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发信人: parkeddavid (水煮鱼), 信区: THUExpress
标  题: [ZT]1901——2002年诺贝尔科技类奖获奖国家与获奖大?nbsp;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Nov 14 1333 2002), 站内


1901——2002年诺贝尔科技类奖获奖国家与获奖大学超级排行榜
前言:
   诺贝尔奖由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兼工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年)遗
嘱设立。
   依其遗嘱所请,挪威国会负责颁发诺贝尔和平奖。
   所有奖项均不授予已离世的人。
   1896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1901年起,每年的12月10日就成为诺贝尔
奖一年一度的颁奖日。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些年份外,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奖从
未中断过。
   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等三大科技类奖项的授奖面向相关学科
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和重要的技术发明,在各授奖领域内所具有的权威性及产生的广泛
影响是任何一种其他奖项所无法比拟的。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科技类奖的获奖者:
      物理学奖——伦琴(德国)
      化学奖——范·特霍夫(荷兰)
      生理学或医学奖--贝林(德国)
   1901——2000年,诺贝尔奖的评选和颁授正好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20世纪里,人
类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超过了以往所有世纪的总和还要多,诺贝尔科技类奖项的获奖成果
无疑是这些进步极有力的印证与浓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诺贝尔奖在基础科学领域里,惟独没有为数学和地质学设立奖项(
天文学归并入物理学),因此诺贝尔奖并不能全面地反映20世纪以来人类所取得的重大
科技成就。这实为一大缺憾。好在后来出现了大名鼎鼎的菲尔兹数学奖,得以在数学上
加以弥补。可是地质学呢?仍然缺席,仍然是默默无闻。事实上,地质学同样非常重要
,请大家不要忘记地质学啊。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庆油田怎么发现的?如果没有地质学
,压根儿就是瞎想。总之,勘探矿物资源,预防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地面沉降
,等等,),统统缺少不了地质学这一主角的参与。这是一点题外话。
一、各国获奖人数大排名(获奖者的国籍以他获奖时的国籍为准,双重国籍者,亦不重
复计算):
 
  A.诺贝尔物理学奖(162人,分属于16个国家)
   1.美国——71人(其中有五位华裔,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崔
琦,朱棣文)
   2.德国——21人
   3.英国——19人
   4.法国——12人
  
   5.俄国——8人
    荷兰——8人
  
   6.瑞典——4人
   7.意大利-3人
    奥地利-3人
    丹麦——3人
    日本——3人
   8.加拿大-2人
    瑞士——2人
  
   9.爱尔兰-1人
    印度——1人(拉曼,1930年)
    巴基斯坦——1人(萨拉姆,1979年。他是1984年成立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的主要
发起者,该学术机构的首任院长,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B.诺贝尔化学奖(135人,分属于19个国家)
   1.美国--48人(有一位华裔,李远哲)
   2.德国--26人
    英国--26人
   3.法国--7人
                       
   4.瑞士—5人
   5.瑞典—4人
                       
   6.加拿大-3人
    荷兰——3人
   7.奥地利-2人
    日本——2人
                       
   8.芬兰,挪威,丹麦,意大利,比利时,俄国,匈牙利,捷克,阿根廷均为1人
  
  C.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72人,分属于20个国家)
   1.美国--85人
   2.英国--24人
   3.德国--16人
   4.法国--8人
    瑞典—8人
  
   5.瑞士—6人
   6.丹麦—--4人
    澳大利亚-4人
   7.比利时——3人
   8.奥地利-2人
    荷兰-2人
    俄国-2人
    意大利-2人
  
   9.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南非(欧洲裔科学家)均为
1人
  D.前述诺贝尔三大科技类奖总排名(469人,分属于26个国家)
   1.美国--204人
   2.英国--69人
   3.德国--63人
   4.法国--27人
  
   5.瑞典—16人
   6.荷兰—13人
    瑞士--13人
   7.俄国--11人
  
   8.丹麦--8人
   9.奥地利-7人
  10.意大利-6人
    加拿大-6人
    日本--6人
 
  11.比利时--4人
    澳大利亚-4人
  12.匈牙利--2人
    阿根廷--2人
 
  13.挪威,芬兰,捷克,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均为1人

  E.菲尔兹数学奖排名结果(此奖由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约翰·菲尔兹(1863—1932
年)发起倡立,因其高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被公认为“国际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每
四年评选一次,每一次限定在2--4人,并且原则上只授予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每位
获奖者获得1500美圆奖金,奖章上刻有阿基米德的头像。本奖于1936年在挪威开幕的第
10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首次颁发,至2000年,累计已有43人获奖,分属于9个国
家。):
  
