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14.拍拍后脑勺
  
  
   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意义重大——让我逃脱了眼镜的魔爪!
   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环视周围的同学,呵呵,发现就我不戴眼镜,我那个得意啊!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认识的人,读研究生戴眼镜的人数在90%以上,甚至更多,不戴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我为啥没机会戴眼镜呢,这个要“怪”老爸。
   小时候老爸总是批评我“没正形”,做作业的时候,低头根本不算什么,我甚至搞怪,把脸贴在桌子上。老爸提醒我两次,依然我行我素。
   老爸是个肯动脑筋的人,他就想了个办法,先是很认真地告诉我,什么是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这样有什么好处,低头写字有什么坏处。老爸最善于摆事实,讲道理,他说了一个我认识的人,那个人近视接近1000度,有一天家里来客人,他没戴眼镜就给客人倒水,竟然把滚烫的开水直接倒在了自己的手上!我没想到近视眼会连自己手边的东西都看不清,当时觉得挺可怕。
   紧接着老爸就和我说,你看,老是提醒你,我很累,你也很烦,以后呢,我就不提醒你了,但我得拍拍后脑勺惩罚你一下。这个惩罚还可以接受,我也没提什么反对意见。
   我自然不会有那么好的记性,有时候不知不觉头就低下去了,老爸什么也不说,冷不丁拍我后脑勺一下,呵,吓一跳!我赶紧抬起头来。
   最初的几天,被老爸拍得比较多。不想总被他吓一跳,慢慢我就有意识控制自己了。被拍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因老爸只是拍一下,不说什么,我觉得这是事前的约定,心里认罚。如果老爸再唠叨我两句,比如“怎么这么没记性”、“都拍你多少次了也不知道自己改”,那我的逆反心理立刻就会占了上风:我偏不改,看你能怎么样?
   等我有一点改进,老爸立刻肯定我:你看,你可以记住的,现在姿势就很好,也不用我频繁地提醒了吧!
   写字姿势就这么纠正过来了,接着老爸就纠正我看书在姿势,他坚决不允许躺着、歪着看书,要看就先坐好。遇到我偶尔偷懒,老爸就轻轻把书从我手中抽走,轻描淡写地一句:坐起来看!我很喜欢这种只解决问题,半句废话都没有的教育方式。习惯的力量真是令人惊奇,我直到现在都遵守着这些约定。
   后来,我发现弟弟总是站不直,看上去有点驼背,原来是他在班级里个子高,他总想缩回去点,不那么“鹤立鸡群”。我也用了类似老爸的办法纠正他,我提醒他的方式也很简单:竖起手指!他一看就明白了。不同的是,这回是拍他的后背。
   后来,我干脆偷懒,把监督弟弟的任务交给小侄子。他一学即会,先竖起食指提醒弟弟,如果没有改,他就伺机偷袭一巴掌——他比我狠多了,呵呵……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15.爸爸的“课”
  
