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美女小编 于 2018-10-18 16:32 编辑
位于艾河河畔的荷兰国家海事博物馆(荷兰文:Het Scheepvaartmuseum),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事收藏。自1973年4月13日由前女王贝娅特丽克丝主持开馆以来,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往,见证历史旧物,亲历荷兰的黄金时代。
– 建筑 – 海事博物馆的馆址('s Lands Zeemagazijn),本身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荷兰巴洛克式建筑。这座建筑于1656年落成;近五个世纪以来,一度被荷兰历代海军作为仓库和军械库所使用。18世纪中期,由于荷兰首都周边多为泥炭质土壤,许多建筑都面临着沉降的危险,海军军械库也不例外。
为了保护军械库,建筑师们颇费心思地为大楼增添了不少加固设计。好景不长,1791年,一场猝不及防的大火烧焦了整座建筑。然而当局权衡后认为,与其推倒重建,不如对受损的大楼进行修缮。修缮完成后,整座建筑的外表还被涂上了石灰,也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大楼历久弥新,并在此后的一百余年里,安稳地存放着荷兰海军的弹药、船帆、粮食与衣物。
1972年,荷兰皇家海军决定不再继续占用该仓库。与此同时,国家海事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不断增多,也在寻觅更大的展览空间。一拍即合,海事博物馆顺理成章地迁至与之身份相符的气派新址。2007年,翻修工作正式启动,历时四年。2011年10月1日,海事博物馆由当时在位的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宣布再次开馆。
原有的建筑格局并未经历大规模重新设计,只进行了基本的维护和修缮。最显著的新元素位于庭院之中:设计师受到古老航海图上罗盘标线的启发,为呈回形的大楼搭建了一个长和宽各34米的穹顶。
这个自支撑结构用掉了40吨玻璃与160吨钢材。 在所有826个节点上都安装了4个可被单独控制的LED灯泡(分别为红、黄、白、蓝色)。 每当夜幕降临,LED灯缓缓亮起,抬头仰望,眼前即是浩瀚苍穹。
在荷兰,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储物柜需要投1或2欧元硬币才可锁住(可退还),但在海事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扫描腕带——亦是门票——上的条形码,便可获得一个安全的私人储物柜,为参观者省去了身上没零钱的麻烦。拱形地窖密密麻麻的砖块间,依旧蕴含着饱满的五百年历史气息。
展厅有秩序地分布在博物馆的东、西、北三翼。其中,西翼更侧重于儿童与青少年参观者,包括体验海员生活、讲述鲸鱼故事等生动的互动展览。
而东翼的各个展厅分门别类地陈列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模型、船只部件、画作与地图,面向的则是较为年长的参观者。北翼集中展示了荷兰港口城市的繁忙,也以停泊在博物馆身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复制品而闻名。 – 游艇模型 –
人们对于精美的帆船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追溯到17世纪。达官显贵以私人游艇作为身份象征,也在游艇的装饰上做足了功课。
进入帆船模型展厅,墙壁上的波浪喷绘,为参观者营造出一种漂泊在风平浪静的海上的安详氛围。橱窗内的近百艘游艇模型,依年代由古及今的顺序首尾相接,无一不是按照原件精雕细琢。 – 地图集 –
天文学家托勒密、地理学家鲁伊斯、画家克莱茨、地图绘制学家布劳的传世之作,集中陈列在地图集展厅中。先驱科学家们的辛勤劳作成果,持续地引导后世完善着对世界地理的认知。
这些绘制于1482到1665年间的巨幅地图,见证了人类发现新大陆的过程。不失严谨而又富于装饰性的地图集,即使是对于毫无专业背景的参观者来说,也堪称一场视觉盛宴。 – 导航仪器 –
