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nos.nl报道,银行希望通过获取客户的通话数据来预防诈骗。金融机构试图确认正在进行大额转账的客户是否正与他人通话——这很可能是犯罪分子通过话术操控受害者的危险信号。 荷兰银行业协会(NVB)近日联合电信行业组织NLconnect共同呼吁修订《电信法》,以突破当前隐私法规的限制。现状下,此类数据调用因隐私条款受限而无法实施。 “通话中”即是危险信号 在典型银行诈骗中,犯罪分子假冒银行致电客户,并在通话过程中诱导受害者完成大额转账。银行业数据显示,超过75%的银行诈骗案有个共同特征:受害者在转账时正保持通话状态。 “通话状态是识别欺诈的关键预警指标,“荷兰银行业协会代表耶勒·维克斯特拉解释称,“发现此类迹象后,我们将进一步核查其他风险信号。如多项风险并存,银行将暂缓转账直至与客户直接确认,避免其落入诈骗陷阱。” 英国成效显著 去年曝光的案例显示,犯罪分子仍在使用伪造银行官方来电号码的技术蒙骗用户。尽管银行出于善意补偿部分损失,但已不再全额承担所有诈骗赔付。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已允许银行实施通话状态核查。据相关机构统计,此举使诈骗成功率直降约40%,有效遏制了犯罪分子的猖獗活动。 来源:nos.n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