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来,一起听听“海归”的心里话

时间:2003年3月1日14时30分地点:深圳阳光带.海滨城会所。谈话嘉宾:伍先铎(深圳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处长);张金顺(深圳市涉外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滨龙(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园总经理);张欣(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进(深圳市哈工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世杰(深圳易天元网络控制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武宾(深圳市清华基因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剑英(深圳市绿微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乐明(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学部主任);

  谈话由头:
  
  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施展才华。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海归”人士。2002年,深圳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75名,引进数量接近“九五”时期的总和。目前,市留学生创业园建设进展顺利,已入园留学生企业183家,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达到350多家,投资总额近15亿元。留学生期待已久的深圳“留学生创业大厦”日前也已经正式动工。留学生为什么选择深圳作为他们回国创业的基地?他们对深圳市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有着怎样的看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听听“海归”们的心里话吧!

  我们为什么选择深圳?

  地理位置佳,市场环境好

  主持人:今天在座的9位基本上都是博士,他们这些新“海归”和老“海归”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异邦学成归国后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深圳创业。我首先想问,深圳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你们?你们为什么选择深圳呢?

  张滨龙:就像于幼军市长所说的,深圳毗邻香港,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相当雄厚,在方圆50公里内,深圳有1600多家计算机相关企业,产业链很完整。另外,深圳作为特区,是我国最早接触市场经济的一个城市,市场环境好,政府务实高效、依法行政,企业运作规范、市场意识强。深圳的风险投资基础好,有11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118亿元风险资本,占了全国风险资本的40%。这些都对留学生来深创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政府办事效率高,包容性强

  王进:我回国后选择了深圳,这本身可以说是个缘分。2001年,我还在加拿大时,听说了深圳获“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我是学环境科学的,就很关注这一点。来深圳前,我也到国内其他城市考察过,感到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有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个城市有较好的兼容性、包容性,政府办事效率高,与世界接轨速度快。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创业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说普通话,容易沟通。不像有的城市有不容易融入的感觉。

  主持人:您好像还是首批获得深圳“绿卡”的“外国专家”?

  王进:对,给我们这些“海归”以市民待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荣誉。

  张欣:我们公司的7位原创者都是留美博士,之所以都选择了深圳,是觉得这里首先自然环境好,空气清新,政府也开明,企业运作自主性强,有较宽松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一下飞机就感受到的。现在,我们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运行良好,说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兴奋点

  石乐明:留学生回国创业,既要考虑投资环境,也要考虑生活环境。我来到深圳后,一下子激起了我们的兴奋点,市里的领导对我们那么重视,在莲花山上,看到天那么蓝,环境那么好,觉得这里会有我们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感觉是到了自己的地方,没有任何隔阂。

  王剑英:我是1994年回来的。回国后我先是在别的城市创业几年,后来感觉深圳更适合事业发展,就转移到了深圳。深圳可能是北方人最多的南方城市,文化氛围好,对我们北方人来说,来深圳比较合适。

  没有框框,充满机会

  伍先铎:我是学发展经济学的。1993年厉有为市长去海外招才时回来的。1994年前,深圳经济增长率每年都有35%以上,国外的导师都不信。这正是深圳的奇迹所在。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充满活力的移民城市,没有框框,充满机会。这对创业者是最有利的。

  张金顺:深圳最早出海引进留学生人才是1992年5月,市政府派团前往美国,这也是中国地方政府首次派团到海外招聘留学人员。我就是那时回来的。从那时到现在,深圳市在引进国外人才智力、吸引“海归”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个人觉得,深圳市有条件比国内其他城市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海归”的优势在哪里?

  主持人:“海归”在不少人的心中都是精英、高素质的代名词。作为“海归”个人来说,你们认为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就是说,你们从国外带回来了什么?

  董世杰:就像你在酒店里,一般只敢点你吃过的某种菜肴。没吃过你可能就不敢点。在国外见识过好东西,当然你回来后就知道该向哪个方面努力,懂得怎么做是好的。

  张欣:在国外接触过世界级的技术,体验过先进的管理体制,学习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这样在创业眼光和具体操作上,都会有不少的优势。

  石乐明:我认为在技术层面,我们带回来了国际尖端的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研发思路。比如我原来在国外时所在的公司,是在全球有10万名员工的大型生物医药公司。每年三百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它一定会拿出15%即几十亿美元来进行新产品研究开发。在那里干过,也让自己拥有了那种国际化的眼光。

  怎样吸引更多“海归”来深?