  
   每当我调皮捣乱发脾气,惹得老妈心情不好,她就会给自己找个平衡的理由:我看你爸又得给你上上“课”了!
   呵呵,还别说,老爸的“课”还真有点威慑作用。当我肆无忌惮地发过好几次脾气以后,我心里就会一惊:劣行积攒的差不多了,老爸快出手了,我得悠着点!
   课是我初中生活的一大特色。那时候正值青春期,情绪忽起忽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找个出气的地方。这真印证了那句老话“捡软柿子捏”,我只敢对老妈发脾气,她脾气好,没什么后果,还老迁就我,她一迁就我,我的脾气更不可收拾。向老爸耍赖,危险系数比较高!其实长大以后再看这段,觉得特对不起老妈,很欠揍,请允许我在这里真诚地忏悔2秒钟,向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娘说声对不起:我会好好孝顺你老人家滴!
   接着说老爸的课,我粗略地计算过,频率大概是一个月一次。无论我中间怎么耍,他都沉默,当然,在他面前我很收敛,嚣张的时候都避开他。每次老妈向他告状,他只是“嗯”一声,其实这感觉更吓人。
   等火候差不多了,罪过也够了,老爸抓住某个问题,开讲。肯地是先解决眼前的问题,谁是谁非,讲讲道理,其实他不讲我也明白,错肯定在我。接着一一罗列我一个月的表现,天哪,这才是最让人冒冷汗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什么也不说,其实每件事情他都了如指掌。最后,他从这里面总结出共性的问题,对我提出希望。
   老爸书念得不多,但聪明的很,据说《三国演义》他看两遍,几乎能一字不落地说出来,在娱乐贫乏的年代,他还是个业余的说书先生,博大家一乐。他看了不少书,一肚子的故事,所以他的课绝对不枯燥。
   最妙的是,他很善于悄无声息地转折。前面都是批评、讲道理,后半段不知道怎么过渡到讲故事上了。当然,他讲的每个故事都有教育意义,隐含着他要表达的内容。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人要有城府,做大事的人“喜怒不形于色”,就讲了东晋的淝水之战,谢安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迎战兵力十倍于己的苻坚。胜败在此一举,这时的谢安正在深山别墅里和客人下围棋,等待战斗的消息!他看完了捷报,就随手放到床上,不露喜色,继续下棋。客人问起战况如何,谢安才平淡地说了一句:“小儿辈已经破贼!”等到下完棋,回到内室时,谢安再也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竟绊了脚,连木屐的齿都折断了。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震撼,不用老爸再说,我也会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联系到我自己,我就知道,乱发脾气是不对的。这时候我内心产生了一种要压制住坏脾气的想法和信念。而且,我还慢慢学会了不乱说话,特别是不确定的事情不会轻易说出来。这一点老妈数次夸奖我,说老爸做得都不如我好。
   其实,谁家要是遇到个我这样性格的孩子,也是挺闹心的事儿。老妈不就一筹莫展,不过老爸的办法还真是不错,值得借鉴:
   一、 教育频率适中。对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就是要有忍耐力,悄悄地收集“犯罪”证据,耐心地等待教育时机。如果发现一次,教育一次,家里一定会鸡飞狗跳。
   二、 教育的过程语气平和,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也不预测将来,没有表现出失望不满的情绪,只是解决眼前的问题。从来不戴着有色眼镜看我。
   三、 用讲故事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无形中增加了我对阅读的兴趣,我爱看书的习惯也要感谢当年的课。
   四、 形成了一种平和、愉悦、无话不谈的交流氛围。刚“上课”的时候,我还作低头认罪状,等老爸讲起故事来,我的劲头也上来了,和老爸你一言我一语的谈的不亦乐乎,下课的时候还有点意犹未尽。我感觉老爸给我的自由度很大,允许我表达所有的观点,哪怕错了或不成熟,也不会疾言厉色地批评我。这也奠定了高中时我们更为友好的交流方式。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16.初中的挣扎
  
  
   初中生活,我留给别人的记忆大概是很乐天,很调皮,很聪明,很捣乱。学校不大,所有的人都认识我,我个头矮,又爱开玩笑,老师很喜欢逗我玩,高年级的男生也当我是开心果,总喜欢善意地捉弄我。
   留在我记忆最深的感受却是:学习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由此总结,一个人心中的真实感觉,和给人的印象,往往相差十万八千里。
   其实小学不爱做作业,已经种下了学习障碍的种子。到了初中,科目多了,作业也多了,讲课的进度也加快了,我一下就蒙了。
   我根本不会听课,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念头。上课的前三分钟还信誓旦旦地想,这节课一定要好好听。可我的想象力实在丰富,比如我看到手中的铅笔,不知道怎么就联想到了电线,然后想到了电线上的燕子,的确很像五线谱,接着又想到音乐课,接着又想到了我小学的音乐老师,又想到了有一次去她家看到的鹦鹉,很喜欢那两只鹦鹉,又想如果我自己有两只该多好,如果有的话,就让爷爷帮我养着……等我回过神来,大半节课过去了。几乎每节课都忍不住做黄粱美梦。
   记得那时候每天都犯愁作业,老师一留作业,我这心都在滴血啊!做作业还是不做作业,那真是一场战争。
   其实,我从来没故意不做作业。往往是理智和情感,愿望和行动,大脑和身体无法统一起来。比如,我的大脑发出一个命令:从今天开始,痛改前非,一定要完成作业!这时候身体也跟着瞎激动:对,必须地!
   等动手做起作业来,拦路虎就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嫌麻烦,有的是不会,又懒得去从头学起。那时候,我心里总是把困难夸大好多倍。我写字慢,写作业的感觉就很累。还有的时候,我是无法抗拒周围的诱惑,比如我喜欢折纸,喜欢做各种有创意的小玩意,如果我心里想出个点子,没有马上付诸行动,心里就痒得不得了。还有,我超级喜欢看电视。当时最爱看的是电视剧《乱世香港》和动画片《圣斗士星矢》。记得《乱世香港》看一半就开学了,老妈不再让看。老妈喜欢关了灯看电视,里外都是黑乎乎的,我就想出了个馊主意:我家门中间有块玻璃,我搬了个凳子站上去,高度不合适,就猫着腰伸着脖子往里看,看的专注极了,跟着主人公悲悲喜喜,以至于有一次老妈走过来我都不知道,来不及撤退,她一开门,我俩都吓了一大跳,那场景好尴尬。再比如《圣斗士星矢》,老妈不让看,我就磨磨蹭蹭地吃饭,等到演完了我的饭才能吃完,老妈催了无数次,没有一次奏效。
   整个初中,我的内心都在进行着拉锯战。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积累一个成功的经验,几乎就积累了一个失败的经验。比如,我下决心后没有做到,就感到很沮丧。下次再下决心,自个都心虚,要命的是还完不成。这体验积累得太深太厚,就感觉自己已经没救了。看着别人学习好,又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学好的,心里越来越痛恨自己。那时候觉得好孤独。
   这些毛病,到了高中,因各种机缘,才得以改掉,成绩有很大的提高。那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学习需要有自控能力,也确实需要方法。
   现在再回头来看,其实很多孩子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很挣扎的阶段。从学业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大部分的孩子,被这个问题淹没了,多可惜啊。
   我尝试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是这样孩子的家长,该做什么呢?
   一、 承认孩子遇到了困难。我的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我很聪明,就是不学习。其实,我是不知道怎么学,也不懂得怎样才能控制自己。因为这个误解,家长往往把批评当教育,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甚至雪上加霜。既然是遇到了困难,孩子最需要的是支持和帮助,而不是责备。
   二、 教孩子和自己内心的念头对话。青春期的孩子,不但情绪像过山车,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某一瞬间,觉得自己特了不起,转眼之间,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当孩子心中产生“我很笨”、“我就是不擅长读书”等念头时,需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找出理由反驳孩子的这些念头,让孩子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同时,孩子也慢慢学会了家长思考问题的方式。当他再出现类似的念头时,就能在心里和自己对话,消除这些消极念头带来的干扰。
   三、 制定一个改进的计划。这个地方对家长来说,肯定是最困难的地方。这就要设法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个小步伐前进的计划,目标不能过高,而且都是可执行的。这样一点点积累成功的经验,鼓励孩子走下去。
   四、 监督。就算孩子道理都明白,也有改变自己的愿望,但想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遇到紧要处,还是需要家长从后面推一推,让孩子没有退路可走,只能努力向前。
   五、 从喜欢的事情上找突破口。老妈反对我看电视和动画片,理由是耽误时间,其实这些之所以吸引我,也自有它的道理。初中的孩子开始对社会万象、人生百态感兴趣,也开始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如果合理引导,孩子也能从中汲取力量。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17.一对母子对话的细节
  
