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niko-nl  海贼王  2009-7-28 20: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HALF B + HALF C, 结果也非常准哦, 晕
colalight&f  海贼王  2009-7-28 2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买房不掏钱,怎么操作?


网上看到,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空手套白狼啊!!!


http://blog.qq.com/qzone/622007812/1246890579.htm

第一次买房时,虽然我有能力一次性付清全款,但我还是不愿意那么多的现金被房子压死。那时,正流行
零首付,于是,我一分钱没花,贷款18万买了房(贷款期限为一年)。
一年期满,要还房款和利息了。也不知道是我幸运呢?还是我倒霉!那时,我的资金被一笔业务占用了。为了业务,我不仅还不起房款不说,还得另外新增贷款。迫不得已,我找老关系——银行的信贷部经理沟兑。当我吞吞吐吐的把延期还房款并另外新增贷款的要求说出来后,没想到,信贷经理却诡秘的一笑,非常爽快的答应了。
信贷经理给我出的主意很简单:让我老婆,以两倍的价格,贷款买我的房子,贷款期限也是一年。

两倍的贷款,那就是两倍的利息啊!你这不是变着方的剥削我吗?我还没有反应过来。

如果到时,你不还款呢?信贷经理很镇定。

......”

被银行收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除去税费后,我还凭空白得了17万。不,这17万我可不能一个人得,我至少要分给他5万。很快,我反应过来。于是,我对信贷经理会心的一笑......

这,就是我第一次买房的经历。
我后来的买房经历都与此类似,也就是:坚决的不掏一分钱,全部用银行的贷款买房子;然后,如果遇见不明真象的投资者(说是投资者,其实是傻帽)买房,那就高价卖给他。如果一直没有投资者买房,那就不断的把自己的房子加价转贷给自己,不断的用银行的钱来还银行的债。

[ 本帖最后由 colalight&fanda 于 2009-7-28 21:55 编辑 ]
colalight&f  海贼王  2009-7-29 1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推荐一篇高盛年初的评论,
非常有启发

结果能预料.pdf

374.74 KB, 下载次数: 75

eggedreef  海贼王  2009-7-30 11: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每日一顶
colalight&f  海贼王  2009-7-30 15: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又看见篇好文章

http://money.msn.com.cn/financing_plan/tally_plan/54005.shtml

现在是熊市反弹还是牛市已到?
通货膨胀会不会卷土重来?
被套很可怜但踏空更可怕,我该怎么办?
做个成功的投资者,自己做决定!


最近几年来,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告诉我们,每个想实现财务自由的人,都需要向成功的投资者靠拢。不是有那么多偶像在前面指引着我们吗?如巴菲特、索罗斯。即使达不到他们的高度,只要能模仿得有点形似、神似就够了。在“山寨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妨也努力做一个“山寨”投资家。

