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blacktulipli  高级海盗  2003-7-1 11: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虔诚的信徒
014.jpg
blacktulipli  高级海盗  2003-7-1 11: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se la temple
015.jpg
blacktulipli  高级海盗  2003-7-1 11: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神湖—纳不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2002是藏历水马年,有十二年一次的盛大朝拜神山仪式,来自海内外的信徒僧众络绎不绝充斥在通往神山圣湖的道路
019.jpg
blacktulipli  高级海盗  2003-7-1 11: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神湖—纳不错
021.jpg
blacktulipli  高级海盗  2003-7-1 11: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神湖—纳不错
017.jpg
blacktulipli  高级海盗  2003-7-1 1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喇嘛的经语
Larma.jpg
blacktulipli  高级海盗  2003-7-1 11: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Sorry, all, I don't have scanned pics taken in 2001 in my computer.  And I didn't upload the sceneary pics like Potala Palace or some other temples bcs I think you have seen a lot from books and web.  What I put here are just some I selected from hundreds pics I took there.   Hope you enjoy!  

Ares, as your question about cost to there, i need know how you want to go there like by flight or by car, and what kind of place you want to stay there like hotel or hostel?  And which place you want to go, like the base camp of Mr. Everest or North Tibet, or Linzhi where is in the south of Tibet and people call there a small Swiss.  I will reply your plan once i know them.
yaya  ↗贵宾↗  2003-7-1 13: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我对藏文化一窍不通,
但美丽的景色依然令人向往,

有机会去看看~~
blacktulipli  高级海盗  2003-7-6 09: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儅你去西藏時,請記得這些^_^---zt
西藏禁忌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藏族的礼仪
藏族人的礼仪很多。献“哈达”是最为普通的礼节,无论婚丧节庆、拜会师长、瞻仰佛教,都要献“哈达”。关于“哈达”的来历传说,据西藏壁画上画有藏族人手捧“哈达”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画面,估计公元7世纪就有“哈达”,以次表示纯洁、忠诚、尊敬、祝福、吉祥。“哈达”多用生丝织成。献的“哈达”越宽长,表示敬意越深;多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献五彩哈达,这是最隆重的礼物,因为五彩是菩萨的服色,只有献给菩萨和献给近亲做彩箭时才用。 一般僧人见到自己的师傅,要行叩拜礼,如觐见堪布或活佛时,更要行三叩头。坐垫子也要根据地位的不同而有高低区别。宗教节日时,达赖、班禅给朝拜折摩顶时也有分寸,对最大官员行碰头礼和用双手摩顶;对中等官员用一只手摩顶;对于一般平民,则用一条穗子在其头上拂一拂,也算是赐福了。 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礼节。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拿在胸前,这时地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逢年过节,如果你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应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否则主人会不高兴,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瞧不起他。客人进屋坐定,主人的妻子或子女必倒酥油茶敬客人,待捧到客人面前时,才能接过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此外,行路时,不要抢在他人前面,如相遇必先礼让。坐时,不能抢主宾席,坐姿不要东倒西歪,也不要随便伸腿。在吃饭时,注意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做响,择食不可越盘等等。

藏族的饮食
藏族人民的食物,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农区以糌粑为主食;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他们都喜吃糌粑,爱喝青稞酒、酥油茶。
  糌粑是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成的粉,类似炒面,吃时用茶一和就行;如果条件允许,加一点酥油更好。只有客人用餐时才备有各种菜肴。酥油是一种粗制的奶油,也是藏民每日必不可少的,主要用来制作酥油茶或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于朝佛时为寺庙布施。酥油茶(用砖茶汁、酥油、食盐反复搅制而成)和青稞酒(自酿的低度酒,色淡而味酸甜)是藏民每天必喝的和待客饮料。提过酥油后剩下的牛奶,经过堂花制成酸奶子、奶块。入冬后藏民便将牛、羊肉切成条块,挂在阴凉处风干。这种风干肉既可生食又可烤食,其味鲜美。
