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说腊月的备年日历有:“(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赶年集;二十八,滚肉炸……” 可别小觑了这个“炸”字,它是忙年,准备过年食品的中心环节。这一天,馋嘴的孩子可真开了斋,因为要炸的东西实在太多。“老烟台”把这样的孩子称之为“爬锅台”,大人在锅台上忙活,他就围着锅台转转,锅里滚着沸油,食物炸好了,大人怕崩出来的油溅了孩子,就顺手捻一点给他们,哄得他们到院中玩耍,所以常常是未到吃晌,他们已经肚圆腹饱了。 那天炸的东西真多,最重要的是肉和鱼,其次还有馓子、面鱼、麻花、花生米,三尖,豆沙包等等。 可别小觑了这个“炸”字,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炸是一个多义词,有食品加工的意义,更有炸毁的意思。“年”的本意是个恶兽,每年除夕要来吃人,“过年”就是逃脱一劫,一年到头,完了,要在年关“躲灾”,实在不是愉快的年关,“散”也令人讨厌,生死离别也是人生悲剧,所以定好统统炸掉,因而才把“肉蛋”叫做“丸子”,因为丸、完同音。最初这炸,用的是豆油,豆油炸物,不出活计。自从有了大花生,花生油取而代之,就大炸特炸了,以至出现了胶东特有的俚语:“有了油,谁不会炸?”意思是只要有了某种条件,那件事就能轻易成功。人类食品加工的进步,是由烧烤发展为蒸煮,最后才进步到煎炸,一个炸字标志着胶东烹饪历史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