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在一档名为“我是大投资家”的直播节目中,通过现场答题的形式来考察报名参赛的投资者。完全答对7道题的人可以获得100万元的初始投资基金。在几千名报名参赛选手中,只有一位投资者答对了所有问题,他的回答与解释的过程,或许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我是大投资家”现场答题直播
  主持人 question-master
  第一题 Question 1
  准备好了吗?如果你能答对全部七道题,就能成为今晚的获胜者,得到100万元的巨奖。请听第一题——
  在你的身边有三只篮子和三个鸡蛋,你怎么让这三个鸡蛋最安全的落到你的肚子里?
  A. 把三个鸡蛋分别放在三个不同的篮子里;
  B. 把三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只篮子;
  C. 一只手里拿着一只鸡蛋,另一只手里拿着两个鸡蛋;
  D. 先把一只鸡蛋吃了,然后两只手里各拿一只鸡蛋。
  投资者 investor 选 D。
  主持人:确定吗?难道你没听说过在投资学中有“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和它的对立版本“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只篮子”这些理念吗?
  投资者:确定。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解释一下为什么选择D。
  投资者:这很简单。“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投资理念在遭遇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就如2008年的那种行情,无论是大盘蓝筹股还是小盘成长股都是单边下跌态势,即使加上债券、黄金这些投资品种能够挽回些损失,但远远不够。而且不要忘了,像债券型基金、黄金在2008年也只不过走出一波像样的行情,如果择时能力不强,不但不会赚钱,还会亏钱,这与在熊市中抓一波反弹的难度没什么区别。
  当然我也认为从长期来看,分散投资确实会降低风险,也有研究表明有效的资产配置比起择时和择股来说能让投资者获取正收益的可能更大。但其他投资方法从长期来看风险也会降低呀!比如投资指数、定投基金、选择一只优质的股票。而且这些投资方法一般比分散投资获得的收益更大。
  巴菲特就对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上的、根据贝塔值(显示了证券相对于市场的波动程度)来分散投资、并持续重新配置投资组合的方法很不感冒。他认为,当投资和投资考虑被散布得过于空洞时,风险就上升了。贝塔值忽略了一条基本原理:近似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都死在精确的错误上)。一项投资能否成功的相关因素是企业的长期经济特性、管理层的质量与整体性,未来的税率或通货膨胀水平。也许这些因素是模糊的,尤其与贝塔值的诱人精度相比,但关键在于对这些问题的判断不可避免。
  巴菲特曾建议,应该把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到两三家熟悉的企业中,而且企业的管理层也值得信任,这会提高投资者考虑企业的强度,相当于减少了风险。也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住这只篮子”。不过,我对巴菲特的篮子鸡蛋理论也持保留意见,因为普通投资者无法像巴菲特那样看住篮子,篮子可能会漏,所以我最终选择了D。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先把一只鸡蛋吃到肚里(保留一定的本金)很重要,然后再把另两只鸡蛋稳妥的拿回家煮着吃或者煎着吃。虽然先吞下去的那只鸡蛋可能味道不好——现金会在通货膨胀中缩水,但这种做法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这也就是常说的保住本金,用闲钱投资,只有这种状态下的投资可以让你安心的展开自己的投资计划。
colalight&f  海贼王  2009-7-30 15: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第二题 Question 2
推荐阅读
征文:晒晒你家财权谁做主