  活佛、喇嘛饭前要念经。有的藏民,饭前要用手沾酒或茶在桌上点三滴,表示供佛。
  藏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作为一门独特文化艺术的藏族烹饪,自然也是我国烹饪文化的组成部分。
  藏族认为: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吃饭。然而,吃饭必须有道,藏族古典文学名著<萨迦格言>指出:“平时不为他人着想,他的行为就像牲畜一样;专门寻找自己的吃喝,难道牲畜不也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这样唱道:“敲燧取火为的烹食取暖,辛勤劳动为的今世美满。无衣无食在雪地里冻毙,首领的美馔里尽是百姓的血汗。“藏谚又说:“食之无道,吃人魔王。“这是藏族人民饮食观中的朴素的阶级观。藏族还认为:吃饭虽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但是为了吃饭有许多的事要做。一味追求吃喝,不务正业,不过禽兽一样而已。<萨迦格言>又说:不分辨有益无益,不增长智慧见闻;一心一意讲究吃喝,纯系一头无毛的猪猡。“这些痛斥了那些饕餮无厌的人。还有一首藏谚也说:“红蓝宝石价连城,珍馐美酒人人爱;如果得来无道义,视之如石和流水。“这些关于饮食的道德观,我国各民族都是相似的。
  藏族认为讲究饮食是为了尊客敬友,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凡是到过藏族地区的人,第一个印象大概是藏族的好客。广袤的青藏高原,解放前人烟稀少,加之交通不便,外界消息闭塞,方园数十里仅一两户人家。有的地区竟行马数日不见一顶帐房,因此难得亲友团聚,过客往来。部落里一旦来了客人,便全村哄然,争相供给美食,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听外界新闻,主客娓娓而谈,极尽欢快。如果客人缺少盘缠,还要为他预备旅途的食物。若有人不敬过客,不供给住宿,则认为是败坏了本村的声誉,事关全体,人人口诛之。来客如果是某家的亲朋,全村人都来问讯,相邀至家,设酒宰羊,敬若至宾。杯盘罗列,轮番饮酒,必使客人酒醉饭饱,心畅意乐方休。藏谚云:“把锦衣美服留给自己,把珍馐美食献给别人。“又云:“投石于河是问渡之方,献美食于人是尊客之道“,这充分反映了藏族人民待客的一片赤诚之心。主妇们还经常把最好的食物珍藏起来,不让馋口的孩子染指,为的是一旦来了客人,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孩子常常盼望着来客。一客进村,孩子们争相引道,希望把客人请到自己家中,以沾美食余惠。牧区还保留着一种分食之制,称之为“打份子“。家中如果有客,就要把牛羊肉最好的部分献给客人。客人如果吃不完,或客气大方,就把自己的一份,分给主人家的老人或孩子们。受分者视之为客人的赏赐,称谢不已。

藏族文物
西藏石器时代的实物资料,全部是一九五一年以后陆续发现的。三十多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西藏共发现旧石器地点5处,细石器地点28处,新石器地点和遗址20余处。另外发现吐蕃时期墓葬群20多处,墓葬2000座。
  西藏已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有定日县的苏热,申扎县的卢令、珠洛勒、日上县的扎布和普兰县的霍尔区。这些地点分布在唐古拉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广阔地区,海拔高度为3 500一5 200米。在这些地点中,采集到石核、石片及各种石器数百件。苏热的石器加工方法较成熟,器形较稳定,有心形尖状器出现。其时代初步推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大约距今五万年前。珠洛勒地点的石器均以角岩为原料,石片厚大,石器多由狭长的石片制成,不少石器保留有局部砾石面。这些石器采用直接打击法,修理精细。其年代较苏热石器稍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缺乏地层和伴生动物群遗骸的依据,所作推断仍嫌证据不足。”
  已发现的细石器地点有藏北的那曲、申扎、双 、班戈,藏南的聂拉木,阿里的日土,昌都的卡若等28个地点,共发现细石器标本1000多件。其年代大约距今一、二万至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主要有昌都卡若、林芝云星、红光。居本、加拉玛,墨脱的背崩、玛尼翁,拉萨北部曲贡村,乃东县钦巴村,阿里札达等。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只有昌都卡着遗址进行过科学发掘,清理出原始社会的房屋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 昌都卡若遗址发现于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夏,对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揭露面积230平方米。一九七九年,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1570平方米。两次共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遗址原始面积约1万平方米,除早期被破坏着外,其主要部分已全部揭露。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在澜沧江以西卡若附近的三角形二级台地上,海拔高度3 100米。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两次发掘共获房屋遗址28座,石工具7 968件,骨工具366件,陶片2万余件,装饰品50件,以及粟米、动物骨骸等。
  卡着遗址经放射性碳素鉴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遗址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却仍然是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并存,巨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数。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纹饰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器。再次,在建筑方面,大量采用石块作为原料,如石墙房屋、石砌道路、国石台、石围圈等。 卡若遗址的这些特征表明,卡若文化是西藏高原上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过去在定回县苏热、申扎县卢令、日上县扎布、普兰县霍尔等地发现的旧石器,在那曲、申扎、双湖、班戈、聂拉木、日土等地发现的细石器,在林芝、墨脱以及在拉萨、札达、乃东、小恩达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都与昌都卡若文化有相似之处,似乎具有某些联系,或者说受到卡若文化的某些影响。
