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斗斗的朋友圈,
可能有些橙子🍊还不知道,最近祖国爸爸又受灾了:天降大雨,黄河泛滥。
自6月初以来,长江一带连日来暴雨不断,降雨量达到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造成洪灾肆虐。根据中国应急管理部的数据,截止到6月底,洪灾共席卷了国内13个省市,有超过1200万人口受灾。
时至今日,由于连日以来的强降雨, 境内已有27个省区的近3000万人受灾,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等地都出现严重灾情 。中国官方统计,此次的洪灾造成超过490亿元的经济损失。
多灾多难的 武汉 ,经历过严重的新冠疫情之后,又遭遇特大洪灾。7月6日,当地的防汛应急响应级别已提升至二级,有关当局再次勒令武汉民众尽量不要外出。
连续多日浸泡在大水中的长江武汉段,水位11日已超越193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武昌观江亭 已被洪水淹没只能看到顶部。
为了预防夏季洪涝,六月底开始黄河上游的班多、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等9座水电站相继泄洪。 截至13日,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3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
不少人了解荷兰都是从高中地理书上学到的,“低于海平面的国家”,受限于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先天条件,其实大荷兰更应该是常年与水做斗争的,
可怎么人在荷兰常年下雨,却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呢? 那是因为:
你们还是太年轻啊!
不知橙子们是否对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市徽有所了解。 但凡从阿姆斯特丹的街头巷尾走过,都会见到醒目的三个叉叉图案。
这三个叉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指三个叉分别代表荷兰史上最大的三次洪涝灾害。 这三起令荷兰人终生难忘的历史性洪涝灾害,分别发生在1953年,1993年和1995年。
毗邻大西洋、北海,位于西欧北端的荷兰, 1/3的国土都在海平面之下 。
作为一个低地国家,荷兰几乎没有山的存在,目光所至,都是平原,甚至脚下的土地很多也都是荷兰人民“填海造田”人工得来的。
在荷兰的历史长河中,水,也是荷兰发展的“起源“。从海上贸易,畜牧捕鱼业,到水利海运,荷兰的兴衰荣辱都离不开这片海域。
荷兰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正是由莱茵河,默兹河和斯海尔德河这三条河流构成的三角洲(Delta),而这块区域最低处达到了海平面以下五米。
大家所熟知的 , 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特勒支 都位于这个三角洲之内, 为了确保荷兰乃至欧洲最发达的经济区域长治久安,防洪设施和水文管理一直处于荷兰的首要位置。
古有精卫填海,现有荷兰造田。处于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荷兰民族与水共生的命运,也意味着长年以来受水患的威胁。
其实,向来以水利,农业和风车闻名世界的荷兰。 从公元838年,荷兰有迹可循的 第一份洪水报告开始 ,就吃尽了洪涝的苦头。
频繁的水灾也曾给这个国家造成过巨大的损失。 二十世纪初期,即便洪水频繁滋扰,但常年的战事导致水利工程懈怠。
终于,荷兰在经历1916年西北部沿海的大洪水之后,开始了对洪涝灾害的防范工程。
而 近期最大的洪涝时间可追溯到 1953年 。这一年,荷兰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水患。
由于北海大潮,暴雨和融雪增加等原因,使得莱茵河水位暴涨,摧毁了南荷兰区域的堤防, 迫使250,000人离开家园,夺走了1,800多人的生命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这次洪灾成为了荷兰战后最大规模的人员疏散,由此进一步加强了荷兰人对洪水的防范意识。 由此, 1993年和1995年莱茵河的洪灾 , 由于提前疏散了当地居民人员,伤亡情况并不严重。即便如此1995年洪水,受灾面积也有170平方公里之广,共计25万人被迁徙, 迁徙人员的安置费也耗费了近4亿欧元的资金。
也正因为荷兰曾遭受过多次洪涝灾害的滋扰,才使得荷兰最终建立了完善的堤坝系统。 这得益于水利管理技术的精进,也离不开世世代代和水斗争和相处的经验积累。
那么,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水患灾难之后,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种种威胁之下,荷兰民众怂了吗?