  
  
  
   有一次,与一对母子聊天,我问这个读初中的孩子,他们现在的校长是谁?他说不知道。就打趣他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按照常理,学生一般都会知道校长是谁。我之前见过他的校长,想问问最近有没有变动。
   他的妈妈接下来开始教育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要多关心,多参加公益的活动,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孩子没有说什么,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这本是生活中的平常的场景,平常的对话,平常的反应。
   我就想,作为妈妈,会回头想她这句话吗?她是不是认为这是极其稀松平常的话,根本不值得去回味呢?
   我却有了如下的思考:
  
   1.怎样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是想说就说吗?作为父母,是不是该给自己一些约束呢。比如,什么场合、时间,适合教育孩子,反之,则先记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说出来。比如,有我在场,且正在吃饭,说这些合适吗?
   2.父母在孩子面前,享受多少话语霸权。这个妈妈没有问孩子为什么不知道校长,就判断说“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呢?就因为孩子不知道校长是谁,就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二者似乎也不是因果关系。“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显然已经开始责备孩子了。
   3.怎样给孩子建议?“要多关心”这句话似乎是给孩子的建议,其实,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关心”的内容都包括什么,孩子肯定分不清楚,是校长的名字,还是其他的?如果事事关心,家长会同意吗?以“要如何”的口气给孩子建议,实际上是命令,可是,孩子却不知道怎么执行这道命令。
   4.如何克服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显然,这位妈妈之前并没有教育孩子的打算,听到这句话,就说了。对其他的事情也一样,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根本没有计划,事情出来了,马上就说,俨然一个救火队长。长此以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满意,也不算严重,家长很迷茫,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最后听之任之。等到矛盾激化了,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显然晚了。
   这个细节,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对白。我个人认为:
   1.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弄明白他为什么不知道校长,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愿意说。不知道的原因又是什么?
   2.不曲解,不轻易下对与错的判断。我只是开玩笑,并不认为他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妈妈却把这当作定论,并判断说这是不对的。
   3.关心孩子的沉默。这个时候,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他心里在想什么?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是多需要关心的事情啊,却被忽略了。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18.人生的觉醒
  
  
  