直至百年前,船舶在海上航行仍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是因为,彼时在海上定位,主要还是依赖于观测天象。最初,人们使用星盘、十字测天仪和反向高度观测仪,来测量自己距离出发地偏南或偏北了多少。
这些仪器的使用原理皆是测量日月星辰与水平线的夹角。随着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水手们创造出了多种更为精准的仪器,比如六分仪或八分仪。——虽然原理还是同一个,但相比于早期的仪器,这些新发明已经可以给出更好的解读。
展厅的四壁镶嵌着成百上千的LED灯,好似构成了广袤而深邃的星空。置身于其中,参观者不禁遐想:我们究竟身处何方?陈列柜里摆放着的历史上不同时期用于测量与记录航速、经度、纬度、深度的仪器,精美华丽的钟表、仪表与指南针,则正是解答有关地理位置疑惑的好帮手。 (左侧圆盘状仪器为青铜航海观象仪,17世纪铸造于葡萄牙和西班牙) – 船舶装饰 –
虽然纷繁复杂的装饰不能带来航速或是安全上的进步,但从古至今,做为身份的象征,船舶的主人还是乐此不疲地通过精美的装饰品来突出自身的显赫地位。
希腊人、罗马人、维京人、荷兰人……地域上的分歧并没有隔绝开人们装饰船只的爱好:从船舵到桅杆,从船桨到船尾,凡是能够发挥创意的地方,都会涌现出一些灵感来源于圣经、希腊或罗马神话,或是家族图腾的修饰。
在船舶装饰展厅中,首个映入眼帘的展品是荷兰历史上名噪一时的战舰“Adolf Hertog van Nassau”号上的装饰品。这艘大型的蒸汽动力护卫舰于1859年完工,1879至1914年效力于荷兰皇家海军,1918年被拆解。但在拆解过程中,舰上的装饰品被保留了下来。 “Adolf Hertog van Nassau”号上的木质装饰品 – 客厅里的照片集 –
暖色调的墙壁很容易带给参观者一种从风浪中归来后的温馨感。坐在该展厅内舒适的扶手椅上,参观者可以随意翻阅面前茶几上的相簿,或是浏览窗边满墙的老照片。照相技术以及相机的普及,帮助人们定格了更多平凡而关乎自我的瞬间。
昔日的照片或许已有些褪色,但无论是举家迎接远航归来的亲人,还是探险家在惊涛骇浪间的意气风发,亦或是军官们在舰艇上的合影,这些影像都承载着大海赐予人类的神采飞扬。 – 航海主题油画 –
17世纪以来,航海业成为了荷兰的国家经济支柱,从而也带动了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海景画无疑是荷兰画家们最为喜爱的创作类别之一。时至今日,这些黄金时代的海景艺术作品已成为无价之宝。
曾几何时,战舰与风浪占据了帆布油画界的最大席位。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莫过于《1607年4月25日荷兰与西班牙舰队的直布罗陀海战》,它由画家范·魏林根(Cornelis Claesz van Wieringen, 1577 – 1633)创作。
这是描绘17世纪海事场面最大的油画之一,多个细节刻画了海战中的残酷场景:漂浮在海平面上的烟雾、即将沉没的战舰、挣扎着的溺水士兵。 就在这幅油画即将完成之时,对抗西班牙的战争再次爆发。 《1607年4月25日荷兰与西班牙舰队的直布罗陀海战》 《1607年4月25日荷兰与西班牙舰队的直布罗陀海战》 《1607年4月25日荷兰与西班牙舰队的直布罗陀海战》
《1673年8月21日凯敦附近的海战》(复制品)是展厅中的另一幅著名作品,由小威廉∙范∙德∙维尔德(Willem van de Velde de Jonge, 1633 – 1707)创作。
旗舰“金狮”号全面投入战斗,船帆已被炮弹打得支离破碎。画面的右下角是一艘正在沉没的战舰,水手们正试图爬上小船逃生。 《1673年8月21日凯敦附近的海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已逐渐远去。取代战火和硝烟而被画家们收入笔下的,是忙碌的港口,往来的商船,和徐徐消失在海平线尽头的夕阳。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兴盛,也极大地影响了后续时期的海景画作。
例如阿雷∙普雷斯尔(Ary Pleijsier,1819 – 1879)创作的《1846年9月10日艾河上的六浆艇比赛》:新成立的荷兰皇家游艇俱乐部举行了首场划艇赛和帆船赛,参赛者包括俱乐部会员以及海军和陆军军官们。
