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暑假最后一周 荷兰天气上演“双重脸”: 先是阳光灿烂、气温飙升至28℃ 紧接着雷阵雨和凉意来袭 你以为的👍和OK手势 在国外可能是侮辱! 出国旅行,不小心一个动作 就可能让你陷入尴尬甚至危险 🌍 在荷兰常用的“竖大拇指”“OK手势”,在国外竟可能等同于“竖中指”?甚至随手给小费也会被骂冒犯!出国前一定要看看!❓ 法国面包店为什么突然“冷脸”?你是不是也遇到过:在法国小镇的面包店,明明笑着点单,结果店员突然冷漠拒绝?又或者在英国酒吧里,举起两根手指比“2”,想点两杯啤酒,最后酒没拿到,还被狠狠白了一眼。 跨文化沟通专家 Frank Garten 解释说,这并不是店员故意刁难,而是文化差异惹的祸:同样的手势,在不同国家可能完全是“相反意思”。 ❓ 语言不通?很多时候不是“装傻”不少荷兰人常吐槽:法国人不愿说英语,英国人嫌我们太直接。但 Garten 指出,这更多是“不自信+文化差异”。 在法国,很多人本来就不习惯用英语交流。游客要是遇到听不懂的情况,还喜欢像在荷兰一样——直接重复一遍、声音更大:“Dom!Dom!DOM!” 结果只会让对方更加困惑。 “最后才发现,他们原来在找 Domtoren(乌特勒支大教堂塔),可当时人就站在塔底下。”Garten 打趣道。 ❓ 跨文化“翻车现场”频频出现Garten 曾在飞利浦工作,常年在亚洲出差。他说自己“犯过所有能犯的错误”:没学过跨文化沟通,照搬荷兰式直爽,结果闹过不少笑话。 大公司也常踩雷。比如麦当劳曾在泰国、马来西亚放置 双腿交叉的 Ronald McDonald 小丑雕像。但在当地文化里,露出脚底就是严重侮辱。结果顾客直接拒绝进店,跨国营销计划彻底翻车。 ❓ 这些常见手势,出国千万别乱用!竖大拇指 👍:在希腊、意大利部分地区、非洲、中东,等同于荷兰的“竖中指”,严重冒犯。 OK 手势 👌:在巴西、德国部分地区,被理解为下流动作,与男性生殖器联系。 两根手指 ✌️(手心向内):在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同竖中指。 张开手掌 STOP ✋:在希腊是极粗鲁的侮辱。双手一起做,更是“最严重”的冒犯。
❓ 给小费?在这些国家是“侮辱”荷兰人习惯用小费表达感谢,但在日本、新加坡、中国、越南,小费反而被解读为:你觉得服务本来不好。服务员可能因此感到被羞辱。 ❓ 在日本不要乱鞠躬荷兰人常觉得鞠躬是“礼貌”的象征,可在日本,鞠躬的角度、时间、次数都有严格含义。贸然模仿,不仅显得尴尬,还可能让人觉得你在“冒犯”。 为什么我们总是跟风?心理学家解释:年轻人更容易追逐潮流,因为身份认同尚未稳定,更在意他人眼光。每一次购买,就会触发多巴胺,带来快感。 成年人也一样。我们总想要归属感、认可感。于是当某个动作或单品成为“流行符号”,大家不自觉跟风。正因如此,UGG、Crocs、Birkenstocks 曾被笑称“丑鞋”,如今却是街头标配。 荷兰直爽文化:效率与误解荷兰人最典型的特点是“直接+效率”。在荷兰,签了合同就是 deal。但在中国、日本等地,想要达成合作,往往先要喝酒、唱卡拉OK,建立信任关系。 Garten 总结:对方想看到你的“真实一面”,而不是冷冰冰的条款。文化差异不在于对错,而在于习惯。 出国旅行避免“文化翻车”的小贴士别过度紧张:不可能掌握所有文化细节。出错时,直接解释“这是荷兰习惯”,比生硬模仿更自然。 注意小费习惯:出国前查清楚,避免“感谢变冒犯”。 少用危险手势:竖大拇指、OK、手心向内的V,能不用就不用。 保持幽默心态:即便闹笑话,用轻松态度化解,往往更受欢迎。
👉 出国在外,最怕“无心之举变大错”。 你在国外有没有过因为**语言或手势“闹笑话”**的经历?欢迎留言分享~ 今天是非常宜人的夏日,适合出门骑车或散步。全国大部分地区阳光明媚,内陆有些堆积云。☀️ 明天:阳光更强,南部直冲25℃🌡 一周展望:28℃高温→雷雨转凉✅ 小贴士暑假最后一周,适合把握前几天的好天气外出游玩。 周二高温注意防晒补水。 后半周出行要准备雨具,关注雷雨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