   初三,受人怂恿,决定复读一年考中专,那时候中专比高中难考。当老师的二舅帮我转到了更远的一所学校去读书。在这一年里,我似乎长大了。
   促使我长大的事情,今天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刚到新的学校,很孤独,平生第一次有想家的感觉。度过了一段难过的时光,慢慢和同学熟悉起来,特别是和同铺的一个女生很要好。每到周末,在学校不但没吃的,还很不安全,她就邀请我去她家。她父母都很热情,直到今天我都感谢她们一家人。
   没过多久,又转来一个女生,是我们区物理教研员的女儿。全校只有我俩是外地人。她的身份,使得学校和总校的领导都很巴结她。相比之下,我就有“门庭冷落”的感觉。
   先说说我们校长,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不但主动关心她的学习、生活情况,还给她开“小灶”。冬天的周末,校长干脆把办公室的钥匙给她,那里就是她的天下了。
   再说总校的教导主任,是我好朋友的伯父。有一次我和那个女孩都去我好朋友家,这位主任就打发孩子过来喊那个女孩吃饭,她们走出去了,主任的孩子反应很快,似乎觉得不大好,就对我说:要不你也去吧。我没有去。
   这些事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是稀松平常的琐事,可对于十几岁的我,却是一个莫大的刺激。我心里愤愤地想:如果我爸爸也是教研员,你们不是也一样会巴结我?可惜我爸爸不是,那么,我就要做到更好,让你们看看!
   竟然是这些小事,激起了我的雄心壮志。那年因手续的问题,我没能考中专,接着读高中。从读高中开始,我像换了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变得很强大,以前作业之类的障碍,用了一段时间就跨越过去,成绩也升到前几名。
   今天再看少年时候的不服气,淡然一笑就过去了。不过,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样的事,确切地说,学校和总校的领导,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甚至很恶作剧地想,如果我告诉他们这件事,会看到怎样的表情呢?
   不过,我并不觉得仅仅是这些小事改变了我。我想,这还要归功老爸的“课”,当时,老爸教育我的话、讲得故事,我感觉听得有点心不在焉。其实,这些话悄无声息地渗入了我的深层意识中。所有的素材和体验慢慢酝酿,加上这些不平事做催化剂,量变终于达到质变。
   如今,我很感激老爸的耐心。我初中那一身毛病,如果我遇到急躁的家长,读书这条路恐怕早断了。
   我绞尽脑汁地想,这段经历留下了什么经验和体会呢?
   一、 等花盛开,看树长大。我想,对待一个孩子,需要像栽花种树一样,静静等待它的伸展。这个过程,有急躁,有担心,甚至还有恐惧,其中的漫长仿佛可以用自己的心跳来度量。但这就是成长,一切都有他自己的时间表,多浇水,多施肥,未必就会茁壮。
   二、 累积内心的力量。关于力量,最近老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竟然发现,无论大人和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当然,这个力量更多的是内心的力量。比如孩子不做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都有良好的愿望,却在改变自己方面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大人不是也有很多梦想不敢付诸实施吗?这不也是缺乏力量吗?说到底,都是无力感在作怪。那么,要想让一个孩子独立,光生活习惯或某个行为独立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累积内心的力量——让他有力量走过长长的路……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19.战胜自己的一年
  
  
  
