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魏书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
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
北齐魏收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
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徒,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
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氏族建立的前秦
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解散了拓跋鲜卑
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
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
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
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
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
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
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拓跋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
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
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
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
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

  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北齐书

  《北齐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
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
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
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
,北齐被北周吞并。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
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
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
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
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

  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
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

  《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
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还是
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著作。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周书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
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
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
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
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
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
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
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
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
、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南史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
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
,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
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李大师(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
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
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
这两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
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
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李延寿,字遐龄,生卒年代已不可确知,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
-679年),唐初历史学家,曾任崇贤馆学士,官至符玺郎。唐太宗时,李延寿曾参
加《隋书》纪、传、志和《晋书》的编写,又参预唐朝国史的编纂工作。但他主要
成就在于承接其父未竟的事业,完成《南史》与《北史》的写作。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
新编纂,成为史林新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
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
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
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
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
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
现象。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北史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
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
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
《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
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

  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
字简炼,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
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
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隋书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
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
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
一。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
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
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
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
,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
”,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
了无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
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旧唐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
《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
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
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
修。赵莹立即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
年多。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
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但是,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
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
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
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
。《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
《新唐书》所能取而代之。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
十卷。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
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
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
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
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
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
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列传与
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
》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
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
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

  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
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
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
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
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
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
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
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
、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
、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
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geo.vrije  中级海盗  2006-10-17 10: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 二十四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
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
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
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
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意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
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
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
序排列。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
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
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
》、《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
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
,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
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
,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
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
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

  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
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
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
。《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的《外国列传》。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
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
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
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对十国部分
的补充。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
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
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独树
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平心而论,两部《五代史
》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不应偏废。

  《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
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