  主持人 question-master
  你的表现很不错,你已经得到了10万的初始投资基金。下面的题将越来越难,请听第二道题:你觉得下列哪本书对普通投资者迈向成功更有帮助?
  A. 托拜厄斯的《你所需要的唯一一本投资指南》;
  B. 爱丽斯·施罗德写的《滚雪球》;
  C.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D. 《毛泽东选集》;
  主持人 investor 算了,不用了,我选择 D。
  投资者:(沉默)
  主持人:很难选择吧,你可以打场外的求助热线。
  主持人:确定吗?我问的可是对“投资”有帮助。
  投资者:确定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
  投资者: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因为第二本书和第三本书都对我的投资有很大帮助,而第四套书我并没有完整的看过。先说我为什么淘汰第一本书吧,但凡书名上出现“唯一”、“必读”、“稳赚不赔”等绝对语气的词,这类投资书籍可以扔到垃圾桶里了。因为在投资领域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是作者真有成功的投资经历,但他的操作手法别人也未必适用,所以宣称拥有什么必胜法宝肯定是骗人的。
  如果人人都掌握了这种必胜法宝,难道人人都可以成为股神?
  果然,后来我发现托拜厄斯先生又写了一本新的投资书,真不知道那本“唯一一本投资指南”的唯一性在哪里?在汗牛充栋的投资类书籍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各种观点和结论互相冲突,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书籍说“买入并长期持有是最好的投资策略”,有的则说“买入持有者是傻瓜”;有的说“让盈利持续下去”,有的则说“落袋为安是上策”;有的说“要灵活改变投资方向”,有的则说“要稳定方向,坚信自己的想法”,真是让读者坠入云里雾里。
  我的建议是对投资类的书籍看几本经典的就够了,其他的时间不妨用在研究宏观经济、经济金融史、公司财务上。而多与人交流,特别是创办过公司的人,也对投资很有帮助。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确实是一本经典书,也会启发投资者特别是散户的投资思路。但我还是觉得其中的有些观点太理想化了,如果彼得·林奇没有长期任职基金经理并经受残酷考验的经历,是否还会把投资写得如此简单?而他的经历是普通投资者所不具备也无法弥补的。当然这不是否认此书的价值——它不仅帮助我们树立一种正确的投资理念,更告诉我们,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巴菲特没有专门写过投资类的书籍(所有介绍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书都是别人总结的),不过他每年刊登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上给股东的信中,蕴涵着丰富的、非常有益的投资哲学和理念。读懂巴菲特,不妨看看关于他的传记,最新的一本叫《滚雪球》。但那些想从这本书中找到投资秘笈的人可能又失望了,因为会发现巴菲特更像是一个产业资本家——实施并购重组、改选董事会、认购优先股,而不是普通投资者印象中的投资家。所以说,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非常好,但普通投资者很难实践。
  《毛泽东选集》我并没有完整读过,但把其中的有些篇章内容和具体的投资实践结合起来,会发现非常有默契。比如“论持久战”中提出的防御、相持、**三阶段,对于制定投资策略和控制投资节奏很有启发;再比如“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对理解中国的“政策市”和把握政策方向有不小的帮助;还有其中关于“矛盾论”、“实践论”的论述,对指导具体的投资行为非常有裨益。再想想毛泽东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不也能让我们联想到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吗?
  投资学是融合了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一门综合学科,毛泽东思想对这些学科均有涉猎,他很推崇的一本书——《乌合之众》,就是研究大众心理的。所以,我认为读《毛泽东选集》可能比读单纯的投资类书籍对投资更有帮助,因此我选择了D。
colalight&f  海贼王  2009-7-30 15: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第三题 Question 3
  主持人 question-master
  你到目前为止的表现很令我吃惊,请听第三题——
  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势,你觉得哪类人的预测更准确?A. 经济学家的预测;
  B. 百家证券机构的综合预测;
  C. 占星师的预测;
