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束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在媒体上公布了结果,公布后60天的异议期业已结束。入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共有98篇,其中复旦大学化学系田博之的论文“新型介观结构材料的合成:从无定形到晶态“十分引人注目。这已经是赵东元教授指导的学生中继余承忠、范杰之后,第三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了。而且,田博之还是复旦大学第一位硕士毕业直接获博士学位的学生。
田博之是复旦大学化学系98级学生,经3+3培养模式于2004年研究生毕业,是复旦大学第一位在校学生中的校长奖获得者。当年他在读本科时即有研究论文发表在化学专业刊物上,硕士期间更是论文多多。复旦六年间,他在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7篇, 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JACS、Advanced Material等国际顶级专业刊物上的就有6篇,并申请了2项专利。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其学术水平已达到博士生水平,建议授予博士学位,校学位委员会审议表决时全票通过。复旦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办法》,授予了这位硕士毕业生以博士学位。毕业后,田博之在哈佛大学师从全美十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Charles M. Lieber教授。据悉,今年10月18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了论文“Coaxial silicon nanowires as solar cells and nanoelectronic power sources(单根异质结硅纳米线太阳能电池原型)“,得到很高评价,在互联网和报纸上引起不小轰动,许多人对于“这么漂亮的工作“和“这么出色的研究者“纷纷赞叹。
Coaxial silicon nanowires as solar cells and nanoelectronic power sources
一种基于共轴硅纳米线的新装置,显示其作为用在太阳能电池和纳米电子电源中的一种小型光伏元件的潜力。该纳米线由硅做成,具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电导性,排列成共轴壳。入射光在外层的“n-型”壳中产生电子,同时它们的正空穴被“扫”进中央的一个“p-型”层中。来自该光伏纳米线的电流可用来驱动功能性纳米电子传感器和逻辑门。(Letter p. 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