间还频繁地说“不要姑姑”,没想到和她投入地玩了一个下午和晚上,就转正成“好人”了。小孩子从来不虚伪,喜欢和不喜欢都写在脸上。
   昨天第二次和她玩耍,除了沿袭上一次的游戏,又增加了一个新玩法,她在卧室通往客厅的走廊上,假装安了一道门,小手在空中一旋,说是锁上了。我假装被撞了一下,捂着头“哎哟哎哟”直叫,她好开心,对我说:你再撞一下!不知道来回撞了多少次,她每次都特开心,还亲自去撞了好几回。
   整个晚上,都和她玩“无中生有”的游戏。她别提多开心了。吃饭的时候,她边吃边玩,我就夹了一大口饭,假装猛地吞下去,她也模仿我,说她是老虎口。不一会就把一碗饭吃下去了。如果是在以前,她未必会响应我的做法,我明显感觉到,她之所以如此积极,是把我当玩伴了。
   我去洗碗的时候,曼曼到厨房掰着手指和我说:姑姑,你别回去,你和我玩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
   这两天的玩耍,确实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人多也会孤单。其实家里人不少,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姥姥和新出生的弟弟,加上有个李姐经常来家里,很喜欢曼曼,我也经常过去。但我们共同忽略了一点,人在身旁,未必就是陪伴。其实在孩子的情感需求方面,考虑的不够。只要她不哭就可以,不大关心她是怎么玩的。我猜这才是她哭哭唧唧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曼曼说的车,之前确实是她的。所以,她说不让摸她的车,我觉得应该尊重。我故意和她说两句话,也是想平复她的情绪。她不让别人看她的小弟弟,真实的原因是怕被人抱走。因为别人看的时候,就喜欢逗她说要抱走,她分不清玩笑,就当真了。如此看来,她的出发点是要保护弟弟,所以不能仅仅因为她的态度就批评她。
   三、对孩子的哭,不制止,也不过度干预。她哭哭唧唧的,嫂子会很心烦。当妈妈的有很多事情要考虑,孩子再动不动就哭,我很理解这种感受。但我也观察了她们对曼曼哭的做法,大概是不想让她哭,就很频繁地劝她,向她解释,结果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哭的更厉害。我的态度是就算她随便找个理由哭,也要针对这个理由,郑重其事地向孩子表明态度,给她建议,如果她还是继续哭,那就让她哭,哭一会,她的情绪也发泄出来了,又缺少回应,她就不哭了。
   四、全身心的陪伴。孩子需要的,是全情投入的陪伴。哪怕我们只陪她十分钟,也要心无旁骛地和她玩,就算安静地看着她玩也好。如果是大人聊天之余,和她搭讪两句,那根本不算陪伴,可能还是对孩子的一个打扰。吃饭的事情给了我特别大的触动,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听话,只有我们对她付出在先,她才愿意服从。
   五、回到童年,用孩子的思维陪伴她。我们与一个三岁的孩子交流,至少存在两三个代沟。我们不能要求三岁的孩子拥有三十岁的思维方式,那我们就要回到三岁。我扮演各种动物叫她起床,灭火,被根本不存在的门撞得哇哇大叫,拿着灰太狼的玩偶抓喜羊羊,看上去蛮弱智的,但这符合曼曼的年龄特点,她乐在其中。其实和她玩的时候,我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我观察她的表情,揣摩她的心理活动,也考虑怎么从眼下的游戏自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游戏,毕竟孩子玩一个游戏的注意力也就一二十分钟。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9.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这个故事对我有特别的意义,最终促使我放弃编辑工作,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咨询。故事较长,分几次讲述。)
  
   鹏鹏,男,2岁4个月,让父母感到最苦恼的是他不说话,也不肯学说话,如果催促他说,他就会发脾气,虽然很早就会说“爸爸”、“妈妈”等几个简单词汇,但很少使用。害羞,怕生人,有攻击性行为,常常掐他爸爸的手臂,直到爸爸露出痛苦的表情才肯罢休。孩子一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孩子睡下后才回到家,早晨不等孩子醒来又去上班了。平时由姥姥带,家住7楼,由于姥姥行动不便,性格内向,很少下楼,也很少和孩子交流,但对孩子比较溺爱。平时鹏鹏最爱摆弄玩具汽车,他很害怕关门,无论走到哪个房间,都喜欢把门打开。姥姥带了鹏鹏一年后回老家去了,由妈妈接着带。孩子很喜欢坐车,但他有很多害怕的事情,比如害怕沙滩、草坪,不敢去触碰,不敢打伞,不敢坐电梯。害怕海,就算爸爸强行带他下去,还是很紧张,紧紧地抱着爸爸,玩一会后,就开始放松下来,但第二天再去,还是一样的害怕。每次出去都要爸爸妈妈抱着,不肯自己走路,越是爸爸妈妈手里拿着东西的时候,他越要求抱着,如果坚持让他自己走,他则大哭,躺在地上打滚,父母很无奈,因此很少带他出去。