  D. 市场沉默期时身边绝大多数人预测的反方向。
  投资者 investor 选 D。
  主持人:这么肯定?你答对了!
  投资者:当然,回答这个问题我很有自信,因为我天天都在关注这些预测。在全球金融危机前,提前做出预警的经济学家很少,而预测出2008年A股大熊市的经济学家更少,等到了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到中国实体经济时,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调就更悲观了,但A股却上演了绝地大反弹。
  当然也有一些优秀的经济学家对经济事件发展方向的判断很准,但是由于时机把握不对,仍然受到质疑。比如对于国内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国内外早有经济学家预测出来,并且把危机爆发的过程都准确的描画出来。但就是由于太超前了,反倒一度落下笑柄。
  其实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惯性,这种惯性更多的是由人们的情绪这些非理性因素主导,是理性的经济学解释不了的。也正因为如此,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来判断市场。但我还是很爱看一些经济学家的文章,他们对经济现象的解释确实有助于提高我把握市场趋势的能力。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部分,按理说他们的判断应该没错,但我看到的事实恰恰相反。记得有一档电视节目曾每天播报综合百家证券机构意见的市场走势预测,可预测的准确度比起天气预报差太远了,后来这部分节目被取消了。更有趣的是翻看证券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我经常会发现某些券商报告中的观点突然转变,而且支持不同观点的理由都是相同的。比如说5000点的时候预测指数会回调,因为“经济过热会有紧缩政策出台”,但当指数涨到6000点时,就开始预测下一步将涨到8000点,理由依然是经济热度不减,而把之前负面的说法给省掉了。我觉得正是由于证券机构离市场太近,反倒容易被市场情绪感染,而市场走势本来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证券公司在信息方面的优势有时变成了劣势。
  我在研判证券机构的预测结果时,通常会将他们的分析逻辑重新思考一下,有道理的加以吸收,认为逻辑不是很清晰的,持保留意见,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对于经济学家的预测同样如此。独立判断的依据,一是来源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我对于后者更为看重,所以我选择了D。
  回顾一下近两年来市场的牛熊转换,当2007年指数处在6000点时,市场上的声音变得沉默。曾经在3000点、4000点、5000点的时候提示风险高而看空的人不说话了。看多的人还在看8000点、10000点。更多的人开始恐高但仍认为指数继续向上,接着市场急转而下。而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不断有人说在3500点、3000点、2500点抄底,结果总是抄到半山腰。等到指数跌到1600点的时候,没人再说抄底的话了,有些人还在预测下一个点位是1300,更多的人已经觉得价格合理了但仍预测指数向下,这时超级反弹开始了。
  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以2008年年的大熊市反弹为例:当市场处于沉默期,也就是市场已经“死”了,多空博弈没有了。空头继续做空的动力不足,因为大部分多头已经心死,不接盘了。而多头也不可能在深度套牢的低点上再“多翻空”,既然没有人做空,那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只能做多,反弹开始了。2007年的大牛市转折是同样的道理,这有点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波浪和弹簧的运动,每当到一个高点和低点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静止期。
  D这个答案最能体现出人性的弱点,也就是随着别人的贪婪和恐惧大多数人也变得贪婪和恐惧,内心变得脆弱,理智的思考完全屈从于外部的压力。这正给了少数内心强大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捕捉到别人的人性弱点独立做出自己的决定。任何市场都是弱肉强食,投资市场更是如此。
  当然,这个规律最适合于单边的市场,因为只有在这种市场形态下,静默期仅出现在高点和低点上(震荡市里任何时间都是喧闹的)。不过也正是单边的市场出现趋势转折时,才会让普通的投资者真正赚钱或者赔钱。
  对了,我还没说为什么不选C,主要是因为我不懂星象学,虽然有人说很准,但我不会去考虑。
colalight&f  海贼王  2009-7-30 15: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第四题 Question 4

