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美女小编 于 2018-3-1 16:47 编辑
寒假结束,全国各地的学校也都陆陆续续开课了, 学生们再战沙场,朋友圈里一片怨声载道。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在艰难的求学路上,有人半途而废,有人苦苦挣扎, 有人决心抛弃,一切从头,还有人, 他们从普通的家庭,一路拼搏, 成功叩开世界顶级学府的大门。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总有人凭着一股自强不息的信念, 将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近日,一个脑瘫男孩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故事的主人翁叫莫天池。 莫天池从小和轮椅为伴,无法正常握笔, 书写速度不及常人的1/3,但在不久前, 他拿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全额奖学金。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莫天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在他出生后的第七天, 因为牛奶堵塞呼吸道,他不幸罹患脑性瘫痪, 从此肢体重度残疾,终生不能独立站立行走。
意外造成的影响不仅于此,由于脑瘫, 他连说话、书写甚至吞咽等最基本的机体功能都有严重的障碍。 跟一般人相比,他做什么都会慢半拍, 学校要求的听说读写,对他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这一切不利的外在因素, 都没能阻挡这个男孩追逐梦想的雄心。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从小学开始,莫天池就成为了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小孩”, 年年都是学校三好学生、长沙市三好学生,拿奖拿到手软; 初中毕业,他以10个A的成/绩保送师大附中; 高中毕业后,他又以604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被中南大学录取。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进入大学之后,他没有丝毫松懈, 一直保持年级前列的成/绩, 本科阶段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各项奖学金共计9次。
2014年,他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 被保送至中南大学软件学院读研, 而且也是当时唯一一个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学生。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他的逆袭并不是天赋使然,背后是超乎常人的努力和艰辛。
莫天池的父亲说: “他取得的成/绩不是靠天分,是熬出来的。 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他的努力和坚持。
2015年初,莫天池决心备考托福考试, 一开始并不顺利,听力满分三十分,开始只能拿到十七分, 为了提高成/绩,他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到了11小时到12小时。 最后由于官方批准,他可以免考口语, 其他三科他一共拿到86分,折合总分114分!
提到这段学习时光,母亲祁彦透露: “除了吃饭睡觉,他基本上都在学习。”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为了提高听力技能,他规定自己在三个月里, 每天花5个小时反复听写,因为每天长时间佩戴耳机, 莫天池的耳朵都被磨出血。 一天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绝对不睡觉。
同时,这样高强度的学习, 也给莫天池的颈椎带来了伤害,落下严重的颈椎病。
莫天池抱着他这看过的部分英语书
但另一方面,他的努力也收获了应有的回报, 世界顶级名校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对于未来的规划,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我想去美国学习人工智能与医疗系统的融合, 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生活便利。”
尽管这一路走来坎坷不平,但面对自己的梦想, 莫天池依然抱有无限的热情 和一如既往、毫不动摇的信念。
他告诉自己:“人不能一辈子待在自己的安全区, 要去接触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听完他的故事,只想感叹一句, 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有, 那只是为“不努力”找的借口。
关于“寒门难再出贵子”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 但这个男孩的故事,值得每个父母、孩子认真阅读, 也必定会引发一些思考。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图片中这个男孩叫庞众望,2017年高考, 他考出了理科684分(理科裸分)的成/绩, 并获得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最高6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而之所以可以获得清华大学的降分录取资格, 是因为庞众望特殊的家庭环境。
他来自河北一个异常贫苦的家庭, 生活艰难,母亲因幼年患婴儿瘫, 下肢残疾,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父亲身患精神分裂症,需要家人照料; 全家五口人的生活仅靠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来勉强维持。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这样一个困难的家庭:家徒四壁,举步维艰...... 却没有给庞众望带来预想中的负面影响。 他乐观向上、刻苦学习,从小成/绩名列前茅。
庞众望说,保护他的,一直都是母亲对他的爱。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1999年2月,带着全家人的期盼, 庞众望出生在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 当其他孩子享受于父母娇惯的甜蜜生活时, 年幼的庞众望已经学会了如何独自扛起一个家。
因为爸妈特殊的身体状况, 小众望很小就无法能够享受睡懒觉的感觉, 他需要早早起床,扫地、烧水、收拾房间, 还要照顾妈妈洗漱、方便、清洗便盆……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他知道母亲无法自由行走, 整天困在家里十分寂寞, 所以很少外出玩耍, 闲暇时,只是待在家里, 陪妈妈聊天,帮妈妈梳头。
即使是这些微小的时刻,都让庞众望觉得弥足珍贵。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但命运总爱捉弄人,5岁那年, 庞众望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 任何微小的病痛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更何况是要动手术, 一时间,绝望笼罩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有人劝庞众望的妈妈放弃孩子: “如果孩子病看不好,你这个家庭还怎么过下去?”