   从踏进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是带着初中的一堆问题来的,不同的是,有了一颗进取之心。
   我记得第一课,语文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是胜利。之后的三年,我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高一这一年,愿望和行为还是有很多冲突。不同的是,我可以强力地控制住自己,虽然那滋味不好受,但还是坚持过来了。比如当厌烦的情绪上来的时候,我就在心里不断告诉自己:如果还控制不住自己,大学的美梦就泡汤了,你想这样吗?既然不想,就没有退缩的理由!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充分地在上面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每天都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明确提出第二天的改进目标。这似乎有一双眼睛在监督自己,如果这一天浑浑噩噩地过去,晚上就不好给自己的日记“交代”。当然,如果我做得好,也决不吝惜溢美之辞——反正只有我自己知道。
   说来不好意思,到高中我才知道有学习方法这一说。现在高中的日记不在手边,细节我记得不多,只是记得当时每天晚自习,用一张纸把当天所有的任务罗列下来,然后按重要程度排序,如果有时间,就安排预习和复习,毕竟我的基础不是太好。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划去,那时候好有成就感。
  渐渐地每个学科也摸索出一些办法。语文靠理解和平时的积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还有那么点文学天赋,我记得语文曾经得过全年级第一,作文也曾经得过最高分。虽然我很不喜欢语文老师,但他好像还蛮欣赏我。我把数学基础追上来以后,就想了个自己的办法。我课前从来不预习,等老师进了教室,一般会花两三分钟总结一下前一天的内容,这时候我迅速地预习新课,等老师开始讲,我已经预习的一个例题。我的进度总比老师快两三分钟,所以他一提问,我总是张口就来。那感觉仿佛我在前面跑,老师在后面追,好胜的我,总是不想让老师追上,所以思维高度集中,学得也扎实。课后基本不复习,但成绩一直很不错。读大学以后,一个男同学告诉我,他当时很好奇我怎么会那么“聪明”,还偷偷地到我的座位上寻找原因,结果只找到了一本抄写名人名言的日记本,没发现什么秘诀。在历史的课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期末考试前,我花了两三天的课余时间,看了一遍历史书,居然能将整本历史书复述下来——包括描述性文字。
   虽然很努力地学习,但因为之前基础不扎实,加上从来没当过好学生。所以心中还是很忐忑,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我挺吃惊:第四名!
   我有点不敢相信,特意去老师办公室看了成绩表。原来这是真的。我对自己的印象和期望从那一刻发生改观。
   高一,是我快马加鞭的一年。这一年我有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一、 第一次体验到学习的充实和乐趣。小学和初中,我都被拖沓的作业和糟糕的成绩所缠绕。到了高一,才发现学习居然这么有趣。
   二、 懂得培育自己的内在动力。我终于明白,小学和初中只是有良好的愿望,但我没有足够的动力驱动自己。到了高一,我发现了这动力的神奇,也发现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其实至关重要。我通过内心的想象和日记,来培育和强化这种力量。对自己的控制感也在增强。
   三、 学无定法。之前,老师总是特别强调预习和复习,我学数学没有预习和复习,居然学得更好。我由此总结出,老师说的,都是常规的方法,其实,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每个人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自己的方法。后来,我就不再拘泥于别人怎么说,总是试图探索自己的方法。
   四、 理解了潜力的无限可能。我居然能把整本书背下来?这个问题让我吃惊良久。那我初中的历史和怎么学得那么糟糕呢?看来不是记忆力的问题。高中以前,我心里很悲观地想,我大概不会在学业上有什么出息了。高一这一年,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我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不会差,我愿意挑战任何目标。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0. “把枪扔了吧!”
  
  
   有一次,我的小侄子和小侄女聚到了一起。鹏鹏3岁,曼曼2岁,俩活宝到了一起,就有许多热闹看。
   小孩子总是凑热闹,且嫉妒心都挥发出来。一个孩子玩娃娃,另一个准来抢,接着就是一场战争。鹏鹏是哥哥,性格偏静,不在自己的地盘上,爸爸又不在,他还有点怕伯父,似乎不敢太嚣张,曼曼虽然是妹妹,还是个小美女,但风格强悍,不但打人没商量,咬人也没商量,动不动就“出口伤人”。
   他俩在一起玩,我要格外留心。
   某一天,两个孩子又为一支玩具枪发生了争抢,互不相让。我紧盯着曼曼,太了解她了,只要她眼神一变,另一个准遭殃。果然,她一副发狠的样子,我赶紧制止。
   用很温柔的语气对他俩说:把枪先给我!
   他俩大概以为我要主持公道,就一起松手了。
   我拿着玩具枪,就伸出了窗外。看着他俩,很平静地说:枪只有一把,你们俩都抢,谁也没法玩,咱不要了,扔了吧!
   两个孩子都没想到我会来这一手,全楞了。
   我安静地看着他们,他俩面面相觑,大概过了三秒钟,问鹏鹏:扔不扔?鹏鹏摇头。问曼曼,曼曼也摇头。我将枪拿了回来。
   我蹲在两个孩子中间,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只有一把枪,你们轮流玩,好不好?他俩都同意了,最后决定哥哥先玩。我特别嘱咐鹏鹏:你看妹妹多好,她让你先玩,你玩一会给妹妹好不好?鹏鹏答应了我。
   我不再管他们,只是留意他们的举动。
   过了一会,鹏鹏主动把枪给了妹妹,我热烈地夸奖了他。并问曼曼:你看,哥哥主动把枪给了你,你说哥哥好不好?曼曼说好。
   这大概是儿童版的战争与和平吧。
   这是我常用的把戏之一。我感到对两三岁的孩子很难讲清楚友爱和共享。有时候孩子能机械地记住道理,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教育大人,但到了关键时刻,他还是把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兴趣放在第一位。后来看儿童心理学的书,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的理性思维要到9岁以后才能发展起来。
   我这样做,就是想用一个形象的方式告诉他们:争执不下的结果,就是两个人都玩不成。当然,我特别注意用温和而平静的语气,眼神也尽量友好,我不想恐吓他们。把枪伸出窗外后的那两三秒的时间,是一个心里的僵持过程,把握好这个度很重要。因为我带过的孩子多,似乎对孩子有一种直觉。这个时间如果过短,就没有好的效果,稍微长一点,他们反应过来,就会来抢。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我发现这样更容易说服孩子。另外,我很注意在争执、争吵的事件中建立今后的规则。所以肯定每个孩子的谦让,也帮他们认识到对方的好。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1.洗脸、吃饭还要谈判?
  