持人 question-master
  恭喜你连过三关,你的初始投资基金账户上已经有了30万,你是选择继续答题还是放弃,如果放弃你可以稳获30万,但如果接下来答错了,你将一无所有。
  投资者:我选择继续答题。
  主持人:选择一只股票的时候,你觉得谁的建议最值得听取?
  A. 分析师;B. 股评家;C. 知道内幕消息的好朋友;D. 妻子。
  投资者 investor 我选 D。
  主持人:正确,为什么?
  投资者:这个问题不难。我也是吃过很多亏才得出这一结论的。在最开始炒股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该买哪只股票,于是经常会听一些卖方分析师的建议,比如某某板块和个股近期表现活跃,值得关注。也会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上的交易软件,按下F10来看看各家机构对某一上市公司的评价——是大胆买入?还是持仓观望?或是立刻沽出?
  后来我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在这些评价语言中,几乎看不到立刻沽出或赶紧出手此类鲜明有效的建议。特别是对于我持有的一些公认的蓝筹股,从 6100点飞流直下1600点的过程中,总是会听到“建议持仓观望、长期值得关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最后只能默默吞下股价被腰斩的命运。不过想想中国神华H股被预测到101元的神话故事(也是出自卖方分析师之口),就觉得我所听到的建议还靠谱点。
  我进行了一下换位思考也就想通了,卖方分析师是不会搞坏与其必须继续分析的公司之间的关系的,而他们的消息来源也都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关出口,得出的结论当然会相差不大。这和媒体记者与官方信息来源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所以你永远不会从分析师那听到“赶紧出手”这样的建议。
  我对于股评家的印象一直不好,我有时觉得一些爱抛头露面的股评家特别像电视购物中那些“雷人”的推销员。股评家的工作好像总是出于两种目的:一种是做“庄托”,另一种是混出名声来好代客投资。这两种目的都让我反感,我不会买别人拼命向我推销的东西,也不会把钱交给一个爱出风头的人,真正的大师是先做出成绩再让人挖掘出来而成名,而不是先出名,再谈成绩。
  2005年开始的最近那波牛市,造就了一批网络“股神”。不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熊市来临时,昔日的“股神”都销声匿迹了,连声招呼都不打,大有“我先撤,兄弟们顶上”之势。最近随着股市回暖,好像又有一批网络活跃分子出现,对于这些网络股坛“高手”,只能辩证的来看,交流可以,忽悠人没门。
  我相信,绝大多数散户买入的第一只股票是听朋友、同事或亲戚推荐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有内幕消息或有过成功投资经历的人更是奉若神明,我也曾如此。但后来我发现,那些有传闻的上市公司股票并没有给我带来正的收益,反倒让我买在高位上。经过长期反思,我对内幕消息形成了两种认识:一是提供你内幕消息的人可能是在如厕或者倒垃圾的时候偶尔听到消息;二是当这所谓的内幕消息传到你耳朵里的时候,其实在圈内已是老掉牙的公开新闻了。假如你真的有精力去核实内幕交易是真是假,那早就错过了买入的时机。
  于是,对于与我利益不相关的人推荐的股票,我已经不再相信。所以我会听我妻子的建议买股票。除了利益相关和信任外,我妻子是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而且她身处的圈子都对生活品质要求不低,这有助于我判断哪家上市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得到了肯定。此外,我妻子也有过开店经历,她会以合伙人的角度而不是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一家上市公司。
colalight&f  海贼王  2009-7-30 15: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第五题 Question 5
  主持人question-master
  很好,你的初始基金已经增至50万元,请听下一道题——
  你认为哪种投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散户成为成功投资者?
  A. 价值分析法; B. 技术分析法;
  C. 价值分析和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D. 自我实践分析法。
  投资者: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
  主持人:你可以选择求助场外观众或者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投资者:我选择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主持人:去掉 C。
  投资者 investor 我选 D。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说说理由吧。
  投资者:这道题确实不容易作答,价值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是证券投资中两种重要的方法,也都有成功的实践者,所以我不会否认这两种方法的价值。但是我认为,机械的实践任何一种投资方法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都是拔苗助长。
  拿价值分析法来说,就是要寻找好的上市公司,并长期持有。但什么是好的上市公司?不仅要看过去,还得看将来。巴菲特在买入一些公司后可以改变这家公司,可以真正掌握这家公司的经营情况,但普通投资者肯定做不到。所以我们现在实践价值投资过程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连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大师也提倡频繁的换股和买卖操作,而不是买入一支股票就持有不放,概因他可以判断出一家公司的好坏,却无法影响公司的未来经营。
  相比于价值分析法,技术分析法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似乎更可行也更公平,因为他面对的是量价关系,而不是无法掌握的公司秘密。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技术图形只是描绘出过去的走势,却无法展现未来的趋势。如果一味的沉迷于技术图形分析,而对于其背后的原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就相当于内力全失的武功高手虽然还有花哨的动作,却无法实现克敌制胜。
  有人说技术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择时,价值分析可以帮助择股,但我不赞同这种简单的划分。我一直觉得自己买卖股票的时机把握不准,就曾一度钻研某种技术分析法,虽然牢记住了几种技术形态,却发现在实战中毫无用处,因为我对影响当时市场走势的经济规律毫不理解,也就无法在恰当的时机把握住大趋势。我也曾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好公司,比如某家航空公司,我赌人民币升值能减少债务、赌油价下跌会降低成本,这些我都赌对了,但却没意识到金融危机对上座率的严重冲击,更没想到这家公司居然因金融衍生品套保而巨亏。
  那是不是把技术分析和价值分析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为成功投资者了?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实践中这样的案例很难见到。大多数投资者、即使是很成功的投资者,也只擅长用一种投资方法,也许技术派和价值派这两种派别本身就是针锋相对的。所以对于C这个答案,我非常犹豫,幸好你排除了它。
  尽管我在利用技术分析和价值分析操作股票的时候都遭遇了失败,但我绝非否认这两种分析方法,只是因为我还没达到可以自如掌控这两种方法的那种高度,所以我建议一般投资者不要一开始就将自己局限在僵化的投资模式中,这并不利于自身的成长。
  普通的投资者要想成为成功的投资者,最重要的不是固定遵循某种投资方法,而是通过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操作哲学,这也是一个逐渐认清自己的过程。我不会每天都买卖股票,但我会每天都盯盘,并且做出预测,找出自己预测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我会不时的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政策导向判断接下来的市场趋势,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我也会长期盯住某几只股票,关注他们的公司信息和财务数据,然后捕捉他们的走势规律。长此以往,就自然而然对市场产生感觉,也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这也就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自我实践分析法。
colalight&f  海贼王  2009-7-30 15: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第六题 Question 6