在荷兰基础设施部与省水利委员会联盟进行的防洪计划高水位(High Water)计划中,大约1100名荷兰居民参与了,“荷兰防洪”主题的调查问卷。
其中, 五分之四的受访者坚信,当局会采取适当且及时的措施防止洪水泛滥。 (完全没在担心的哟~)
93%的人支持对堤防,泵站和水防设施等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并表示对全球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和极地冰盖融化问题的关注。
在全球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严峻形式下, 专家预计2050年,全球约有6.5亿人都将生活在三角洲或是沿海地区。 尽管荷兰的未来前进仍然面领着诸多挑战,在国家水务局(Rijkswaterstaat)担任防洪高级顾问的德贝克(Don De Bake)仍然对荷兰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持乐观态度。 他说:“ 有挑战性,但没有问题,不用太过害怕, 荷兰人知道如何应付水。 ”
事实上,荷兰在多年与水相处的经验中,早已习得了与水共生的创新化生存理念。
早期的荷兰人通过挖掘排水渠道,将土地切割成细长的地块,将泥土层中的水分排出并引导至最近的河流之中。
而如今, 发育成熟的荷兰堤坝系统逐步区分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小堤坝的集合 。每个堤坝组都有它对应的堤坝类型,分为海、河、低田、湖、运河、大潮等不同层级,其功能也有不同的针对性。
如此层层递进的堤坝系统,确保了洪水来临时,即使第一层堤坝系统被突破,内陆城市依然能正常运行。
而时常被大家视为景点的 荷兰风车 ,其实是荷兰人赖以生存且免于水患的一大王牌。 荷兰缜密的 堤坝 系统 配合荷兰的风车系统 ,在免除水患入侵的同时,风车确保了低洼处的积水可以顺利的通过逐层堤坝系统的拔高得以 排向运河和海洋 。他们周而复始的运作,才使得 低于海平面的水 能被源源不断地送入大海。 简单的叙述其原理,可以理解为:通过在沼泽地区挖掘多条小水沟,将雨水汇集到低洼处。然后在低洼地周围构建一条水位高于四周的环形水渠,水渠又与河流相连。 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水位的高低差, 荷兰人在水位交界处安置风车,将低处的积水抽入大水沟,再排入相连的河流之中 。达成了水往高处流的逆向奇迹。
鹿特丹附近的 小孩堤防风车村( Kinderdijk ) ,就是这举措的典型案例,也于1997年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并且其微观模型放入荷兰马德罗丹小人国进行陈列展示。 凭借着如此环环相扣又缜密的步骤,使得荷兰的积水不再是隐患,并且可以被引向任何地点。而遗留的圩田,为荷兰的农作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16年荷兰西北部沿海的大洪水之后,为了抗御下一次的风暴潮袭击。荷兰实施了“须德海计划 ”(Zuiderzee Plan) ,工程计划包括拦海大坝、泄水闸兼船闸、圩区围堤、泵站、桥梁等。
并在1932年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阿夫鲁戴克(Afsluitdijk)拦海大坝 。
在经历了1953年这起荷兰历史上最严重的水患之后。
荷兰设立了 三角洲工程(Delta Works) ,荷兰语Deltawerken。该工程利用海堤 将岛屿连接,从而把莱茵河、马斯河 (Maas) 、须耳德河的河口封闭起来,使 海潮不能流入,由此在荷兰西南部形成了若干大淡水湖。
这一举措,不但可以阻挡强劲海潮、排放河水、船只通行,更是筑就了海口三角洲各岛之间的交通要道。
这四座把各岛相连的堤坝工程,分别被称为Maeslant、Haringvliet、Brouwers、以及Oosterschelde。
而1997年建成的, 荷兰马仕朗防风暴大坝( Maeslantkering) 更是被誉为七大世界工程奇迹之一。 该大坝位于鹿特丹西南的北海入海口, 由双V型设计的自动扇形闸门组成,不仅能够自由开合,还可依水位由计算机决策系统自动控制其作出相应的抗洪处理。
这两个扇形的闸门实为浮桥,当水位超过警戒高度时,系统会使 浮桥里内部注满水 ,借由浮桥增加的重量使其自动关闭,下沉至河床底部成为阻挡住洪水的屏障。
当水位下降时,浮桥中的水被抽出并敞开,闸门则自动滑动至密闭的船坞中保持干燥,避免被腐蚀。
三角洲工程计划是全世界至今最大型的防洪计划,把荷兰人的水利工程技术推上了世界舞台,与荷兰更早期的另一水利工程——荷兰南海工程(ZuiderzeeWorks), 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一同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代尔夫特大学水利工程学教授巴斯·琼克曼(Bas Jonkman)曾言, 1995年的洪涝事件标志着荷兰水管理的转折。自那以后,荷兰人对洪水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 荷兰人意识到,一味的加固堤坝只会再一次又一次的突发水患中,处于劣势地位。由此萌生了“还河流以空间”的想法: 将过去因水利工程从河川廊道内夺得的空间还给河流,通过扩展河流流量让河流得以自行改道,借用自然法则提高泄洪能力。 荷兰政府在2007年批准了还地于河( Room for The River)这个河流项目,其主要规划项目包含了拓宽河道,拆除河面建筑物,加深河床等九大类型。
2. 提高蓄水能力,造就短期蓄水池,以预防因雨水过剩或海平面升高引起的突发洪涝风险。
7. 降低高流量水域的防波堤并顺延至远处,以最大排水量。
(来源: https://www.rijkswaterstaat.nl/)
而荷兰的洪水治理,不仅仅在于缜密的水利防范工程,更是渗透在城市规划,法律,政府投资,学术机构,也已经在荷兰人的生活理念之中了。 由于荷兰的大西洋海洋性气候终年降雨,政府为解决城市内部雨水储备和旱涝问题,在城市规划上使用 分层安全理论 。 要求 每个城市必须至少留有6%的空间予以蓄水,充分将降雨量、洪水避险以及风险管理放进规划考量内,以备雨量过多之时防止洪灾或者城市积水。
除此以外,除了传统的下水道排水系统。荷兰设计师进一步优化城市蓄水系统,把蓄水池摆到了明面。
借由外在公共空间,将蓄水系统改造成为如“水广场”(Waterplein Benthemplein)这类的涵水景观。 并且透过在建筑物顶部种植植物,让常年潮湿的水分得以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储存、渗透和蒸发。
好了橙子们🍊
今天的斗斗科普小课堂就到这里了
祖国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资源来自: https://mp.weixin.qq.com/s/HR0qrU8DrtT_kQ0ZJR81nQ 原文章标题为 《上帝为什么无法阻止荷兰人在海平面下生存》;西陆绿途;DW新闻;微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