   1.美国——16人。丘成桐(1949年——  )在1982年第19届ICM波兰华沙大会上
成为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华裔第一人。另一名美籍华人陈省身获得过沃尔夫奖(1983、
1984年连续两届)。沃尔夫数学奖由美国犹太裔实业家沃尔夫捐资设立,1978年起逐年
颁发,其名气和地位逊色于菲尔兹奖。
   2.法国——7人
    英国——7人。 1998年,在第23届ICM德国柏林大会上,45岁的安德鲁·怀尔斯
凭借1996年破解了著名的费马大定理的杰出成就而破例获奖,获得“特别贡献奖”。
   3.俄国——5人
  
   4.日本——3人
   5.比利时—2人
  
   6.德国
    意大利
    瑞典   均为1人
  F.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排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
域之一,而是由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
德·诺贝尔瑞典中央银行经济学奖”,获奖者亦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本奖自1969年
起逐年颁发,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
济学家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至2000年,累计已有46人获奖,分属于
12个国家):
   1.美国——30人
   
   2.英国——4人
   3.瑞典——2人
    挪威——2人
   
   4.法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奥地利、俄国、印度(森,1998年)、
    圣卢西亚(W.A.刘易斯,非洲裔经济学家,1979年)均为1人
 
 G.各国大学获奖人数前10强(仅限于对诺贝尔三大科技类奖项的获奖统计。由于某一
名获奖者不同阶段可能在不同的学校就学,因此,本统计结果不排除重复计算):
   1.剑桥大学——56人(英国)
   2.哈佛大学——38人(美国)
   3.哥伦比亚大学—32人(美国)
   4.芝加哥大学—22人(美国)
   5.巴黎大学——19人(法国)
   6.牛津大学——18人(英国)
   7.加州大学——17人(美国)
   8.加州理工学院—16人(美国)                     
  
    柏林大学——16人(德国)
   9.慕尼黑大学—15人(德国)
   10.麻省理工学院—13人(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13人(美国)
                       小计:美国有7所大学入围
                          英国有2所大学入围
                          德国有2所大学入围
                          法国有1所大学入围
另外,获奖人数排名在第11—16位(7—12人)的还有15所大学。其中,美国6所,德国
2所,法国2所,英国、瑞典、丹麦、奥地利、日本各1所。
H.上述统计数据均出于20世纪内,而今人类社会已迈入21世纪,正值2002年度的诺贝尔
奖评选结果于近日陆续公布,我们显然很有必要对2001、2002年这两年内的诺贝尔奖有
关获奖情况再作简单的梳理,以便大致把握一下21世纪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之最初的演变
趋势。
诺贝尔物理学奖:
1.美国—4人
2.德国—1人
3.日本—1人
诺贝尔化学奖:
1.美国—3人
2.日本—2人
3.瑞士—1人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英国—4人
2.美国—2人
菲尔兹数学奖(2002年8月,第24届ICM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这是ICM第一次移师发展中
国家召开,也是ICM在新世纪的首次盛会。在开幕式上,江泽民主席亲自为本届菲尔兹数
学奖的两名获得者颁奖。下一届ICM将于2006年7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
法国—1人(洛朗·拉法格)
美国—1人(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俄裔,出生于俄国)
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5人(其中,作为今年获奖人之一的D.卡恩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
二、简要评说:
 
1.犹太教—基督教文明据有绝对优势地位。犹太裔获奖者很多,所占比例大约达到20%,
当然,他们并非都是犹太教徒,将近40%属于改宗基督教者;他们也并非都是血统纯正的
犹太人,混血情形还好复杂呢。
   出身于伊斯兰文化背景的仅仅一位:巴基斯坦籍物理学家萨拉姆(1979年获奖)。
埃及裔美国化学家泽维尔,1998年获奖,拥有美国和埃及双重国籍,他出身于埃及的科
普特家庭(基督教在近东的一个派别,坚持基督一性论,该教派在埃塞俄比亚属于历史
悠久的多数教派。而埃及居于统治地位的是逊尼派穆斯林,科普特基督徒仅占埃及总人
口的10%不到,受到制度性的严重压迫),并非穆斯林,他的同胞,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也是科普特基督徒。
   印度教文化背景2人(拉曼,1930年,物理学家;森,1998年,经济学家)。
   华裔和日本籍的获奖者里,有几名其宗教信仰不可考,但显然应出身于儒教文化圈