  
   大鹏是我大表哥的儿子,他家在另一个城市。有一年暑假,回我二舅家住了一段。他当时四五岁的样子,我一回家妹妹就向我投诉:带他出去玩回来,到离家不到300米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走了,非要打车,不同意就耍赖,眯着眼睛,像醉汉一样,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把他哄回来。另外,还听说他不断地和二舅谈条件,不答应就哭闹,总是去买那些垃圾食品。说起我二舅,也真有意思,他在我们当地是很有名的语文老师,却管不了自家的孩子,被我这个小侄子折腾得一点办法都没有。据说我还没回来,二舅就预言我能对付他。
   我到家的第二天早晨,马上就吃饭了,大鹏的脸还没洗呢,二舅哄着他洗脸,就听他和二舅谈条件:吃饭就不洗脸,洗脸就不吃饭!二舅一脸的讨好:好好好,不洗脸,不洗脸,吃饭就行!接着他又谈条件,吃饭还得买个辣片。我在旁边看着,真是哭笑不得。我用手挡了一下二舅,示意他离开。我直视着大鹏的眼睛,和他确认了一遍:吃饭就不洗脸,洗脸就不吃饭,是吧?他“嗯”了一声,还挺理直气壮。我用很强硬的态度告诉他:脸不用洗了,饭也甭吃了!转身坐到饭桌前开始吃饭。大鹏一脸错愕,愣在了那里。
   我小声示意全家人,只管吃饭,先不理睬他。当然,我眼睛的余光一直看着他。这时候我故意对二舅妈说:哎呀,今天怎么就做了这么一点菜啊,我好饿,不够吃啊!二舅妈知道我是故意的,就很配合地说:可不是,今天的菜还真有点不够吃!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感觉火候差不多了,我让妹妹去把他领过来。这回他不再讲条件,给个台阶就下,乖乖地坐到桌前吃饭。我夹了块肉给他:吃饭吧。
   这事儿就此过去,他吃饭再也不讲条件了。之后我和他约定了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不可以去买垃圾食品。还是很强硬地告诉他:钱在我手里,那些食品不健康,就是不能买;如果你有钱去买,我不管。呵呵,我明知道他一分钱也没有。
   我还尝试调动他。比如,吃饭的时候,我就和他说:你看,奶奶做饭,我切菜,每个人都做了事情,大鹏也可以做一些呀,你来搬凳子怎么样?爷爷和奶奶一定想不到,大鹏也能帮忙了。他挺有积极性,把每个凳子都摆好。我当然忘不了把这事“昭告天下”,每个人都夸奖了他一番,他一脸的自豪。还有一次,他说要吃桃子,我就问他,想不想自己洗?他点头,我就帮他接水,教他怎么洗。洗完第一个,我问,如果你自己吃桃子,我们全看着,口水流一地,那怎么办呀?这话把他给逗乐了,他决定给每人洗一个。我不说你也能想象出来,这么小的孩子,给每个人分发一个自己洗的桃子,肯定能收获一箩筐的夸奖和感激。
   在这里我一定要啰嗦两句,不然别人会以为我是奴役“童工”的老财主:
   一、 在吃饭洗脸的问题上,之所以对他如此强硬,是这些事情不足以成为谈判的条件,而二舅完全被孩子所控制。观察周围的例子就会发现,当一个孩子为所欲为的时候,其实他并不快乐。他要时时拿眼泪当武器,实现并不合理的愿望。
   二、 为大人做点事情,也是孩子的一种需要。当一个孩子得到太多的爱,却无法付出时,他的感觉也不会好。比如孩子想帮忙或者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大人,大人往往出于爱的缘由拒绝他们——别忘了,那也是拒绝。如果我们接受孩子的好意,或者创造条件让孩子付出,他会更快乐。
   三、 我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到快乐。孩子耍赖的时候,我当然有各种馊主意等着他们。但在平时,我其实会想方设法让他高兴,比如我和他玩各种游戏,用心听孩子讲话,帮他实现愿望。我感觉很多人是从大人的利益出发,只要孩子不捣乱,不惹大人烦心就可以,至于他玩得怎么样,无关紧要。我一直很关心孩子的玩耍质量。要不然,我老是出招“收拾”他们,他们才不会喜欢我呢。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2.不恰当的疼爱
  
  
  