水上运动在当时仍处于起步阶段;画家则通过站在岸上和船上围观的人群着重描绘出了这场盛会的气势。这幅画(复制品)的右侧,出现了两艘当时在荷兰还非常罕见的蒸汽机船的身影。
绘画展厅的最后一部分,作品的风格愈发趋于现代,与前两部分更加不尽相同。
现代绘画艺术家扬∙霍曼(Jan Homan, 1919 – 1991)创作了《港口船舶》。这幅作品虽然隶属于抽象表现主义风格,但船舶和起重机依然清晰可辨。 – “阿姆斯特丹号” –
穿过博物馆北翼走廊,来到博物馆身后。紧邻的运河上,停靠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木制三桅帆船“阿姆斯特丹号”(De Amsterdam)的1:1复制品。该型号商船长达150英尺(约合45.72米),配备58门大炮。在17和18世纪的港口,挤满了从世界各地运来大米、可可、棉布、咖啡、烟草和香料的这类商船。
1749年1月8日,这艘船开启了首次远东航行。船上满载着纺织品、酒类、大炮、纸张、钢笔、27箱银币等多种贸易商品。折合至今日,整艘船上的货物价值上百万欧元。其实在之前的几次试行中,英吉利海峡的风暴就总成为商船前进的最大阻碍;
在这次正式航行中,风暴很快就摧毁了船舵。最终船长不得不下令弃船,于1月26日宣告搁浅。目前,大部分残骸仍然遗留在原地,并得到了妥善保护。
停泊在博物馆旁的这艘船的复制工程进行于1985至1990年间。大约400名志愿者的帮助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复制品于1991年入驻海事博物馆。
如今它已成为最受参观者欢迎的展品之一:在小老鼠Rinus的带领下(这种抓住机会就卖萌的展览方法真的是深得无忧无虑不分年龄的荷兰民心),小心翼翼地从昏暗的底层堆积如山的货物间穿过,尝试发射一枚炮弹,或是来到甲板上远眺。 – 结语 –
短短的两小时粗略参观了国家海事博物馆,走马观花而已。馆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藏品,但若是想仔细了解每件瑰宝的前世今生,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黄金时代的辉煌毕竟已成为过往,荷兰昔日的霸权也已载入史册。
而今大国崛起,未来又将谁主海上沉浮?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背景知识有限,如本文所述与史实有出入,还请多多指正。 文字资料整理自博物馆官网与维基百科:
博物馆相关图片来源: 作者拍摄 旅行体验官:Simone 毕业于莱顿大学M.Sc. ICT in Business专业,现就职于国内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国际研学文案策划与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兼任莱顿大学校友会驻中国宣传大使。被荷兰的艺术人文气息所(带)吸(跑)引(偏),理科狗成功转型伪文艺青年,说的就是本人啦!在风车国学习生活的三年中,足迹北至登海尔德,南至马斯特里赫特;实习经历从引领科技前沿的技术咨询公司,到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以上种种,使我对荷兰产生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写作使我快乐,愿我对荷兰时而深沉时而逗比的爱,化作温暖橙色世界的字符!毕竟漫长的冬天又要来啦~
立即投稿至邮箱: traveller@gogodutch.com 请提供投稿人联系方式(手机号/邮箱/微信)
入选文章回顾
*
加入写手群:
扫描二维码,添加荷乐范斗斗为好友 (微信ID:gogovandoudou) 加好友备注:旅行体验官 本文为原创文章或原创编译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荷兰国家旅游会议促进局及荷乐网拥有文章的使用和发布权,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荷乐网公众号后台及原作者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