但她不愿意放弃,为了筹治病的钱, 她自己摇着轮椅挨家挨户到亲戚家借钱, 走了20多户,借了4万多块钱。
看着小众望去外地做手术,自己却无法陪伴左右, 这位母亲的心便感到针扎一般的疼痛, 她整日整夜睡不着觉,为在与苦痛挣扎的儿子担忧不已。
所幸手术特别顺利, 当母亲听到儿子出院的消息,泪流满面。
劫后余生后,面对母亲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小众望除了感恩,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但病好了,这个家也更拮据了。
手术后,为了还钱,母亲开始做手工, 从早到晚不停歇,但收入仍然寥寥无几; 父亲到工地上干活,每月也只能挣七八百块钱。
这个小家庭的重担,小众望看在眼里。
于是,他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就去捡废铁、塑料瓶, 不小心割到锋利的铁片, 回家时,一双小手伤痕累累, 妈妈嘴上不说,背地里没少掉眼泪。
虽然废品也卖不了几毛钱,但这一捡就是小学6年。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等到众望在邻村马奇中学读初中时, 平日住校,周末回家。 三年里,众望每周的生活费只有20元, 但他还是经常会把生活费攒下来,还给母亲, 然后告诉她,“这是我给你攒的钱。”
上初二时,母亲闹贫血住院, 众望请了半个月假照顾妈妈。 为了省钱,他每天都到菜市场捡些烂菜叶子, 然后到医院附近的小吃店, 跟老板说好话借人家的锅灶炒一下。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学习。 母亲坎坷的命运没有让他丧失信心, 相反,它教会了小众望什么叫做自强自立, 也让他学会了,面对困难,不要抱怨, 只要坚强地走下去。
对待学习,没有花哨的学习方法, 只是按照老师的步骤走。 庞众望说:“我有个习惯,就是遇到难题, 不会先看答案,一直到做出来为止, 曾经为了做一道题做了一天,但这样很锻炼人。”
于是你能够看到,在这个家中, 唯一的装饰就是满墙的奖状。 从小学到高中,这堵墙"见证"着一位自强少年的成长历程。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对待生活,他也从不依靠他人。
因为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 庞众望的事情被各路媒体报道出来, 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很多人都想给这个困难的家庭一些帮助。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但面对好心人的资助,他选择了婉拒, 因为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取学费。 就算被清华大学录取, 他也会申请勤工俭学的岗位, 自己养活自己。
他说:“既然苦难选择了你, 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2月16日凌晨,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一片新年的氛围之中, 只有重庆男孩蒋牧颜,还在电脑前 焦急地等待一个消息的到来。
直到凌晨4点,页面刷新显示, 他成功被美国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录取, 并获得320768美元(200万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
蒋牧颜同学的Offer
虽然蒋牧颜不是“寒门”, 但他被录取的消息也让不少人国人振奋。 要知道,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 每年全球招生150人,录取率仅有0.9%。 这个录取率甚至低于哈佛的大学, 被称为世界上最难进的学校之一。 每年在西南地区仅录取1-2人,甚至低于1。
学校提供的奖学金说明邮件截图
蒋牧颜从小成/绩优异,一路走来, 都是同年级小朋友眼中学习的榜样, 初中和高中都就读于重庆二外, 受到母亲的影响,在高二时,他从高考班转到了国际部。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蒋牧颜认识了这所学校,并对它“一见钟情”了。 也是从2016年起,他开始为这个目标做准备。
图片来源:华龙网
他的班主任陈华提到, 蒋牧颜最优秀的特质就是主动性强, 懂得把握机会,抓住有用的资源。
这一点还体现在他的数学学习上,他对数学格外痴迷。 “仿佛把学数学当作打游戏闯关一样, 他就坐在那里,每天打怪升级。”
和其他学霸不一样的是,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 他还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游泳、羽毛球都很擅长, 另外他还是校足球队成员。 这样多彩的生活造就了他乐观开朗, 善于表达的性格,也让他收获了很多一起玩耍的朋友。
图片来源:华龙网
因为成/绩优秀,蒋牧颜在就读高中时 入选重庆二外优才计划项目, 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Richard Larson 任其导师。
在Larson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蒋牧颜组建了自己的团队, 并带队完成了第一个由中学生独立设计 并拍摄的MIT BLOSSOMS科目, 该课程成功亮相麻省理工在线课程官网。
蒋牧颜MIT BLOSSOMS慕课视频截图
整个课程视频大约有30分钟。 视频中,蒋牧颜通过线上线下同时授课的新颖形式, 将实际生活和抽象概念建立联系,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数学的兴趣 和用科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
蒋牧颜表示,自己在制作视频的过程 也是学习进步的过程,从中受益匪浅: “教授对细节的要求特别严格,甚至连语气词也要反复打磨。 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事情不但要注重结果, 更要看重过程的精神。”
图片来源:华龙网
也是在这个寒假期间, 蒋牧颜还在同为优才计划导师 美国科学院三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哈佛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谢晓亮的指导下, 在北大医学实验室做研究。
图片来源:华龙网
蒋牧颜的爸爸蒋伟对于儿子取得的成/绩感到十分欣慰, 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源自于孩子自身的努力, 父母能做的只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说:“小学时我几乎天天陪伴他监督他, 习惯养好了,初中高中家长就很轻松了, 基本上就没操什么心了。”
各位家长,你们get到了嘛?