   春节回家,我去看望爷爷的四弟——我的四爷爷。好久不见,自然是特别亲热。过了一会,外出玩耍的小弟弟雪松回来了。他9岁,读二年级,是我最小的弟弟,因两家相距很远,我们并不熟悉。他给我的印象颇为奇怪,一方面他表现出退缩和躲闪,不肯正面和我说话,总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莫名的蛮横和霸道,比如,他想喝水,就扯着嗓子命令我:给我倒杯水!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就仔细观察一家人的相处模式。
   四爷爷性格温和,对雪松极其疼爱,总是充当他的保护伞,比如妈妈说孩子考得不好,四爷爷马上表达了他的满足感:考这个分数不错了!四奶奶性格外向热情,但说话唠叨,不断重复。请原谅我这样形容她,我记得小时候在她家玩了一个星期,那时候她和老叔就经常因为唠叨发生争吵。四奶奶对雪松的负面评价相当多,比如这孩子太淘气,一点都不懂事,学习也不好,不知道用功,白疼了,也不听话……。老叔在和四奶奶的争吵中长大,性格比较急躁,动不动就要打孩子,相比之下,孩子的妈妈还更理智一点,对孩子的学习比较关心,要求也更严格。四个家庭成员的性格,清晰地解释了孩子行为中的矛盾因素。
   那天晚上发生了两件小事。一件是他看动画片的时候,妈妈检查出他作业的三个错误,他不想改。妈妈坚持让他改,他到四爷爷房间里来拿铅笔盒,进屋就哭哭唧唧的,他说话很艺术:人家正好好地看电视呢,妈妈非得捣乱!走到门口,他的脚步迟疑了一下,回身扑到四爷爷怀里,抱怨变成了哭泣。
   每当这时候,我都像个闲事主任。我示意四爷爷不用管,我安慰他,沿着他的思路走:我们正忙着看电视,妈妈怎么给我们捣乱呢?他平静了一些,给我复述了一遍经过。这时候,我做打抱不平状:走,我领你和妈妈评理去!估计这小家伙心中窃喜,以为又来了个撑腰的。
   见到他妈妈,我使了个眼色,虚张声势地说:听说雪松忙着看电视,你给他捣乱了?妈妈说:我让他改作业,他不改。我问雪松是这样吗,他回答说:我没说不改!我继续追问: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改?他说看完动画片改。我还是紧追不舍:看完动画片还需要我们提醒吗?他说不用。我又把话题转到发生误会的地方:雪松,你看,妈妈让你改作业,你想着看完电视改,但没说出来,妈妈就以为你不想改。所以妈妈会发脾气,强迫你改,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说清楚,妈妈会同意的。在我的鼓励下,他向妈妈承诺:我看完电视就改作业,不用你提醒了。他果然做到了,我们都夸奖了他。
   之后,一家人看连续剧,雪松将橘子外面的塑料包装拆开,用上面的胶条往一把刷子上粘贴。我饶有兴趣地观察他,问他能贴出多少种花样来,他每贴出一种都给我看一下。我们就这样闲聊,这时候,我感觉他回到了一种放松的状态,享受玩耍的喜悦。
   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得出,其实雪松是个很好的孩子,只是家人不恰当的疼爱方式,改变了他的行为方式。临走我给了他们一些建议。当然,我只是尽力而已,他们认同与否,就不得而知了。
   一、 教育的一致性。在这个家庭里,教育的不一致非常明显,这使得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很显然,他的蛮横与爷爷的过度保护有关,而他的退缩和躲闪则与奶奶频繁的批评有关。所以我就建议全家人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如果有分歧,背地里商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争吵、互相批评。
   二、 消除负面评价。其实,四奶奶的唠叨和批评,也隐含着疼爱,只是孩子感觉不到。我建议全家人,特别是四奶奶,那些负面的评价不要随口而出。这是最习以为常又最有害的行为,殊不知这样对孩子影响深远。这些话,最终会演变成孩子的自我否定,许多人终生受这些负性评价的困扰。
   三、 建立规则,不要打骂、恐吓孩子。孩子所谓的不听话,多数是因为每位家庭成员的教育边界相差甚远。在爷爷面前的正确行为,到了妈妈那里,就成了错误行为。所以要建立统一的家庭规则,这样孩子很清晰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就没有必要靠打骂和恐吓来约束孩子。
   四、 陪孩子聊天、玩耍。看上去,每个人都很疼爱孩子,但不恰当的疼爱,往往会演化成伤害。从他玩橘子皮包装纸的事情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个孩子其实很孤独,缺少正面的关注。在大人的眼里,往往对小孩子的游戏不屑一顾,唯一的价值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让他们捣乱。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玩耍是他们的正业。我甚至认为,7岁以前,孩子的工作就是玩!如果家长能少一些管制,多一些陪伴,用孩子的方式和他玩耍,很多问题都可以消除。
学习工作生活三不误  海贼王  2008-11-6 21: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转一篇关于育儿的好文: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23.赢水果的游戏
  