  让“海归”成功“落地”

  主持人:众所周知,现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在招揽人才上各出高招,在吸引“海归”高素质人才方面更是拉开了“抢”的架式。张先生说得对,我们深圳有条件做得更好。那么在吸引“海归”来深创业上,深圳市在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呢?各位可以提提建议。
  
  董世杰:结合我的经历谈谈。对回国的事,我足足犹豫了八个月时间。在国外,你想啊,有车有房,活得按说也挺滋润。自己有技术,有成型的产品,就想回国创业。心里没底,我还把产品样品先寄回国内。评估了一下自己的产品,我觉得前景很好。果然,回国的第四个月,我们的产品打开了局面。以我的个人体验,海外留学生的“落地”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主持人:每年的高交会上都有一些高素质“海归”们成功“落地”。

  董世杰:对。高交会当然是海归人士“落地”的不错途径。但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问题,在短短的几天内,找到接洽人的是少数,更多的留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接洽人,高交会结束后他们就又回去了。明年怎么办?回来后没接洽上再回去?所以,我就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有效的措施,能不能让他们在深圳踏踏实实呆上三个月?让他们有时间寻找自己的落脚点。

  主持人:于幼军市长日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市将“加快建设留学生创业大厦和留学生公寓”。留学生创业大厦明年将建成启用,留学生公寓也正在积极筹建中,这将对“海归”们成功“落地”提供良好的条件。

  给“海归”们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

  一位男观众(举手要求发言):我觉得现在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深圳究竟该怎样留住“海归”人才?就是让他们在深圳扎根,而不是干上几年后又跑到别的城市去了。目前深圳的环境当然是处在进步中的,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上,怎样让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荣誉感?请几位嘉宾谈谈吧。

  伍先铎:大家都知道,深圳市政府近年来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点工作要做,就是在政府部门的人才结构调整上要加大力度,也要给“海归”人员进入政府部门的机会。

  张滨龙:能提出这么高水平的问题说明深圳市民的素质很高。这的确是引进海归中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充分重用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归”。引进留学人员,不但要关心他们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还要考虑促进整个政府软环境的改善,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样才能对海归有长久的吸引力。要给海归们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机会。

  张金顺:据我了解,老“海归”中已经有一些在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比如刘副市长、市卫生局周局长等,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我相信这方面会引起政府的重视。

  关注“海归”子女教育、保险问题

  主持人:在个人生活方面,“海归”们都有哪些后顾之忧,有哪些需要考虑的问题呢?

  王进:保险的事最让我头痛。在国外,我们是办了保险,但一回来,国外的保险就无效了。据我所知,目前,深圳市政府的社保没考虑我们这一块拿了外籍的“海归”。我还专门就此问了在深圳开展业务的一家美国保险公司,可回复是他们的医保只管住院做手术之类的,并不包括一般日常门诊。在许多“海归”都比较关心的医保、社保方面,市里有关部门能不能考虑把海归人才纳入医院、社保的体系之内?

  董世杰:最大问题是小孩的教育。我的小孩都上初中了,一直在国外,他的中文只能听不能写,回来呢?找不到合适的双语学校,进一般中学呢又根本跟不上趟。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深感为难的。

  石乐明:我和你有同感。我的孩子11岁了,也是没找到合适的学校,现在还在美国。从我的一些海外留学朋友的情况来看,孩子上学问题是他们决定回不回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问题。

  “海归”与市民面对面真诚对话

  对话活动中,与会的普通市民也向几位“海归”人士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下面是有代表性的三个:

  民企怎样吸引“海归”?

  观众A(一位中年男士):我是高新科技园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我就特别想知道,我们民企怎样才能引进到这些高素质的“海归”人士呢?

