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英伦圈 ID:UKZONE
最近在网上热播的电视剧《路从今夜白》,有角色在剧中说, 自己在诺丁汉大学待了四年, “身边同学无非就是按时交个作业,混张文凭”, 引起诺丁汉大学师生的不满▼
(图片截取自爱奇艺视频)
诺大学生纷纷在微博上留言转载, 无论是来自宁波还是英国的诺丁汉大学,都相当愤怒, 用种种亲身经历来反驳“混文凭”的说法▼
(以上3图截取自微博)
由于众怒难平,《路从今夜白》剧组最终在周四(11月2日)发表了正式声明, 就不实言论及台词向诺丁汉大学全体师生道歉。 (图片来自微博)
其实,留学生在网络环境、影视作品、甚至现实生活中遭到误解或者扭曲,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这些年来,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加, 以及部分留学生在海外胡作非为的新闻被曝光,飙车、炫富、异国恋、派对、夜店、 这些词汇,不仅成为了人们潜意识中与“留学生”三个字关联最紧密的词汇, 而且当与留学生相关的负面事件发生时, 第一时间就有一大波网友向留学生群体“铺脏水”。
难道出国留学就真的全都是“非富即贵,不守规矩生活安逸的富二代”? 圈哥采访了几名在英国留学的同学, 他们给我们分享了自己遇到的一些对留学生的偏见故事。
注:以下人称均为化名。
@Steve “英国大麻贵不贵?”
Steve是伯明翰大学的大一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刻苦学习,他在暑假第一次回国探亲。
在和曾经的同学聊天时, 同学经常问Steve“英国大麻贵不贵?” “在英国‘打气球’感觉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当他很诧异的看着朋友表示根本没听说过这些东西时, 同学则会很惊讶的问他“你在英国为什么不玩这些啊?”
Steve觉得很纳闷: “我去英国时学习的,为什么一定要沾这些东西?好像我们在英国就应该堕落一样。”
@小杨 “出国的报的都是野鸡大学”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留学生选择出国就是因为学习不好才出国的。
“如果高考能考上好学校,谁还出国上学?所以出国上学的肯定都是考不上学的。” “出国上学的报的都是国外的野鸡大学。” 这样的观念,在英国上学的小杨经常碰见。
由于小杨在国内曾是一名足球运动员, 因此经常有国内的朋友发信息、打电话询问他, 最近去不去西班牙或者德国, 希望去皇家马德里、巴塞罗那、拜仁慕尼黑等球队主场, 帮助自己带球衣或者球队纪念品回来。
当小杨表示自己课业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的时候,“ 你们不是上课挺轻松吗?”之类的问题就会随之被提出。
他也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我一个星期三天上课,三天和小组讨论,剩下一天还得去超市采购食材。 每天晚上两点睡觉,早晨7点起床。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我们的留学生活就是在享受。”
@Jack “这下出国可以找个洋妞儿了”
Jack今年是一名格拉斯哥大学的商学院硕士。
“我是大学毕业三年之后才决定出国的,所以相对而言年龄比较大。 在去年决定出国后,当和朋友聊天说到自己要出国时, 总能听到‘这下出国可以找个洋妞儿了’之类的评论, 而在我去年暑假回国时, 又有朋友询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找一个外国女朋友这样的问题。”
有这样经历的留学生数量不少,其中年龄相对较大的硕士生尤为明显。
另一名希望匿名的同学就表示: “人家外国女孩儿天天玩夜店去酒吧,咱又不可能跟着她们一起疯, 生活差异也比较大,怎么可能在一起呢?”
@Yifan “只有牛津剑桥才是正经大学”
Yifan在英国学习设计专业。
有一次回国后乘出租车回家, Yifan与司机闲聊的时候提到了自己留学念艺术, 没想到却莫名其妙遭到完全陌生的对方一阵diss: “你们这些留学生,能出国都是靠父母。 印象中只有牛津剑桥才是正经大学,你们这些去其他学校的, 都是**富二代! 每天都是吃吃喝喝逛逛买买!”
然而别说考进现在大学的时候,为了做作品集熬过多少通宵。 即使入学后,由于英国艺术设计院校的高标准, 每个学期Yifan都为了停不下来的新设计项目而疯狂创作, 除了熬夜到凌晨三五点稀松平常之外, 连周末约同学玩,都是一起去博物馆、画廊寻找灵感。
@颗粒 “你们留学生回国是不是都心高气傲?”
颗粒在英国读了本科和研究生,早就明白了国外的月亮并没有更圆 ,然而每次回国却总觉得被人作为了“异类”对待。
难得每年回家一次,难免遇上亲戚的饭局, 七大姑八大姨纷纷围着问: “呆英国这么久,有碰到黄金单身汉吗?怎么不把你男朋友甩了呢?” “你在英国到底学了些什么啊?你要回来只当个雅思老师我们可不同意…”
然而比起“爱之深责之切”的亲戚们,本科毕业时回家乡找实习时, HR问的问题更是让她根本不想回答: “你们留学生是不是要求都很高? 你们是不是很容易辞职跳槽,吃不了苦? 留学英国家里条件应该很好吧,是不是心高气傲啊?”
这无数个奇怪的标签,让颗粒感觉,自己从一个正常人, “被变成”不正常的“留学生”。
@小李 “英国街上是不是晚上可以‘捡尸’?”
小李是苏赛克斯大学的留学生, 也就是在布莱顿这个英国南海岸的旅游中心, 市区里有丰富的夜生活和花样百出的夜店。
小李选择这里并不是因为丰富的夜生活, 而是因为苏赛克斯大学的专业设置比较符合自己未来的就业需要。
但是每当他和朋友聊天时,总能听到“那边夜店好玩吗?” “那边是不是晚上可以‘捡尸’?” “去布莱顿只上学不玩夜店亏不亏啊?” 之类的问题,让小李很无奈。
@Miya “你们就是免费的代购”
前面小杨提到的朋友委托帮忙去欧洲代购的遭遇, 这样的故事更是常见,很多同学都有过受到国内亲戚朋友委托, 而每次回国都在箱子里塞满了“代购”化妆品、奢侈品的经历。
来自曼大的Miya就表示有点委屈:“就好像我们就是免费的代购劳动力。 有时候还有朋友让自己原价帮忙带回去,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每天上课就很忙了,有些东西只有伦敦有,在我朋友心里好像英国很小,几十分钟就能到伦敦。”
不可否认,一部分留学生的海外生活, 确实存在一些会被贴上“糜烂”、“混日子”、“不学无术”等标签的行为。 但中国留学生本来就已经是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一百个人也就有一百零一种活法, 被“集体妖魔化”的时候,确实会感到委屈甚至愤怒。
当然面对偏见,更重要的还是提升我们自己, 无论是自己的生活,还是找工作,个人能力和修养始终是最为重要的。
更何况,留学生涯对我们自己,永远都是最宝贵的回忆。 文章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