图片来源:华龙网
伴随着苏格兰风笛和和鼓乐游行, 迎着2000多名毕业生注视的目光,登上毕业典礼的讲台, 面对全世界做演讲,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2016年,来自中国的生物系博士何江登上这方演讲台, 成为了第一位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的中国人, 与他一起演讲的有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何江在接受采访时,淡淡地说: “我今日的成功,源自父母幼年对我的影响和教育。”
但实际上,何江的父母并不是高级知识分子, 相反,父亲何必成和母亲曾献华 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 依靠种水田和养猪维持生活。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何江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 交通不便,道路崎岖,至今也没有通公路。 当地人为了谋生,很多家庭都选择夫妻俩外出打工, 留下年幼的子女交给长辈代为抚养。 但何江的父亲不同意, 他决心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他说:“如果上不能养老,下不能顾小,即使赚到钱也得不偿失。”
于是,年幼的何江和小两岁的弟弟 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幸福成长的, 这对何江未来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表示:“从小父母对我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我希望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 都不要缺失了父母的爱。”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从小,何江就从父亲那里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有书里写的,也有何必成自己临时编的, 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是让何江好好学习。
就这样,关于读书的梦想在何江的心中扎根, 一个大学梦在这个乡村的角落悄悄生长。
母亲识字不多,能做的只有陪伴孩子学习。 一等儿子放学,她就准时守在书桌前, 有时忙些琐碎的事, 有时就让何江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 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问上两句。
眼看周围的邻居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只有自己家还住着简陋的房子,幼小的何江也有过不解, 但何妈妈说:“我家的房子是最简陋的,可是没关系。 因为房子有钱了可以再修, 但孩子的读书期过了,再多的钱也没用了。”
何江也不负所望,家里的墙上 贴满了何江每学期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小学毕业,中学的地址离家十几里地, 何江每天都要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 赶上刮风下雨,光是赶路都让人筋疲力尽, 但3年的初中生活,何江没有一次迟到过。
2002年,何江考到湖南重点高中——宁乡一中。 到了新学校,没有接触过英语, 周围环绕的也都是尖子生, 这让一直名列前茅的何江倍感压力。
但父亲安慰他说:“江伢,你以前在一个小塘里, 周围的青蛙不多,你比别人优秀很简单; 高中是所有大塘子的青蛙都集中到一块儿了, 你不出色很正常。 勤奋学习,读书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于是,何江更加勤奋地学习,为了赶上其他同学的脚步, 他总是第一个进教室,晚自习最后一个离开, 碰到一本英文书籍就反复阅读琢磨。 就在高中的第一个寒假,何江考了年级第一, 还进入了重点班。
2006年,何江顺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大学期间,何江定下了读哈佛的目标。 从那之后便抓紧一切时间狂练英语。
为备考托福考试,他仅仅寒假9天就背了9000个单词, 放假期间,村里的人常听到何江认真练说英语。 在之后的SAT1考试中, 何江三门必考内容考了2300多分, 高出哈佛录取线100多分。
大三,也就是2009年, 何江带着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和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的推荐信, 如愿等到了世界顶尖大学向他伸出的橄榄枝—— 到哈佛硕博连读。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寒门之中出贵子,不仅是孩子, 父母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即使家庭条件再困难, 何江的父亲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让何江弃学打工。 在他心中,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绝不希望儿子再重复自己的人生轨迹。
何必成的谆谆教诲至今仍萦绕在何江的耳边: “诸葛亮从南阳茅庐走上群雄争霸的舞台, 韩信协助汉高祖刘邦定天下。 出身不能选择,但有才能的人, 终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提到母亲,何江也由衷地感恩, 他说:“那么多年的求学生涯, 我一直认为自己不错,因为妈妈总是不吝表扬我, 没想到一个乡下农妇的教育理念 与美国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妈也是一名合格的教育专家。”
其实,每个收获成功的人都是一支锋利的箭, 若想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 就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磨砺它,打磨它。
他人都是过客,拯救命运的只能是自己。
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Refer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