   许多时候,他也显示了他的聪明和乖巧。比如,吃奶到几个月的时候,就主动就不吃了;到了一周岁多,他开始主动吃饭,睡觉也很乖,困了就自己去睡。有时候,他甚至在厨房帮妈妈递勺子什么的,妈妈也会夸奖他:宝宝真棒。爸爸出门的时候,他会帮爸爸找袜子,拿来鞋子,但就是不肯说话,需要的时候,以“啊、啊”和手势来代替。另外,他喜欢模仿,甚至还在社区里模仿一个残疾人一瘸一拐地走路。
   孩子喜欢拿妈妈的一个睡裙盖在身上,另外,他的枕头也是专用的。这两样东西,别人不能动。如果谁拿去,他一定要抢回来。
   如果他的爸爸妈妈都躺在床上,他就一定要拿枕头挤在两个人的中间。他和妈妈玩,有时会去把爸爸的头扳过来,要求爸爸看着他。
   不敢与爸爸妈妈之外的人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与其他的孩子玩的时候,不断回头找爸爸妈妈,如果看不到,扔下手中的玩具就去寻找。
   对于鹏鹏的问题,分析如下:
   1. 缺乏安全感。孩子要盖妈妈的睡裙,枕头专用,要睡在爸爸妈妈中间,不敢和陌生人单独在一个房间,不停地找爸爸妈妈等,都说明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这与孩子一岁多时,缺乏父母的陪伴有关。孩子的心目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父母形象,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
   2. 保护过度,生活环境单调。在外婆带他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极少下楼。这样,孩子只接触外婆一个人,平时就是玩玩具汽车,生活环境极其单调,孩子没有与其他人,特别是其他的孩子交往的机会,也没有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导致孩子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对沙滩草坪等也充满恐惧。另外,外婆对他疼爱过度,尽量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并担心发生危险,而不让他进行各种尝试。
   3. 两代人的教育方式衔接出了问题。妈妈与外婆的教育衔接没有做好,两个人的教育方式差别过大,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感。
   4. 教育方法不当。在很长一段时间,孩子的父母没注意到上述问题,对孩子也没有格外的关注。孩子不说话,认为他懒,有批评强迫行为。
  
   因当时不在一个城市,我在电话上了解了鹏鹏的情况,给了如下建议:
   1. 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玩,尽量跟更多的人打交道,如果孩子不喜欢,不要强迫他。
   2. 鼓励孩子自发的自信行为。
   3. 父母学会如何对待这个孩子。
   (1) 学会观察孩子。
   (2) 分析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
   (3)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人交往的模式和经验。
   孩子的父母尝试按照上述建议去做,但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孩子,也无法分析孩子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因此,在鼓励和帮助孩子方面,就显得很茫然。也因此导致了对孩子信心不足,担心孩子无法说话,无法读书,无法成为正常的孩子。因与这个家庭有亲属关系,我决定专程去一趟。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30.一个好的开始
  
  
   8月18日晚,我见到了鹏鹏。
   母亲抱着他到伯父家的客厅,当时人很多,他显得手足无措,很拘谨,回头去按电视的开关——据说他去每个陌生的家庭都会如此。我用温和、好奇的目光看着他,留心他的一举一动,但并不靠近他,也不主动和他说话。
   很快,我们决定全家人出去吃饭。等电梯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表情开始放松下来,甚至还有淡淡的喜悦,我抓住这个时机,做了一个简单的动作:面带笑容、用友好而调皮的眼神注视他,原地跳了两下,他显然读懂了我的用意,学着我的样子跳了三下,动作灵巧,脸上第一次出现灿烂的笑容。