   还是和琳琳有关的故事。
   我和他们母子住的那段时间,他妈妈多次向我抱怨孩子不吃水果。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孩子确实不怎么吃,为了让他吃点水果,妈妈把水果剥皮切块送货上门,他还不情愿张嘴,给多了还很不耐烦。妈妈一遍遍给他讲吃水果的好处和不吃水果的坏处。其实,所谓的好处和坏处,都不能立竿见影,很难说服孩子。另外,我发现妈妈也不大爱吃水果。我猜想,妈妈不厌其烦地讲吃水果的好处,可能孩子心里就在反驳:你都不吃水果,还老让我吃!
   从妈妈那里得知,孩子相对来说还算喜欢芒果。有一天我就买了十几个很小个的芒果,晚饭后,我逗琳琳玩,说和他玩垂头剪子布的游戏,他很乐意。我继而加了个彩头:单玩游戏不够刺激,咱们赢芒果吧,输了的要给赢的削皮哦!小孩子总是喜欢在游戏中占上风,他跃跃欲试,我还有话要说:琳琳,我很喜欢吃芒果,拜托,手下留情,不要都赢了去,我会哭给你看的!我这一“示弱”,他更是胜券在握的样子。
   我们请妈妈来观战,第一局,他旗开得胜,我现场削了芒果给他,他得意地享用了;第二局,我预言一定赢他,结果我又输了。我很“失落”,他更高兴了;第三局,我做惴惴不安状,问他:你不会再赢我了吧?他来个“通吃”。真被他说中了,我又输了。他是越来越得意,渐入佳境,我则输得溃不成军。让我想不到的是,他七局连胜!嘴都快咧到天上去了,痛快地享用他的战利品,我则很夸张地表现了我的挫败感。说实话,我没有故意让他,不知道怎么输得那么惨。
   他赢得畅快淋漓,连续吃了七个小芒果,他妈妈一脸灿烂的笑容。我们吃惊于他游戏水平如此之高,“恭维”了他半天,他别提多得意了。之后,我很委屈地“抱怨”他吃了我那么多的芒果,请他给我削个芒果,安慰一下我受伤的心灵。最开始他说“不”,因为他没有输给我。之后我和妈妈一起向他解释,他的确没有输,只是我输得太惨了,请他安慰我一下。这回他答应了,我当然不忘感谢他一番。这个游戏就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因这次的愉快记忆,这个游戏我们玩了多次。他赢了N多水果,我得承认他玩这个游戏确实有长处。
   家庭教育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小问题,我最大的体会是,讲道理是最常用、又最没效果的办法,但是,别忘了,讲道理不是唯一的办法!绕个圈子,不但轻松地达到目的,还能收获很多乐子呢。
   一、给孩子做出榜样。如果想让孩子吃水果,大人就不能光说不练。另外,我还发现家长特别喜欢要求孩子读书,但自己从来不读。如果想让孩子做,就要以身示范,而且让孩子发现做这件事情本身的乐趣,比如享受水果的味道,享受读书的愉悦,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
   二、记住最初的目标。在这些小事上,家长特别容易跑题。比如最开始是给孩子讲吃水果的好处,孩子很反感,嫌家长唠叨,导致冲突升级。家长就抱怨孩子不懂事,不领情,甚至还翻出不少旧账来。回头看,生了一肚子气,却没有达成最初的目标——吃水果。其实,不要和孩子在细节上纠缠,如果讲道理没效果,就不要试图通过加倍讲道理来达到目的,而是尝试换个办法。
   三、将要求包裹在游戏中。这是屡试不爽的办法,我特别喜欢将对孩子的要求,转换成一个游戏,在轻松好玩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达到了目标。孩子没有意识到这里面隐藏的要求,自然不会产生阻抗。
   四、做好铺垫。在这个游戏中,先是增加彩头,继而“示弱”,然后输得“叫苦连天”,一步步地铺垫,孩子的感觉越来越好,他就忽视对水果的排斥,经过多次游戏,他对水果有了新的感受,后来看电视的时候,他就习惯于和我们一起分享水果。
   五、照顾别人的感受。琳琳说“我没有输”,是有道理的。论输赢,他没有必要给我削芒果;但从照顾别人情绪的角度来说,这个行为就显得很温暖。请他安慰我“受伤的心灵”,是想让孩子在自己得意的时候,不忘照顾失意人的情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