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美女小编 于 2016-5-25 15:51 编辑
一说到蘑菇,人们也许马上会想到鲜美的食物。但具体到不同蘑菇,它们的“性格”可能差距比较大。 有些蘑菇是天赐的美味,有些含有致命的毒素,还有一些则能给人带来一些奇幻的效果:它们能让误食它们的人类产生幻觉。许多人曾体验过这些幻觉,甚至愿意去花钱追求它——在荷兰,能够致幻的蘑菇被作为商品出售,花上十几欧元,你就能看到一些奇幻的场景:抖动扭曲的世界,色彩斑斓的泡影,甚至你能看到本不该存在的东西,比如一条喷吐火焰的巨龙。
巴西裸盖菇(Psilocybe cubensis)是其中一种著名的迷幻蘑菇。图片来源:Mädi/commons.wikimedia.org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这些幻影只是使一小部分人感到愉悦的小把戏——有时是危险的大把戏。而最近,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大卫·努特(David Nutt)团队发表在医学杂志《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这些“小把戏”也许还有治病救人的潜能[1]。
迷幻蘑菇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裸盖菇素(psilocybin)的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血清素受体激动剂。在血清素缺席的场合,它能够刺激一些受体,使人产生做梦一样的感受。虽然人们还不清楚它们具体的作用模式,但它与血清素的关联使得神经生物学家浮想联翩。事实上,一千年前的人们就开始试图拿这些蘑菇进行疾病的治疗,但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才意识到,这可能和血清素受体激动剂的特性有关。
大卫·努特的团队尝试使用裸盖菇素进行难治型抑郁症(treating resistant depression)的研究。他们共计招募了12名患者(6男6女)参与这项“小众”治疗。这些从72名报名者中层层筛选出的患者,至少有8年的单相抑郁障碍史(平均病史达到17.8年),曾接受至少两种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但都以失败告终。在进行治疗之前,这些患者将被明确的告知自己将接受裸盖菇素治疗,并进行详细的核磁共振扫描。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并未设置安慰剂组。
每一名患者将经历如下治疗程序: 实验开始前,接受问卷调查,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和心理状态; 第一次服药:低剂量裸盖菇素(10毫克)。患者将在暗光和轻柔音乐的病床上服药,在接受治疗后的6个小时内,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将被多次测量。在这之后,患者被要求填写关于自己清醒程度改变的问卷。 一天后,患者接受支持性的远程评估,回答自己的情绪状况。 第二次服药:在低剂量治疗一周后,患者接受高剂量治疗(25mg),程序与低剂量治疗相同。 一天后,患者被邀请至医院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并接受关于情绪状况的问卷调查。 一周后,患者被邀请至医院接受关于情绪状况的问卷调查。 在下来的一周、两周、三周、五周、三个月的时间点,患者接受远程调查回答自己的情绪状况。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这些患者来说,裸盖菇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他们很好的承受了裸盖菇素带来的急性效应,而在治疗完成一周后,所有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八名患者达到了临床治愈(remission)标准,其他四名患者只表现出轻或中度抑郁症状。三个月后,有四名患者依然满足临床治愈状态,六名患者表现出轻或中度抑郁症状。仅有一名患者在治疗结束三个月后症状“反弹”,表现出重度抑郁的状态。
裸盖菇素治疗的效果。在接受治疗后,多数患者的抑郁等级(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得到了显著的缓解。不同折线对应12名不同患者。纵轴三个不同区间从上至下依次是重度抑郁(红)、轻度或中度抑郁(蓝)、无抑郁(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另一个好消息在于,对这些饱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来说,裸盖菇素治疗并没有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在治疗结束之后,所有患者都表现出短暂焦虑的症状,多数患者还报告了短暂的精神混乱和头痛的副作用——不过这些表现都是裸盖菇素的预期副作用。一名患者表现出妄想症状,但症状短暂且程度轻微。考虑到即使对于正常人,裸盖菇素带来的“奇幻之旅”结束后多少都会出现这样的后果,就目前来看,患者出现的副作用看起来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良好的治疗效果,相对轻微的副作用,看起来,这些被部分人用作“危险玩物”的蘑菇们终于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利用裸盖菇素进行难治型抑郁症治疗,当前依然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猜想:仅仅包含12名患者的小样本实验也许能够说明这样的治疗是“可行的”,但作为“裸盖菇素对难治型抑郁症有效”的论据还差得远。而且别忘了,心理支持也是上述疗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更何况,科学家目前对裸盖菇素的安全性依然没有定论,将它推广到抑郁症的治疗还太早了。研究者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促进同行设计更好的实验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进一步探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一种新型抗抑郁药物将被推向市场,许多患者的生存状况将被改善。但在那之前,充足的研究是必需的。
(编辑:Calo)
参考文献:Carhart-Harris, Robin L., et al. "Psilocybin with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an open-label feasibility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6).
文章与图片来源:果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