  吃饭的过程中,他发了两次脾气。第一次是因为吃到了辣的东西,他的表情由痛苦而愤怒,把筷子狠狠地扔在地上,他的父母不知所措,温和地对他说:鹏鹏不能扔啊!第二次是他想让爸爸抱着吃饭,伯父说不可以,他再次发怒,将一杯啤酒推倒。伯父批评他,他大哭。
   饭后,我和他的母亲一起在大厅陪他追逐玩耍,他对我的戒备心理慢慢放了下来,离开餐厅的时候,竟然允许我抱着他下楼!走楼梯的时候,我边走边数着1、2、3、4、5……,到楼梯转弯的平台,我抱着他轻轻跳下去,逗得他咯咯笑。走到餐厅外面,他拉着我和他伯母的手,像小青蛙一样向前跳,非常开心,他的父母对他的表现感到很惊奇,说孩子很少有这么高兴的时候。初次接触的经历,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信心。
   接下来的3天,是在伯父家度过的。他总体上仍然很拘谨,和1岁半的妹妹玩耍,但时刻回头看父母的动向,发现不在身边,立刻丢下玩具去寻找,如果找不到,就大哭。喜欢拉着妈妈的手,尤其喜欢抱着,如果拒绝他,就哭泣。
   这3天里,我重点指导妈妈怎样教孩子。先从单个字教起,无论见到什么,都给孩子重复四五遍,并不断重复强化。
   这时,我重点纠正了妈妈不当的教法。如果想教孩子“鱼”,妈妈一般会这样说:鹏鹏你看,这是伯父家的鱼,真好看,你说“鱼”,这是鱼,说呀,这是“鱼”,怎么不说?唉,你这孩子……。我指出这个教法的不当之处:首先,说的话太多,句子太长,孩子未必听懂,就算能听懂,也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其次,没有强化。说到“鱼”这个字的时候,要缓慢清晰,语调富于变化,尽量带一些调皮的色彩,唤起孩子说话的欲望。第三,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跟着说,这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而且这个要求对他来说有困难,暂时无法达到。另外,就算孩子不说,也不要批评他,不要表现出失望的情绪,并坚持教他。
   孩子的妈妈用了这个办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两三天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虽然教的时候还不说,但在不经意的时候,偶尔会冒出一两个字。这个变化让我们备受鼓舞。他的父母认识到,坚持这样教孩子,孩子一定可以说话!
   接下来,针对孩子过分依赖妈妈的问题。我对妈妈有如下建议,尽量不抱他。如果他一定要抱,让他说“抱”才可以。这时候孩子通常会哭,但仍要坚持强化“抱”字。至少要让他知道,要求妈妈抱着这个请求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实现了。当孩子要什么,或要妈妈帮忙的时候,他通常会指着想要的东西“啊、啊、啊”,然后拉着妈妈去拿。我也要求妈妈在这个时候先教他想得到的东西,比如“水~~水~~水,那是水”,然后再帮他。这样坚持几天,孩子要求抱的频率在降低,有时候全家人出去,他会和妹妹一起跑着玩。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31.游戏中的改变
  
  
   对于教育契机的把握,鹏鹏的父母一直感到很茫然。我就做示范给他们看。比如,有一次鹏鹏和妹妹一起爬到了一个贴有字母表的桌子上,我就指着那些字母读给他听,我故意将字母读的很好玩,比如“Q”,我故意读的余音袅袅,有点像汽车的声音,“X”则读得很快,仿佛要吓他一跳的样子,他听了就咯咯直笑。接着,我就捏着他的小手指来读,他笑得更厉害了,然后,他挣脱我的手,自己来指,让我来读,笑得更灿烂了。这成了那几天他最爱玩的游戏。再比如有一次他要爬上妹妹儿童床的上层,妈妈一个劲地说不可以。我就建议她做好保护工作,让他来爬。孩子非常吃力,最终还是爬上去了,他显得极其得意,还双手翘起大拇指来夸自己。于是,我喊来家里所有的人,让他们看看鹏鹏有多了不起,全体为他鼓掌,鹏鹏的脸上现出了从来没有的喜悦。他得意地在床上走来走去,爸爸趁势问他:高不高?他悄悄地对爸爸说:高!这一次,我们更高兴了,鹏鹏开始跟着学话了!我们又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一次。
   再比如,他有一次冒出一个“5”字,但不大清晰,再要求他说,他说什么也不肯了。对此,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小游戏。我选了个他情绪较好又相对安静的时候,数数给他看,1、2、3、4,我边数边对应地伸手指,数到“5”的时候,我忽然提高音调,迅速将手臂伸出,并张开五指,他笑,我重复这个过程,他饶有兴趣地看,四次以后,等我数完“4”,他先我半拍说“5”,同时学我的样子将五指伸出,非常高兴,我故意表现得很惊讶,仿佛被他吓到了一样。我们不断地重复数数,他热情高涨,后来,就成了比谁说“5”的声音更大。就这样,他说“5”字越来越清晰,也慢慢开始和周围的人玩互动游戏。