主持人 question-master
  你离拿到大奖越来越近了。
  请听第六道题:
  你认为从哪里获得的财经资讯对投资最有帮助?
  A. 海外财经媒体; B. 国内商业化财经媒体;
  C. 证券类报纸; D. 晚7点的中央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
  投资者 investor 我选 D。
  主持人:这么快?不再考虑一下了?
  投资者:不考虑了。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你不觉得你的答案很突兀吗?
  投资者:我没觉得。你以为我会说海外财经媒体?海外财经媒体看起来很专业,内容上也具有国际视野,但他们在判断中国经济问题时错误太多了,而且都是关键性的错误。他们以前抛出过“中国崩溃论”,讲过中国的银行业都要破产,结果呢?如果你把海外媒体的言论信以为真,就会错失投资获利的大好时机。
  海外财经媒体之所以老犯重大错误,一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国情,二是因为他们雇佣的经济学家和国际投行分析师习惯于戴有色眼镜看中国,或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发表言论。由于他们占有很强的话语权,所以往往能够得逞。比如高盛在2008年油价接近历史高点时曾预测过油价还会涨到200美元,这制造了通胀恐慌,引诱中国企业买入商品保值,而自己却顺利逃顶。再比如在去年末今年初的时候,高盛发表一系列言论来做空汇丰,导致港股暴跌,然后自己成功抄了个大底。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所以经常的看海外财经媒体尽管可以显得自己有品位,骗骗小姑娘,但对于指导具体投资却有害无利。当然,通过海外财经媒体更多的了解国际市场,还是有必要的。
  国内商业化财经媒体近几年涌现出来很多,而且有的越办越好。我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新鲜的财经资讯,也能学到很多知识。不过由于商业化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独家新闻的出炉都很仓促,这造成准确性的下降,反而误导投资者。另外在一些政策建议和解读上,这些媒体可能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是与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制定者的设想不一致,所以他们的观点也会混淆你的投资视听。
  证券类报纸更专业化,理所当然成为我阅读的首选。可也正是由于它专注于证券投资,无法完全跳出这个圈子来看待这个市场,这更容易影响我的独立分析。特别是证券类报纸的经营依赖于这个市场的繁荣,因此在证券类报纸上很少看到彻底看空市场的内容,比如在2008年的熊市行情中,我就能在一家权威的证券报纸上找到预测从“红二月”到“红八月”的一系列文章。
  其实,在证券投资中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占有尽可能多的资讯,有时较少的资讯反倒更有利于我们的判断。那么不妨从央视7点的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这些权威的渠道获得经济领域的重大新闻和相关评论,如果真正读懂这些新闻和评论背后的含义,对投资会大有帮助。比如在2007年的下半年,**总理就多次在权威媒体渠道上表达过对股市、房市泡沫的担忧。而在2008年的两会上,**坦言“今天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时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就应该清仓了。
  当然,像晚7点的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这些权威媒体也不能左右和预测市场走势,但是他们表达出的观点有时会非常的婉转,并且包含投资者最需要读懂的政治含义。比如2008年初,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不要轻言熊市”,这种措辞不会像一些专家坚持“慢牛说”而遭到耻笑,也表达了对市场的担忧和希望提振信心的态度。还有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号召“股市维稳”,这也是个很精妙的词,“维稳”只是表达一种态度,但并不是说市场已经稳住。
  总之在中国要想成为成功投资者,没有政治头脑是不行的。而且多看看央视7点的新闻联播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让在股市被套的投资者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投资这项艰苦的事业中,乐观一点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