  卡若文化并非西藏高原一种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东面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黄土堆积中发现一些打制石器,在北面的甘肃、青海境内存在着距今四、五千年之间的马家窑、半山马厂等文化。卡苦与这相邻的两地区之间似乎有着密切的古代文化交流。在打制石器方面,卡著文化的盘状敲砸器见于甘肃四坝滩、永靖大河庄和酒泉下河青马厂类型遗址。切割器见于兰州附近的罗汉堂、齐家坪等马家窑文化遗址。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也同样见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至于卡若文化早期的圆形和方形半地穴房屋、处理过的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则属于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传统和居住形式。卡若遗址发现的粟米,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作物,耐干旱,南方较少种植。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从马家李文化传播面来。 卡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说明从河煌南下的氏羌系统的人仅仅构成西藏先民的一部分,而已是后来加入融合的一部分。实际上,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原始人居住。卡若遗址发掘的资料说明,西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拓这片广阔的土地。
  林芝和墨脱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地点19处,采集到各种石器数十件,其中打制的石器有盘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头状器和网坠等。磨制石器加工粗糙,多数仅局部磨光,制法与卡若磨制器相同。陶片数量不多,有泥质陶和夫砂陶两种,火候不高,均为手制,陶片多素面,少数有花纹,有的口缘压印锯齿纹,有的还有三角形镂孔。从两地的石器和陶片看来,其遗物当属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其特点是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不见细石器,陶器还不发达。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在拉萨北郊曲贡附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先采集到一些打制石器和陶器,然后进行了试掘,发现窑穴1座,灰坑两座,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石片、陶片和少量骨器,磨制石器。是继昌都卡若遗址以后又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八十年代,在文物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吐蕃时期墓葬。有贡觉县香具区石棺墓、朗县列山墓群、朗县西日卡雪地墓群、林芝县红光三队墓地、林芝县吉日乡墓地、乃东县泽当区赞塘墓地、乃东县泽当下本嘎大墓、乃东县昌珠区普鲁沟古墓群、乃东县昌珠区察如村红墓山墓群、乃东县温区切龙则未墓群、乃东县结桑村石棺墓群、琼结县屯卡墓群、洛扎县吉村墓群、当雄县乌马区墓群等共20余处,近2 000座墓葬。
  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央和陕西、四川等文物单位的支援下,开始了对各县、区文物古迹的普查工作。乃东、札囊、琼结等县已完成了文物古迹的普查。

藏族的宗教
藏族普遍信仰喇嘛教。喇嘛教是西藏地方化了的佛教。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初,藏族接受佛教,十世纪形成喇嘛教。 一二七六年(元至元十三年)喇嘛教首领八思巴在元王朝支持下,统管卫藏十三万户,是为“政教合一”制度之始。大约也就在此时,喇嘛教红教势力发展到云南藏族地区。明末清初,黄教势力进入中甸,拆毁红教、白教十三个寺,建黄教大寺。清雍正年间,该寺奉命易名为归化寺,喇嘛也从三百人增至一千二百二十六人,由清王朝发给度牒,每人每年发给七斗青稞及其他费用。至解放初期,迪庆州共有喇嘛寺二十四个,其中黄教、红教各有十二个,共有喇嘛四千零六十人,尼姑六十八人,活佛四十人。 喇嘛教寺庙内部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由活佛、“略奶”(堪布,大寺掌权者)、“格西”(经典博士)组成最高统治集团,下有管大寺财政收支的“西苏”、“觉衮”等。寺内“康参”是地域性机构,有自己的财产、学习制度。“康参”下文有“密村”。
  喇嘛禁止娶妻,活佛死后,寺院上层集团即通过占卜、降神活动,寻找同时出生的婴儿,作为转世,但多出自贵族,如维西一家土司的三个儿子皆被选为活佛。喇嘛教在社会上享有特殊的地位。藏民当喇嘛的很多。如大中甸扎雅“康参”,规定喇嘛名额是一百八十个,所属六个村子仅二百户,几乎每户要出一个。但穷人当不起喇嘛,因为当喇嘛要出钱买“坐位”。初入寺要带三斗青稞、五钱银子为入寺礼,自己要盖静室,要带骑的马。无“坐位”的穷苦喇嘛,虽能入寺,但地位低微,备受奴役。小喇嘛入寺十年才有进藏资格,路费自备。到拉萨至少学习六个月,送礼投师,学习清规,回来能升“格隆”(小管事替补者)。有钱的喇嘛可以在拉萨学习十年三十年,考取了“格西”,便进入统治阶级之列了。藏民见活佛要顶礼膜拜,吐舌后退表示敬畏,能得活佛摸头顶视为莫大幸福。喇嘛回家,全家老少都要向其磕头。民主改革后,摧毁了农奴制,废除了寺庙特权。

藏族的节日
正月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
祈愿大法会(传大召)------正月初三,初四至十五日举行,纪念释迦牟尼,藏语称"莫朗钦茂".