   通过这些例子,我和他的父母探讨,读字母声调富于变化,迎合了孩子爱好新奇、喜欢有趣好玩事物的心理,玩的过程要尽量引导他参与尝试。爬床虽然危险,但是是他自发的行为,通过挑战自己,他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这时候要及时强化,所以请全家人来鼓励他。对孩子的要求,最好“包裹”在游戏当中,数“5”就是这样。鹏鹏的父母开始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
   接下来,我就开始引导他的父母该怎么做。比如他爸爸下班归来,孩子显得很热情,围着他不断地喊“爸爸”,还拿正在玩的积木给爸爸看。这时候,我就提示父亲:孩子这些举动的含义是什么?他会意。不再和我们闲聊,而是专心和孩子说话,玩积木,孩子显得很高兴,接着爸爸又拿一个玩具狗来,躲在小狗的后面,模仿小狗的声音和他说话,他一直在咯咯地笑。这一次,孩子的父亲深有体会,原来孩子这么期望能和爸爸一起玩。
   这三天里,我们看到了鹏鹏的明显变化,都对他充满信心。但是,问题仍然严重,他还是那么依赖妈妈,有一次我们去商场,试着让他和我们一起走,他竟然哭了半个小时,说什么也不肯。还会发脾气,摔东西,打爸爸妈妈等。
   当时,鹏鹏伯父家人很多,我们也意识到,对鹏鹏来说,这个环境太复杂了,容易对他形成干扰。于是,我们决定回到鹏鹏家里去。

[SIZE=-1]作者:我是杨杰   回复日期:2008-10-24 1800
  32.回家后的变化
  
  
   回到家里的第一个晚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他要求妈妈抱,然后就攀着妈妈的腿向上爬。我和他的爸爸妈妈约定,今天无论如何不抱他。孩子需要独立地去体验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我心里预计,大概要一个星期才能奏效。
  如我所料,妈妈不抱他,他去找爸爸,爸爸也不抱,他大哭。我拦在他和爸爸妈妈之间,告诉他不能抱。他哭得伤心极了。我心里也非常不忍,但不迈开这一步,他就无法去体验玩耍的乐趣,也很难进步。
   当他意识到这个要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开始发脾气,打不到爸爸妈妈,就将遥控器狠狠地扔在地上。我要求他捡起来,他拼命地摇头。僵持了大约十分钟,爸爸发怒了,威胁要打他,我示意他冷静。最后,我抱着鹏鹏,用他的手将遥控器捧起交给爸爸。然后,他扑在爸爸的怀里大哭,委屈极了,过了一会,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饭后,我和他妈妈一起带他出去玩。这时候出现了令人惊奇的变化,他跑在我们的前面,东瞧瞧,西看看。他妈妈悄悄告诉我,以前他从来不肯这样的,出来就要抱着,不然就哭。我简直不敢相信,昨晚的“残忍”如此立竿见影。我更加有意引导他到处看,看看花,摸摸草,到处找小虫子,或者追逐别人家的小狗。整个上午,他有三次要求抱着,每次都对他说:不可以抱!他并不纠缠,继续跑着玩。见到的每样东西,都不厌其烦地教他,但并不要求他说。这一天里,他学会了4个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因为他肯自己走了,我们每天都带他到处去玩,他平均每天都会学会5个新的字。大约到了第8天,洗澡的时候,妈妈教他“浴液”,他很艰难地说出了这两个字——这是他第一次说两个字的词语!到9月3日,我走的时候,他甚至可以说出三个字了:公共ga(是公共汽车的意思,后面的音还发不出来)。
   在这几天里,他有一个情绪的转折点。有一天下午,我注意到,邻居的小姐姐喊“爸爸”,他也跟着喊,小女孩大声喊,他也大声,这是他第一次放开嗓门喊。我意识到,这样大喊大叫,有助于改善他的情绪。晚饭后,他喊“爸爸”,爸爸答应,我也学他的样子喊。他不甘示弱,每次都想盖过我,声音越喊越大,最后简直声嘶力竭。从表情判断,他显然很享受这样的游戏。最后,游戏以我的“失败”而告终,他像个得胜归来的将军,不知道怎么表达喜悦。不经意间,他开始原地跳着玩。我意识到,这是另外一个调动他的好机会。我试着拍手为他打拍子,口里数他跳跃的次数:1、2、3、4……。他受到鼓舞,跳得更起劲了。我赶紧喊他的爸爸妈妈一起打拍子,一起数数,我们三个人的关注,使他热情高涨,连续跳三四十个后,休息一下,接着跳,不肯停下来。甚至还有“闪”我们的动作,比如我们数“3”的时候,他来个急刹车,停下来,我们空喊了个“4”,他得意极了,咯咯笑个不停,然后接着跳。这一晚,他似乎完全释放了自己,爸爸妈妈都说,从来没见他这么高兴过。他的巨大变化也是对父母最好的鼓励,他的父母更加用心地教他,与他玩互动游戏。