  张滨龙:有句话叫“不患无才,只患无用才之道”,要想吸引“海归”到你那里工作,你首先要重用他,要发挥他的能力,而不是只作摆设。你要特别想引进海归,我可以帮你的忙,我们工业园就有300多位“海归”。

  张欣:能不能吸引留学人员,我觉得主要在企业自身,比如企业的董事会或总裁与他是否与他有一致的理念,能不能给予海归人才充分的信任,也赢得他对你的信任,双方一旦遇到矛盾,能否积极协商地渡过,这些都是能否吸引海归的重要方面。

  怎样评价小留学生?

  观众B(一男青年):近年来从深圳到国外去念书的有不少小留学生,请问你们对他们有什么评价?

  潘武宾:比起我们这些大龄留学生,他们应该算是十分幸运的,不少家长的经济条件很好,小留学生一到国外就过着舒服的生活。

  主持人:有没有到国外就坐着奔驰、宝马上学的?

  潘武宾:有这样的个例。这对小留学生本人和家长都是一个挑战。一般小留学生较致命的一点是独立性差、一切未定型,面对各种困惑、诱惑、挑战,无所适从,这就容易发生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比如我在温哥华时,就听说一个小孩到那里不足两个月就自杀了,这是个教训。

  观众B:那你对小留学生的家长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主持人:B先生,你有小孩吗?

  观众B:我还没结婚,也没小孩,但我想,我是没指望成“海归”了,我要好好培养我未来的孩子,争取让他到国外留学,将来也成为高素质的“海归”。所以我要问问。

  张金顺:我对家长们的建议就是,你有钱,对孩子也要适可而止地给,要多联系,沟通感情,不训斥多引导,遇到原则问题要重视,比如吸毒、飚车不学习等。总之要用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再吸收些西方家长的做法来对小留学生进行合适的教育与引导。

  国外混不下去的就回国?

  观众C(一位小姐):有人说,回来的海归不少都是在国外混得不怎么样或混不下去才回国的,诸位怎么看这种说法?

  张金顺:在去国外留学的人中,多数都是考托福出去的,他们在国外也是经过实打实的考试才得以进入著名学府攻读学位的,这些回来的海归都是真正想创业的精英。当然也有少数拿钱只学语言的,确实混得不好,但那种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回来的毕竟是个例、特例,是极少数的。

  张欣:当然得承认,出国的中国人未必都是最好、最优秀的,但反过来,也该看到,如果你没真本事,到国外混了一圈再回来,那你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所以,大多数“海归”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不能用个别的例子来猜疑全部的“海归”。

  与市民一道共建深圳

  主持人:在对话结束的时候,还有哪位嘉宾再说几句?

  王进:我认为,“海龟”、“土鳖”不但要握握手,还要拥抱,要亲密接触,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大家都是为国创业,没必要陷入某种讨论中的误区。另外,我是学环保的,我愿和深圳市民一道,共建美好的家园。

  王剑英:希望深圳市政府继续保持一直以来的开拓精神。

  张滨龙:让“海归”充分融入深圳市市民中,和深圳市民一道,把深圳建设得更好。

  张欣:“海归”不要太自傲,要本土化,要与国内的人力、财力、政府资源、市场信息等社会资源结合起来。(记者于冰编辑整理)

  “海龟”与“土鳖”握握手

  主持人:有人说,离国太久,“海归”回国创业还有个服水土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留学回国人员怎样与国内精英和谐相处问题,有人就形象地称为应提倡“海龟”(海归)、“土鳖”握握手。

  董世杰: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出国前已经工作了6年多,出去七八年回来,还是感到变化很大,在思想上与国内的同志难免有差异。但生于斯,长于斯,本身就是中国人,这方面会很快适应的。

  王剑英:我自己和本土经营的融合方面没有感到任何困难,没感到是个问题。但我也听一个朋友说过,他到北方某城市去谈业务,本来不想说明自己是“海归”,谁知一个下属还是不小心向对方透露了信息,结果对方的提问就变得非常尖锐了。

  伍先铎:“海归”们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观念,这确实是一笔财富,但他们回国创业也存在适应问题,也要考虑从国内的实际出发,在一定阶段上考虑到中国的国情。

  张滨龙:我们工业园里有几百名“海归”,从我的观察来看,他们办事喜欢直来直去,可能是习惯了数学上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概念。现在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规则越来越透明,“海龟”、“土鳖”之间的不服与不协调会越来越少,握手同行、并肩创业是大势所趋。

《深圳商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