   至于15——19世纪,各非犹太教-基督教文化圈的文明对世界科技进步的贡献几乎
等于零,这是必须指出的无情的事实。而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诞生前,没有任何一种其
他文明的科技发展超越过光辉的古希腊科学。
   犹太人也是从19世纪起才开始在欧美工商、文化、科技界真正大放异彩的。是法国
大革命和拿破仑解放了犹太人。在此之前,出身于犹太教背景的伟人只有一位:17世纪
的斯宾诺莎(他成年后成为泛神论者)。还有,在整个的历史长河中,东方犹太人远远
逊色于西方犹太人。犹太人此前此后以及在东在西的历史表现之强烈反差深刻地表明,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即便再聪明,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也还是无法很
好地发挥聪明才智的。中国人很聪明,可是~~~~~~~~~~~~~~ 唉,先不说了。 
  2.在这里,维系东正教文明威望的重任完全由俄国人独力承载,俄国人表现不俗。
   众所周知,200年来,俄国人不仅在科技上,而且在文学、音乐方面也作出了世界
性的贡献,份量很重。
 
3.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一点不假,美国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单单在科技领域,美国就
处处遥遥领先,令其他任何国家难以望其项背。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
国人提供了全球重大科技成果总量的50%以上!
21世纪是谁的世纪?大概还是美国的世纪,至少,将继续是基督教世界的世纪。
 
4.自16世纪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在美国之前,欧洲的意、英、法、德四大国曾先后成为
世界科技中心(以该国在该时期内的重大科技产出占到当时全球总量的25%以上为主要的
衡量指标)。
   19世纪里,英、法、德三雄之科技更是共同独步于全球。
   但20世纪以来,法国的科技水平相对地严重滑坡,而纳粹稍后在德国的肆虐也最终
给德国的科技潜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五次大转移正好发生在20
世纪30年代),英国的地位倒是一直相对稳定。
   英、法、德三国间,总体而论,法国人更擅长于数学,100年来,法国的数学研究
水平继续领先于英、德、意。目前,全球四大数学强国依次为:美国,俄国,法国,英
国。德国的数学研究在19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在20世纪前30年盛极一时,那时其风头甚至
盖过了法国。可惜后来德国在数学上却有些一蹶不振的样子。 
 
5.八国集团(经济7国+政治1国)按2000年GDP排序,依次分别为:美、日、德、英、法
、意、加、俄(这是45年来英国的GDP首次重新超过法国,虽然差值很小,但颇具象征意
义。的确,近20年来,英国一直在不引人注目地悄悄复兴)。
   各成员国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主要的科技大国。巧的是,八国间科技整体实力的排名
与它们间GDP的排序几乎完全一致。
当前世界上的科技强国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a.超级科技强国—美国
b.一国之下,万国之上—日本(很多人一直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日本的弱项,其实,这
只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而言,并且,这种差距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大,尤其与欧盟比较的
话,日本在基础研究领域决非处于下风)
c.英国,德国,法国,三国间的科技水平相当,位于同一等级,而英国稍强。
以上三等五国均属学科全面开花,优势领域突出,军—民互动良性,发展后劲充足,实
为当今全球科技"一超四强"之五雄也。
d.俄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瑞典,瑞士则为仅次于以上五国的六个全球性的中等
科技强国。其中俄国最强,她也是学科全面发展,优势领域突出,未来潜力巨大。俄国
的最大不足是民用科技研发水平仍然很落后,军转民的机制还未理顺,加之前苏联解体
这么多年来,俄国科技精英大量外流,科研经费捉襟见肘,科技实力几乎一直是在往下
滑啊,所以,在科技方面,若整体而论,俄国目前不但无法与美、日相提并论,而且同
英、德、法间也存在相当的差距。不过俄国人完全有潜力更上一层楼,就看他们今后的
表现了。
英、法、德、意等欧盟四大国,论领土面积,差不多;论人口,德国较多,而英、法、
意三国接近,可是,意大利却无奈地只能做一名配角,经济、政治地位远逊于英、法、
德,科技方面也不例外。为什么会这样?究其一大根源,意大利是活生生地被落后的南
方给拖累了!意大利北南方,一般公认是以罗马以南30公里处为界,意大利南方还包括
撒丁岛和西西里岛两地,南方人口占到意全国总人口的46%,面积也将近占一半,可是千
百年来,南方除了盛产贫穷,腐败和黑手党外,竟不能为意大利做什么积极的贡献,象
大学的兴办,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化,均是发生在北方;统一运
动也是由北方主导的;但凡你能举出的古今意大利各界名流人士,几乎没有一位南方人
,甚至连墨索里尼都是北方人!但凡你能举出的意大利名城、盛迹无不在北方,但凡你
能举出的意甲豪门,也尽皆在北方也。战后,北方扶贫南方几十年了,南方好象还是起
色不大,怪不得发达富裕的北方有闹独立的倾向呢,受不了啦。意大利北方被南方拖累
了,那南方被谁给害了呢?唉,还不是当年拜占庭的统治,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混血以及
后来西班牙人的专横!这里又是一点题外话,呵呵。。。
荷兰国土不大,人口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是小国,但荷兰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很高
,科技实力也相当不俗,从这个角度上说,她又是大国。G7之外的发达国家里,要是单
拼经济牌作为准入资格的话,荷兰最当之无愧,而非俄国。实际上,早年荷兰就多次争
取过加入七国集团俱乐部的。
   其余国家的相关数据也表明,但凡经济发达的国家,其科技发展也是先进的。
   不难发现,科技与经济的相关性是很强的。当然,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必须由现代
市场经济体制而非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来加以保障。前苏联就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证