   我时刻在观察他,特别注意满足他被关注的需要。他常常嘟囔一些听不懂的发音,我每次听到,都重复他说的“话”,他就变得很喜欢说,同时也让他的爸爸妈妈这样模仿他。他说话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学说话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鹏鹏的家靠近大海,附近还有个人工湖,安全是大问题,怎样让他有安全意识就很关键。比如,走人工湖的浮桥时,妈妈会告诉他:不要到边上走,那里危险。但孩子偏偏好奇,想走到边上,触碰湖里的水。事实上,对于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来说,他未必清楚哪里是“中间”,哪里是“边上”,也不懂得什么叫“危险”。我换了个办法告诉他这个道理。我见他走到浮桥的边上,就抱起他,做出要把他扔进湖里的姿势,说:扔下去喽,“咕咚”一声,就再也见不到妈妈啦!他有点害怕,摇头,试图挣脱。这时候,我把他放在桥上,告诉他:这里是边上,不能来,会“咕咚”掉下去,就找不到妈妈啦,那怎么办呢?然后指着桥的中间说:要走这里。这样强化几次后,孩子就不再靠近桥边了。
  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我建议妈妈要给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鼓励他的自发行为,并关注孩子玩耍的体验,分析他从中学到了什么。
   比如,有一次鹏鹏对一个铁门产生了兴趣,反反复复地开关。这时候,妈妈对孩子的指令有两个,一个是:别乱动;另一个是:不玩了,我们回家。但孩子偏偏不听。我就帮他分析孩子的体验:这个铁门,对于大人来说极其平常,但对两岁的鹏鹏来说,是一个神奇的玩具。不要限制他,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慢慢探索。妈妈要注意他的安全,另外,观察他探索中的困难和收获,及时回应、鼓励或评价。当孩子好奇地盯着旋转轴看的时候,妈妈及时说:呀,这是怎么回事呀,它怎么会转呢?当孩子吃力地把门关上又打开,妈妈及时赞扬:鹏鹏会开门和关门喽,真了不起!当他怎么也锁不上门,快失去耐心的时候,妈妈轻轻帮他一推,他眼前一亮,反复重复妈妈教给的锁门动作。通过一件件这样的小事,妈妈理解了孩子“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鹏鹏还偶尔会有发脾气、打人等行为。我重点和他父母探讨了怎样制止孩子。发脾气可以,但要他懂得承担后果,比如把遥控器扔了,就要由他捡起来。如果打人,就要严肃而坚决地对他说:不许打!同时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安慰他,多抱他。特别提醒他的爸爸妈妈不要说“打人不是好孩子”、“再打人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这种价值判断容易暗示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9月3日,我离开,我对鹏鹏的辅导恰好是半个月。我走的时候,鹏鹏已经可以说五十多个字,表情明媚。他的父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会了观察孩子,经常和我探讨孩子的行为以及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更好。他们感慨说,原来教小孩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SIZE=-1]作者:我是杨杰   回复日期:2008-10-24 1800
  33.孩子及父母的渐进变化
  
  
  
   9月11日,与鹏鹏的妈妈通电话,得知鹏鹏最近几天又有比较大的进步,会说了很多新的词汇。比如,他坐在妹妹(伯父家的)的小车里面,过了一会,见没有人理他,也没有人关注他,情急之下,他说:推!推!妈妈感到欣喜不已,因为不曾教他这个字。
   另外,他依然很喜欢英文字母表,还学着说“X”呢。
   他渐渐开始将两个词连在一起说,比如“妈妈机”(妈妈的手机)、“爸爸机”(爸爸的手机)等。
   去超市的时候,他不像以前那样,紧紧地牵妈妈的手,或者哭鼻子,而是一个人往前跑,这摸摸,那看看,很是高兴。
   9月14日晚通电话,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又学会了很多话,教他的时候,他开始跟着说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都说,有把握的才说。总之,这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电话中,也听见了鹏鹏的声音,显然,他的发音清晰了不少。他甚至可以说“爸爸妈妈乖”这样的句子了。
   9月24日,接到鹏鹏父母的电话,这次,有一个特别大的突破,他们告诉我,鹏鹏要和我说话。和我通话的时候,他在那边喊“姑姑”,然后就“喂”、“喂”地说,我沿用我们熟悉的游戏方法,他说一个“喂”,我也用调皮的语调跟一个“喂”,他继续说别的,我继续跟,我听见了他快乐的笑声,后来,在妈妈的提示下,他说:姑姑乖!
