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夫2012秋冬系列服装设计。剪裁中的极简主义也是荷兰设计的典型特色,荷兰设计界认为,在经济危机冲击下,极简与手工才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 (深圳华·美术馆 供图)
“你是一个面包师傅,你烤了三个面包,只有一个被人吃了,其余的都要被扔掉。这就是现在时尚的现状。”荷兰设计与时尚研究院(Premsela)的项目经理克里斯汀·瓦鲁姆愤愤不平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荷兰设计与时尚研究院运营资金来自于荷兰教育文化科学局,以及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致力于在时尚与设计界举办各种论坛与展览,从时装到产品到建筑。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事情,也包括时尚与设计。此前,欧洲设计一直都是以法国、意大利为标杆,那意味着“优雅”、“精致”和“奢华”。 2008年的米兰设计周将这种奢华精致发挥到了极致。最引人瞩目的是施华洛士奇公司展出的“水晶宫殿”,它由五十万颗不同颜色的水晶组成的地球仪、数以百万计的水晶拼贴而成的方形雕塑组成。 “全球资源在越变越少,我们却一直在制造垃圾,用极快的速度,把时尚一步一步向前加速,其实根本不用这样。很多衣服在没到达商店之前就被扔掉了。”瓦鲁姆要强调的是“不同的荷兰”,也就是尽量的低调、朴实,以及锐利和边缘化。 2012年9月30日,克里斯汀·瓦鲁姆带着二十多个摄影师、产品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浩浩荡荡来到深圳,做为期两个月的展览,推销“荷兰设计”,为了开拓可能的中国市场,他们甚至自己掏了一部分的费用。 随意把布料扔到身体上 2009年,一个叫亚历山大·范·斯洛博的荷兰设计师推出了一个“新奢华”(New Luxury)的服装系列。 “说到当今的奢侈品行业,总要提及Prada、Gucci或者Cappellini,奢侈品似乎总是和国际品牌和高端价位在一起。难道‘奢侈品’就没有其他内涵了吗?”斯洛博说。 斯洛博的“新奢华”讲究一种“花了心思”的极简主义。一条黑色的A字裙,看上去就只是一块简简单单毫无修饰的布。然而裙子里面有很多丝带,这些丝带扎起来,裙子出现了变化,线条与褶皱形成了,也就有了设计感。 荷兰式的“简约”到了荷兰品牌卡拉维尔·凡·恩杰兰(Kalvers Van Engelen)那里,变成了“毫无剪裁的两块布”。 这是由两个设计师共同合作的品牌,一个叫尼尔斯·卡拉维尔,一个叫阿斯特里德·范·恩杰兰,他们两个把自己的姓氏拼在一起,作为自己的服装品牌名称。 在2011年,他们推出的春夏系列精简得令人咋舌,一条裸色的直筒裤,腰部附着一块方形的半透明丝绸。 恩杰兰解释道:“你可以用各种方式去穿它,可以把这块布拿起来穿,也可以放下去,像裙子一样。” 恩杰兰和卡拉维尔的设计几乎都是“两块布”:一块裸色,一块蓝色或者绿色。 这对合作超过十年的老伙伴从来不用素描先画图纸——他们拿出两块方形的布,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叠在一起,套在模特身上摆布,做出各种造型,边做边看,尽量不做任何剪裁。 卡拉维尔说他们的灵感“诞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走在街上看到风把人们的衣服吹起来,就有了这个“看起来像是随意把布料扔到身体上”的设计。 “每买一件衣服,要想着至少能穿两三年。如果真心喜欢,那穿十年也不为过。”提到这个话题瓦鲁姆非常激动,“像Zara、H&M那样的东西,你穿半年,然后呢,就丢掉了?地球资源就是这么浪费的。我们需要真正的好衣服。你穿着它,会觉有很大的自信。你会好好保存它,要保存十年以上。” 斯洛博对“新奢华”有自己的定义:“现在我们都用电子邮件了,谁也不会再动笔写信。如果我收到一封用钢笔或圆珠笔写的信,我知道这里面一定花了心思。这封信,对我来说就是奢侈品。” 他骄傲地拿出一件绿色丝质的裙子抖开来:“这条裙子有三层,原理和我设计的那条黑色半裙一样,中间一层是很多的丝带,这些丝带让裙子更有型。一些大品牌可能会用机器来生产出几百件这样的裙子,但我更喜欢用手工。” 2012年2月,荷兰人甚至组织了一个“我手工,你产业”(Me Craft, You Industry)的论坛,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的哲学教授、瓦赫宁根大学的艺术研究员、建筑师、工业设计师等等设计圈内人围在一起座谈,他们畅想了“手工”如何改变未来的设计产业。他们认为:“手工工艺的重新发现,将会使得设计行业更注重质感和功能性。” 荷兰人似乎过分注重这样类似于概念性的讨论。对于他们来说,概念先行是整个行业的现象,甚至本身就是一种“荷兰风格”。 卡拉维尔和恩杰兰在介绍他们2011年春夏系列服装的时候直白地说:“我们认为用概念的方式来工作,是典型的荷兰式的做法。” “荷兰不是适合时尚品牌生存的土地” 艾里斯·范·荷本(Iris Van Herpen)可能是荷兰时尚设计师里面最成功的一个人。