6.高等教育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助推器,在某种意义上
,一个国家大学的办学水平就是这个国家整体水平和实力的体现与反映。我们不难从前
面的各国获奖大学排行榜中得到一些启迪。因此,办好高等教育(当然要包括高等职业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19世纪德国崛起的一大秘密武器就是19世纪初W.洪堡开创了德国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全新模式,而几十年来德国的相对衰落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源于
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日益僵化和相关的政策不当。
另外,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凡是获得过诺贝尔科技类奖的华人,要么是毕业于1949年
之前中国大陆的高校,要么就是完全出身于美国的教育背景;此外,1949年之后“两弹
一星”所依托的主要科技力量,无不是建国前国内高校本科毕业然后留美或留欧深造出
身。众所周知,1949年前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实行的乃是英美模式。不客气地讲,“两
弹一星”之后到现在,中国的科技再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大突破,甚至还在滑坡;不管是
公派抑或自费出身,不论是工作于国内或国外,好象也没再涌现过一位大师级人物。究
其原因,近几十年里人为地破坏掉原本先进、合理的英美模式而另起炉灶搞一套苏联模
式(并且加进了很多的“中国特色”),此乃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个模子里出来的半成
品,就是再放到西方去回炉改造,也实难完全的脱胎换骨啊。
 
7.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处于严重落后的状态,亟须奋起直追。不过,这是一项艰巨而
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加以多方面的改革
。否则,单凭某年某月某日偶尔获一个什么科技奖或者偶尔出一两名高水平的科学家,
并不能改变整个国家科技的落后面貌。如巴基斯坦。
 
8.日本人是聪明的,中国人也是聪明的。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大力发挥需要相应的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教育条件,科技的大发展是与这些因素或条件互动的。
   到目前为止,华裔已摘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高行健)、和平奖
(达赖喇嘛)和菲尔兹数学奖,但还没有得到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诺贝尔经济
学奖。

精彩评论5

Icare  海贼王  2002-11-14 12: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found as a small country, Holland is really cool
strawhat  ↗贵宾↗  2003-3-11 11: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02 H.A.洛伦兹P.塞曼 荷兰荷兰 对辐射的磁效应的研究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兰 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工作

1913 H.开默林—昂内斯 荷兰 对低温下物质性质的研究以及由此制成的液态氦

1953 F.塞尔尼克 荷兰 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相衬显微镜

1984 C.鲁比亚S.范德梅尔 意大利荷兰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工程的决定性贡献

1999 H.霍夫特M.韦尔特曼 荷兰荷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佳林·库普曼斯1910-1985生于荷兰格来夫兰毕业于乌特里特大学 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

简·丁伯根1903-1994出生地:荷兰海牙莱顿大学物理学博士荷兰经济学院教授 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年 J.H.van't Hoff 范霍夫 荷兰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36年 P.Debye 德拜 荷兰 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

1924 荷兰病理学空爱因托芬:发现心电特性
strawhat  ↗贵宾↗  2003-3-11 11: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But, below article says there are totally 15 Dutch Nobel Prize Winners

http://www.rnw.nl/hotspot......ml/netherlands991012.html

Dutch Nobel Prize Winners:
1999: physics: `t Hooft and Veltman
1995: chemistry: P. Crutzen
1984: physics: S. vd Meer
1969: economics: J. Tinbergen
1953: physics: F. Zernike
1936: chemistry: P. Debije
1929: medicine: Ch. Eykman
1924: medicine: W. Einthoven
1913: physics: H. Kamerling Onnes
1911: peace: T. Asser
1910: physics: J. van der Waals
1902: physics: H Lorentz and P.Zeeman
1901: chemistry: J. van `t Hoff
strawhat  ↗贵宾↗  2003-3-11 11: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Leiden University:

Prof. Kamerlingh Onnes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1913.Three other professors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their research performed at Universiteit Leiden: Hendrik Antoon Lorentz and Pieter Zeeman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field of optical and electronic phenomena, and the physiologist Willem Einthoven for his invention of the string galvanometer, which among other things,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cardiograph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