   爸爸还告诉我,刚才他还和姥姥通了电话,他在电话里喊“咬咬”(姥姥),虽然这个词说的还不够清晰,但姥姥高兴的不得了。据说他不但喊了姥姥,其他的话,教给他什么,他就对姥姥说什么。他肯说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最后,还和姥姥说了“再见”。
   从后面的几次通话中得知,这个孩子在不断地学新的词汇,几乎每次打电话都告诉我他又学会了好几个词语。我的感觉是,他的吐字越来越清晰,有时候听见他“咯咯”笑个不停,很开心的样子。
  他的父亲也告诉我,最近,他外出玩耍的时间很长,每次都玩的很开心,回家就喊“吃”、“吃”,性格又开朗了不少,比我走的时候胖了一些,小脸肉嘟嘟的。
   12月15日,我再次打电话给他的妈妈,鹏鹏非要抢电话和我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学会了一首古诗、三首歌,还可以数数到11、12、13呢。
   他告诉我,爸爸的车坏了,去修车了。在妈妈的提示下,他用稚嫩的声音给我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还唱“小燕子,穿花衣……”、“两只老虎……”、“常回家看看……”。我心中满是喜悦。
   妈妈还告诉我,他现在特别喜欢和小朋友玩,如果是熟悉的小朋友,他会去和人家抢玩具。如果不认识的,他会蹲在旁边看,别人不玩的时候他再玩。还和许多邻居打成一片,“人缘”特别好呢。他尤其喜欢一个阿姨,去阿姨家玩都不肯回来。妈妈去找他,他会说:妈妈回家,妈妈再见!
   另外,他特别喜欢和爸爸玩,模仿爸爸的一切行为。我建议爸爸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从积极的方面给他做出榜样,比如要多读书什么的。
   12月26日,鹏鹏的妈妈在电话中告诉我,昨天忽然停电了,鹏鹏显然很害怕,紧紧地依偎在姥姥怀里,不一会就来电了。爸爸回来的时候,他告诉爸爸这件事情。爸爸问他:鹏鹏怕不怕?他安静地想了两三秒说:吓坏了!这是妈妈给他讲《狼来了》故事里的话,他用得还挺恰当。有一次,和姥姥、妈妈一起出去玩,姥姥问他:鹏鹏累不累?姥姥那次抱了他,后来,他趁妈妈不注意就喜欢对姥姥说“鹏鹏累了”。
   他现在很喜欢跟着爸爸。爸爸走到哪里,他都跟着,并且极力模仿爸爸的行为。如果看爸爸的脸上不好,爸爸躺着看电视,他就趴在爸爸的肚皮上玩手机,安静的很。如果见爸爸情绪好起来,他立刻笑容满面,手舞足蹈的样子,不断对爸爸提出要求。很显然,这个孩子解读别人情绪的能力比较强。
   有一次,他不肯回家,妈妈强行把他抱回来。他极力挣扎后,忽然改变了策略,说要去捡路边的树叶。妈妈将他放到地上,他朝树叶走过去,趁妈妈不注意,却忽然转向逃跑了。
   他也很会向别人示好。有一次他坐着一个小凳子上玩沙子,玩的正起劲,见一个阿姨走过来,他手里虽然没停下来,却让出凳子,一个劲地喊:阿姨坐!阿姨坐!这个周到的举动赢得了更多的疼爱。这也显示了孩子有很好的情绪智能。
  
   1月5日,孩子的爸爸告诉我,现在孩子动不动就生气。比如,他要去动盛开水的杯子,如果爸爸妈妈大声警告他:烫手!他立刻就会生气,趴在桌子上,很难过的样子,如果向他解释一下,他就会很委屈地哭起来。这个行为,爸爸妈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妈妈不理他,爸爸很生气,想打他。我就向他们解释,2岁多是孩子次级情绪形成的阶段,现在,他有了骄傲、害羞、难堪、嫉妒等情绪,是很正常的。而刚刚出现这些情绪,孩子自己也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反应比较剧烈。现在的做法是,首先不能打孩子,要允许孩子慢慢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可以尝试让他说说自己的感觉,不要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这是他学会处理情绪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不管,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当他有情绪的时候,父母很厌恶他,这样给他的暗示是情绪是不好的东西,要隐藏起来。孩子哭的时候,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发泄出来,但要找适当的时机,安慰和支持他。