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甘肃两地的藏民居聚地称为"酥油花灯节".
二月
送魔节------二月初七,将化装成魔鬼模样的人赶至大夏河对岸,七天内不准返回.
亮宝会------二月初八,晒大佛像,展示各种宝物.
"充曲"------二月下旬,也称小祈愿法会或传小召,展示唐嘎佛像和三大寺的珍贵宝物.
三月
世轮金刚节------三月十五日,纪念藏历第一个绕回的第一天(火兔年----公元1027年).
四月
萨葛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龙王潭畔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日子.拉卜愣地区僧俗男女不吃,不喝,不说话一天两夜,称"娘奈"节.
浴佛节------四月八日举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区的转山会,祭神祈福拜佛.
五月
"桑吉曼拉"节------五月初五,传说这一天药圣要撒下圣水灵药,故要上山采药游山.
逛林卡(又称"赞朗结桑")------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日,传说为世界神灵降临之日,十五日这天达到高潮,设帐野餐,尽情歌舞,观赏自然风光.
"智达得钦"节------五月初十日,莲花大师的降生日,山南协扎和洛扎卡曲等地举行庆祝活动,每年举行一小庆,十二年为一大庆.
六月
"丹伊得钦"(又称朝山节)------六月四日,是释迦牟尼口授"四大真经"之日,朝佛,诵经,点灯.
七月
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四五天,雪顿意为"酸奶宴",又叫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所以又称"藏戏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浴),在藏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举行.
八月
望果节------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在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一到三天,节日一过,便开始秋收.
九月
降神节------九月二十二日举行,人们朝佛,行善,诵经.
十月
仙女节------藏语称"摆拉旦珍",十月十五日举行,有多种宗教活动.
燃灯节------藏语称"葛登阿曲",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是宗喀巴圆寂日,晚上各地俗家和寺院都在屋顶上点灯,寺院内举行宗教仪式.
十二月
驱鬼节------藏语称之为"古突",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这一天各地寺庙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驱鬼销灾,迎接新年.
除以上正规节日以外,藏历称每月的初八,十五,三十这三天为"聂当杰松",人们多有转经礼佛.