2007年,仅仅23岁的荷本就有了自己的品牌。其后他又以一套木乃伊时装在阿姆斯特丹秋冬时尚周 上大获成功。现在她为Lady Gaga和英国名媛达芙妮·吉尼斯设计衣服。 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奢华”发展得没有那么顺利,这个品牌从来都是单品销售,没有自己的店面,靠的是小圈子里的口碑。 但更多的案例却难如人意。 莫妮卡·范·海斯特(Monique Van Heist)2004年就开始了自己的品牌,她敢于冒险,2009年创立了新品牌Hello Fashion,并把生意推到比利时和英国,她在比利时开了五家分店,英国一家,荷兰则有十六家。由于铺得太大,现在她在资金运转上非常困难。 卡拉维尔和恩杰兰更不走运,他们在2011年关闭了他们的服装品牌。 荷兰媒体对他们倒闭的分析是:“现在这种经济状况,也难为他们俩还要去做一个独立的时尚品牌。如此富有天才和原创性的设计师却要退出时尚舞台,这不能不令人痛心。这两位设计师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时尚和手工设计上。荷兰不是一个适合时尚品牌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确尝试了国外,然而没有任何令人振奋的结果。” 面对痛心的荷兰媒体,卡拉维尔和恩杰兰说:“我们很抱歉,让支持我们这么多年的粉丝失望了。” 如今卡拉维尔已经转行,在荷兰里特维德大学做起了艺术设计系主任。 “我们确实没有一个‘时尚传统’,不像法国、意大利,甚至西班牙。我们起步得晚。我们受资助于政府的程度很多,我们更多的关注是没完没了的‘想法’和‘概念’:‘身份’啊、‘原创’啊、‘表达’啊之类的。”瓦鲁姆对“荷兰设计”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大部分拥有小牌子的荷兰时尚设计师,都觉得待在荷兰当 地,生意虽然小,但是慢慢打理还是能有所收获的。“国际市场实在竞争太激烈了,我们的确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做大。” 打包进入中国,是他们在经济压力之下想到的生存之道。此前荷兰设计师们也曾参加过上海世博会、北京的时尚周,但很少有机会集体亮相。 “我们可以先从平面做起,让这些设计的照片图册在中国出版。” 瓦鲁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已经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工作室,慢慢在中国寻找机会。 景德镇+荷兰制造 在荷兰的设计师中,有超过50%的人在做国外项目,经济危机后,荷兰设计师在本国几乎无法找到新的项目,而每年还有五百到六百的产品设计师从大学里毕业。 就建筑设计行业来讲,荷兰政府在2008年之后几乎已经停止了一切建筑计划,荷兰的建筑师们跑到中国和印度来寻找合作,央视新大楼的设计师雷姆·库哈斯就是荷兰人。 产品设计师莎朗·杰斯齐艾尔2003年从荷兰阿耐母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经济危机后,她就变成了独立设计师。 2008年,杰斯齐艾尔偶尔在荷兰本地报纸上看到一家重庆工商大学招收外籍教师,她递交了简历,在重庆教了三个月的设计。这段中国经历让她对瓷器这种材质产生了兴趣,一年后她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景德镇。 景德镇诸多的工作室和材料商铺让杰斯齐艾尔大开眼界。“我从未在荷兰看到过那么多的釉,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 杰斯齐艾尔租下了一间作坊,和另一个荷兰设计师一起设计家具。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许许多多的橡胶管,这激发了她的灵感:做一个橡胶管花瓶吧。 她把橡胶管扭成一个结,用作模子,用粘土封住口。她决定用瓷做材料,尝试不同的烧釉处理方法。“我在景德镇看到了一种类似砂纸一样的釉,决定用它处理瓷的表面。” 杰斯齐艾尔和景德镇当地的工人沟通,没有翻译,却没有障碍,“我们用手比划,用图纸交流”。 一个月后她设计制作了二十多件家具以及器皿,其中一件就是这个“打结花瓶”。花瓶表面看上去和橡胶管一模一样,颜色仅仅有黑白灰三种,典型的荷兰风格,但却是她在景德镇的作品。 这件作品成为杰斯齐艾尔的代表作,被荷兰设计与时尚研究院拿出来做世界巡回展出。 “我并不知道荷兰是否会在未来成为设计行业的领头军,但他们越来越广泛地和全世界合作,这一点在欧洲其实很特别。”瓦鲁姆全力支持荷兰设计师们走出去。 杰斯齐艾尔的作品“打结花瓶”,花瓶仅有黑白灰三色,在景德镇制作。 (深圳华·美术馆 供图)
产品设计师柏·罗德东强调“重回自然”。他用从森林中取来的树枝作材料,以环保的亚麻籽油漆为其上色,推出一系列纯白家具,名为:慢白色。 (深圳华·美术馆 供图)
达弗那·劳伦斯作品“穹顶”。它用分文不值的黄铁矿制成,作用是存放“真正的无价之宝”:书信、相片和承载记忆的小物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