   另外一个行为则很有趣,外出玩耍,如果爸爸妈妈离他比较远,他就会对姥姥说:爸爸妈妈看不见,鹏鹏累了,姥姥抱抱吧。这个说服别人的方法显然比前几天有进步。
   每次通电话,孩子的父母对我讲的都是孩子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变化,对他们有困惑的地方,我也会略加指导。比如,我建议他们让孩子自己学做事情,比如自己吃饭、穿鞋子等。可以请孩子帮忙做的事情,专门由孩子来做。比如每次开车走高速,总是让他拿收费卡,最后再由他将卡交回,甚至还让他帮忙递钱,他做的一丝不苟,很“敬业”的样子。
   孩子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进步,虽然是我的指导在先,但大部分要归功于他的父母。通过15天的面询辅导,以及后来频繁地通电话,我深切地感到了他父母的巨大变化。
   首先,他们学会了观察孩子。每次通电话,他们都能和我讲半个小时以上,能细致地描绘出孩子的行为、表情、语言等,并学会分析孩子的真实意图。比如,妈妈和我说,鹏鹏还是有点怕伯父,举的例子是:有一次伯父想抱他,他赶紧说:我要画画,我要画画。伯父以为他真的要画画。妈妈详细地描绘了他之前之后的动作表情,然后判断说画画是假,怕伯父、不想让伯父抱着才是真的。很显然,她学会了细致地观察孩子。类似的例子孩子的父亲也向我讲述了许多个。
   其次,放弃从前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的父亲脾气不好,以前动不动就想打他。现在,他知道发脾气无济于事,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会耐着性子想别的办法解决,也不会强行压制孩子了。
   第三,学会了与孩子互动。我们当时和孩子玩的游戏,他们还在继续玩,并且又探索出不少新的方法。每天都很注意和孩子互动,也很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尽量高高兴兴地面对孩子。
   第四,给孩子探索的空间。以前,常常不许孩子乱动,现在,除了危险的东西外,都允许孩子去观察、探索,每天带孩子出去玩,有时候甚至会走到很远的地方,有几次孩子玩的高兴不肯回来,就玩到深夜12点,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34.处处是课堂
  
  
  
   初中的“课”,常常以讲道理开始,以讲故事结束。慢慢地,我和老爸之间形成了聊天的习惯。到了高中,这种聊天变得更自由、更深入,也更神采飞扬。
   高中的时候,我离家远了,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我记得每次回家的前几天,我心里就盘算着,这回回家和老爸说点啥。
   老爸有个优点,他和孩子聊天的时候,脸上有天真的神情,给人特别温暖的印象。他给我的感觉是他在认真地听我的每一句话。
   我和老爸说的,其实都是学校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老爸似乎比我还重视,他很专注地听,听完了帮我分析,这让我特别惊奇,一件无聊的小事,他居然能分析出不少道理来。
   比如,我讲我的外语老师,课讲得不错,很少发脾气,但学生都很尊敬他,他的课学生从来都不捣乱。而我的历史老师,也是个性格温和的人,但学生一点都不怕他,他的课学生简直要造反。老爸认真地听完,就问我一个问题:你看,都是同一拨学生,两个老师都不发脾气,为什么学生在外语老师的课上那么乖,到了历史老师的课上就会闹翻天?这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老爸就鼓励我想想原因。我就一个个地猜,比如历史老师讲课没有外语老师好。老爸立刻肯定我的思考:你说对了,不管学生怎么调皮,其实心里都想当个好学生,都希望老师能把课讲好,如果老师能把课讲的清晰、生动、幽默,就对学生有吸引力,在他们眼里,老师是个有魅力的人,这样学生就会服从。老爸鼓励我继续想,我想了半天,给老爸举了个例子,同样是学生捣乱,在外语课上,学生前两次捣乱,老师都没管,等到了第三次,老师非常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情。类似的事情,在历史课上发生,就没什么后果,所以学生不怕老师。老爸这回让我自己分析:外语老师用的办法高明在哪里,历史老师的办法为什么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如果你是历史老师,该怎么处理?