西藏婚俗情况
藏族因特殊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特殊的传统婚姻习俗。因与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至今已有许多变异,但那些底蕴深厚的古老婚俗仍情趣盎然。历史上,迪庆藏族的婚姻形式有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和一妻多夫三种形式。一夫多妻多限于历史上的上层阶级内,但和汉族的娶妻纳妄不同,一个男子以姊妹两人为妻,婚礼中明媒正娶1人,其他姊妹则逐渐与姐夫(或妹夫)同居为妻。几个妻子无尊卑之分,能和睦相处。一妻多夫是藏族广大平民百姓中最典型的婚姻形式,1949年前广泛存在。在几乎全民信奉佛教的文化环境中,在特殊的生存条件下,男子多入寺为僧或在外奔走,女子在家中操持家业。若一家有几个兄弟,就只为长兄举行婚礼。婚礼后,主妇在自己成婚时的房屋中,可轮流与其他几个弟兄同居。弟兄之间一般不会冲突,因为常有在外的,或者是“弟娶寡嫂”。即使同时在世在家,也不会互相冲突仇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1949年后一夫一妻逐渐取代了上述两种婚姻形式,但长女留家的习俗一直不变,妇女在家中操劳的程度、主持家业的地位根深蒂固。其余兄弟姊妹或出家、或入赘、或入寺,也有姊妹留做家庭尼姑的。藏族以豪放、深情的歌舞丰富着生活,所以有了歌舞中的婚礼。藏族青年男女在歌会茶会中以歌相识,在相恋后以情歌谈情说爱。婚礼中,男女双方家庭要特意邀请能说会唱的男子充当喜官,作为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的领头。中甸藏族嫁者(或入赘者)出门前,父母作临行嘱咐。出门时唱告别歌,如泣如诉。届时,喜官手中要捧着洁白的哈达,带领队伍绕柱而歌。
  送亲者骑马而行,途中唱路歌村歌,将一份深情藉歌传给途中景物,传给全村人,以喜气祝愿村中万事万物美好兴盛。娶方已在门前列队迎候,备好香案、下马桌和背水女童。当送亲队伍到达时,充当迎亲队伍首领的喜官就上前恭请送亲队伍,喜官在下马桌上下马。有的地方的婚礼,在下马前还要举行迎福仪式。送亲队伍派一个骑手,手擎箭旗往离家门口较远的地方迎候,视为迎福。送亲队伍则唱着福歌而来,表明将福份带来了,呼唤福主来迎接。迎福者听歌后骑马绕送亲队伍一圈,道一声辛苦,然后高喊:“福份来了!”飞马奔向村中迎亲方家门,以示迎来了福份。此时还有情趣盎然的一个“插曲”:送亲的骑手也飞马而前,旨在追赶迎福的骑手,如果追上了,可用鞭子“惩罚”他。其实,这正是青年骑手表演骑技的好机会,且让婚礼中的人们多了一份笑闹之趣。送亲队伍下马后,将哈达献在背水女童的水缸上,以示吉祥如意,然后唱门歌。进门时,迎亲者边蘸水洒向送亲者和新人,边唱“洒水歌”。进门后,送亲者还要唱赞歌,赞扬新人入门的家中祖辈等,然后宣布陪嫁礼物。新郎新娘下跪点灯,披系红绳,就标志正式成婚了。宴席上,新娘夫妇向宾客献茶敬酒,以示谢意。中甸一些地方的婚礼中还有婚宴最后的“厦觉”仪式’:主人为客人献上青稞酒,收下客人的贺礼,然后从喜官开始,依次脱帽致幽默诙谐的笑词,互相取笑,使婚礼气氛更趋于活跃。送亲队伍返回前,喜官还要唱“嘱咐调”,以拳拳之心,请迎方家人亲友善待进门的新人。当晚,迎方家举行锅庄舞会,长的通宵达旦甚至数日不歇。德钦藏族婚礼中歌的气氛更为浓厚,以一套完整的婚礼歌贯穿始终。先以歌求婚。媒人向女方(或男方)父老叔伯献上酒,唱歌求天神龙王之意、父老叔伯之心。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中的喜官是歌唱的领头者。