我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似乎弄明白了不少道理。有时候,老爸为了让我更明白,还援引很多历史上的逸闻趣事,我就感觉特新奇,特好玩,还无意间学到了不是历史知识。老爸特别敬佩周恩来,许多关于周恩来的故事,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我读大学以后,对周恩来的故事更加感兴趣,读了好多关于他的传记,还跑到市图书馆找了本《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对周恩来领导地下工作的能力惊叹不已,这回轮到我给老爸讲故事了。
   再比如,和老爸聊同学关系,比如谁和谁闹矛盾了。他还是和我探讨谁是谁非,如果是我,事情该怎么处理,话该怎么说。这样的事情聊的多了,真到我自己遇到,确实容易多了。当然,我们谈的最多的,是与我有关的事情。那时候,我已经知道好好学习,我就给爸爸讲我怎么学习的,老师对我怎样,和好朋友怎么相处之类的。我讲的每一件事情,老爸都能找到我的优点,仿佛我的努力他都看在眼里一样,我特有成就感,我想,这才是我愿意和他说的原因。就算我做错了,他也从不疾言厉色地批评我,而是和我一起想更好的办法。当然,我最最喜欢的,是他对我的指导。有一段时间,我很在意人际关系,恰好我半路当了班长,班级里有些人背后说我坏话,我很苦恼。回家和老爸说,他就建议我,不要试图去讨好别人,就算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认可你,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吸引好朋友的资质,要不知不觉成为交往的中心,而不是乞求别人施舍你。被老爸这么一说,我心里安定了很多。慢慢去摸索人际交往的规则。
   另外,让我吃惊的是,老爸居然鼓励我和男生交往。他的观点很明确:高中阶段,我不同意你谈恋爱,但鼓励你和男生交往,因为女孩子容易心胸狭窄,男生这一点就值得学习,这样你的性格会更平衡。至于男女同学交往的度,你自己去把握。高中阶段,我还真有几个不错的男生朋友,老爸都知道,我们也经常聊起。因为信任,反倒不会做出格的事情。
   我总感觉,和老爸这样聊天,让我收获了很多,至于到底收获了什么,还真值得盘点一下:
   一、认真听孩子每一句话。其实很多孩子最开始都愿意和家长说学校的事情,比如谁搞恶作剧了,谁把我的书弄脏了,谁和谁吵架了,谁被老师批评了,一般家长都认为这些事情很琐碎,很无聊,孩子说的热火朝天,家长敷衍了事,时间久了,孩子就不想说了。等家长觉得和孩子交流出现障碍,主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轮到孩子敷衍了事了。其实在大人眼里的琐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他认为重要的,有趣的,好玩的,才和大人说,没想到被泼了一盆又一盆的冷水。这样,他就觉得自己不重要,很容易自卑,甚至会认为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爸爸的做法,给我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也尝试这样去对待小孩子,我发现他们很爱和我说话。
   二、肯定最重要。如果想有针对性地肯定孩子,确实需要不少精力和心思。我们关注的雷达要全天候对孩子开放,随时收集孩子大大小小的优点,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告诉孩子。但这也有一个丰厚的回报,孩子身上会出现越来越多值得夸赞的优点。
   三、处处是课堂。许多家长过于信任学校教育,以为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其实,去研究一下学校的课程就会发现,学校交给孩子的,都是有用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但是没有告诉孩子怎样规划人生,怎样面对困境,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调节心情,怎样肯定自我,怎样活的更好。我感觉老爸在很用心地填补这一块空白,他教给我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深度参与了我的成长,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