  在女方家中,迎亲者为催促新人出门,要唱《起座歌》,迎亲者请送亲者起座,送亲者以相应唱词请迎亲者耐心等待时辰的到来。新人出门前,喜官唱告别歌,以美好的语言,留下美好的心愿。新娘出门,唱乘马歌,营造一种吉祥的气氛。然后双方以问答的形式,唱起程歌、拦路歌,一路上,过岔道唱岔道歌,遇桥梁唱过桥歌,见水唱水、见山唱山,见了玛尼堆就要唱敬神歌。送亲者作趣,迎亲者凑趣,一路洋溢着欢歌笑语。在问答唱合之中,送亲者竭力设问,迎亲者就要设法流利应答,若有无以对答的情况,就客气地向送亲者敬酒献哈达,席地而坐的送亲者也就起身前行,使新娘在卜卦决定的时辰跨进新家。到了男方家门口,迎亲者举行迎接仪式,之后,进门又有进门歌。进门后,上楼唱攀梯歌,入座唱卡垫,入歌宴席唱席位歌……。歌声就这样烘托着婚礼的气氛。男方家婚礼高潮中,还要唱圆梦歌,送亲人和迎亲人以美言给婚姻一个圆满的祝愿和美好的象征。在离开前,送亲者唱寄托歌,标志着已将新娘寄托在幸福的新家,恳请新家给她照护。在州内一些藏区,曾盛行抢婚习俗。当有情的男女不能自由结合或无财力举办婚礼时,就由一方结伙背着另一方父母将另一方强拉回家。所谓“抢”,其实也只是一种形式称谓,被 抢的人心甘情愿,过后,抢方托人向被抢方父母赔罪禀明,被抢方父母也一般不再反对,婚事就告成功。
  藏民家庭关系 藏族无姓,多取佛经上吉祥词汇做名字,因而相同的很多,常冠以地名、村名或家族名来区别。近年来取汉族姓名的也不少。家庭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的个体小家庭,但也残存着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习俗,几姊妹共招一夫或几兄弟共娶一妻,不过比例不大。这是在旧社会为了减少门户负担、怕分散家产而削弱势力,以及特殊道德观念(如一妻能服侍诸夫是贤惠等)制约而采取的一种婚姻形式,一般以家庭富裕者居多。通婚范围比较广,一般是等级内婚制。藏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常可以在牧场里、庙会上及其他节日里寻找意中人,经父母同意,便可结为夫妻,也有父母包办的。不重聘礼。早婚的少,一般二十余岁才结婚。婚礼很热闹,唱歌跳舞,喝茶饮酒,尽兴方散。离婚的少,但比较容易。离婚后男随父,女随母。寡妇再嫁不受限制。藏族对血统关系和祖先崇拜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死去的长辈,一年以后不再祭祀。对财产和职位,赘婿、养子都可以继承,私生子不受歧视,同样可以承继家产。

藏族的服饰
藏族的服饰,可分为牧区和农区两式。牧区服饰以皮袍为主,一般是不加面子的板皮;皮袍肥大,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夜里解带宽衣,如同被囊。白天脱去一袖或二袖,束在腰间,适应高原牧区“作息一袭衣”的气候特点和和游牧生活方式。农区妇衣多穿一件色彩艳丽的内衫,外罩宽大的氆氇长坎肩,腰间束带。内衫一般是无领短衣,但袖子特长,劳动时卷起,歌舞时舞动双袖,飘洒自如,平添魅力;最有特色的要数腰下的花围裙,藏语叫“邦单”,一般用氆氇制成,厚重而色彩鲜艳。以红蓝色横条为主调,加上其它色条,交错组合成十分美丽的图案,特点十分突出。
  云南藏族服饰基本属农区式样,与西藏地区的藏族服饰略有差异。妇女喜爱上着粉红色坎肩,后肩有一彩色绣带,下围白色围裙。云南各地也稍有不同:中甸妇女头梳三辫,有的带白关皮和彩线制成的发圈,也有的包布帕或戴圆筒缕全帽。上衣外套领挂,下穿长裤,系白围腰,脚穿皮靴或统靴;中旬东旺一带妇女常梳三层辫,由几十根小辫组成一条大辫;德钦妇女则爱穿长裙,外系色彩鲜艳的“牛肋巴”花围腰,发辫盘在头上后,再缠上大红头巾。各具风采,同中有异。妇女们爱戴金、银并镶有珊瑚、绿松石之类的耳坠,坠长一寸左右;胸前佩戴着金、银丝盘制的经盒,内装护身符、子母药等物,贫穷的人则用皮制小袋装着。
  藏族人认为佩戴护身符盒会有神灵保佑,逢凶化吉,吉祥如意。她们还喜爱戴镶珊瑚、宝石的戒指,左手戴银钏,右手戴海贝串制成的手镯,从小戴起,终身不取。人们认为戴着它,死后不会迷路。男子服饰各地大致相同,总的特点是肥大粗犷。内穿短衣,外穿大领右襟的长袍,一般无扭扣,扎上腰带,让长袍在腰间垂成一囊,可储物件;腰带是由红色或其他颜色编织成的宽毛带,也有装饰精美的宽皮带,并附有口袋在其间,还有的系着带佛像的护身符;下穿长裤,套入皮制或氆氇制的长筒靴;头戴毡制的礼帽或皮帽,帽子的式样较多,有喇叭形的,有露出前舌或双舌的。多饰以金丝,光彩夺目。
Aimar  ↗贵宾↗  2003-7-6 10: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2010年,目标,珠穆朗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