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美女小编 于 2018-9-7 15:10 编辑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源自中国,茶文化发源自中国。
然而根据近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每年的茶叶消费量却在世界上排到了第十九位。
排在前几位的,反而是英国,爱尔兰这些不产茶的国家。
当然,国外的茶是要加很多东西的
没有自然条件长出茶叶的西方国家,反而成为了茶叶的消费主力,这很显然是因为茶叶的成功传播。
那么茶叶这种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是如何漂洋过海,传向西方乃至世界的呢?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
《诗经》有云: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已经开始作为一种饮料,并在秦汉之后,饮茶之风日盛,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茶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着,衍生出了诸多的茶叶制法。
不同发酵的茶 从右到左: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
与此同时,随着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茶,在宋朝开始也逐渐传到了周边的日韩等国,并在当地生根发芽。
茶叶的传播,最早是以东亚文化圈的整合而展开的。
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人才第一次正式接触到茶叶。
如公认的第一个品尝中国茶的欧洲人,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罗兹神父
曾在他撰写的《中国志》中写到:如果有人或几个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做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的热水。
葡萄牙人也是选对方向了 才能在东方占得先机
但真正将茶传入欧洲的是后起之秀荷兰人。
十七世纪开始,低地国家完成了独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日益兴盛。
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指示每艘商船都要从中国以及日本运一些茶回国,由贵族自上而下地引发了欧洲的饮茶风潮。
虽然东南亚本身的热带产物也很重要 但参与到东亚尤其中国、日本的贸易体系 才是真的利润丰厚
十七世纪中期,茶叶开始经由荷兰商人之手传到英国。
但最开始,茶在英国并不是作为饮料,而是被包装成一种治疗百病的神秘东方树叶,并成为了第一种在报纸上推销的商品。
《科勒的药用植物》中的茶树
当时的人们可以在咖啡馆买到茶叶和茶制品,尤其是红茶以其柔顺的口感,能提神,祛除寒冷的功效,比酒健康等优点,很快获得了上流社会的好评。
不过在刚开始,囿于高昂的价格,茶叶只流行于少数贵族之中。工人阶级和贫民与这种神秘的饮料基本是无缘的。
直到三次英国对荷战争后,茶叶才开始直接从中国进口到英国。然而,此时茶叶的价格依旧十分昂贵,对广大群众来说仍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英国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日不落帝国”,茶叶在英国也慢慢走进了千家万户。
然而日益巨大的茶叶进口额,背后却与中国近代的血泪史息息相关。
十八世纪的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高度自给自足。如此一来,欧洲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十分狭小,几乎找不到销售市场,唯一的例外是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
如17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财库尚有二十余万两白银盈余,翌年反而出现22万两白银的赤字。
欧洲人在美洲发现发现的贵金属,最终也大都流向了东亚、南亚。
为扭转由茶叶贸易产生的巨额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以求逆转贸易逆差。
但鸦片比之茶叶,显然是祸国殃民的成瘾品,很快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阻截。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并以此为标志拉开了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大幕。
“臣有两句诗不知当讲不当讲” 苟利……(唔唔唔小编被捂住了嘴)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中国虽然是茶叶的故乡,但在如今的茶叶种植业,却并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在茶叶产量,出口量,创汇量中的部分指标甚至胜过我国。
如今日闻名世界的阿萨姆红茶(产自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锡兰红茶(产自今斯里兰卡),大吉岭红茶(产自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岭高原)等茶种,便是从十九世纪时起引福建武夷山脉的正山小种等茶种与当地野生茶树杂交而来的。
大吉岭茶园
由于茶树在英国各大热带殖民地的广泛种植,在1854到 1875年间英国茶叶进口量上升超过八倍,茶价迅速下跌,茶叶由此走进了外国千家万户的日常。
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原产地中国国际茶叶贸易量的迅速下滑。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前几个月一篇叫《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荷兰的联合利华》的文章,在中国茶叶圈引发了轰动。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不争的事实,但当前中国的茶产业不及英国,甚至印度,肯尼亚,也是事实。
在茶产业上,中国处于一个“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外销量第三,利润第四”的尴尬位置。
立顿可不止是一个立顿,欧美列强也不止一个荷兰的联合利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茶业的衰落,或许从当年乾隆反对茶叶贸易,一把火烧掉价值六百万两白银的茶叶时便已经开始了。
缺乏品牌意识,把品种当品牌也是中国茶企的一大通病。
受强调原产地而忽视品牌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我国空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种,却没有什么在国际上叫的响的品牌。
这样的发展思路,毫无疑问将使我国的茶叶“土特产化”,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土,就更没有工业化和国际化的空间。
当然对茶,我们也要有文化自信。如中国茶讲究外形,一芽二叶,采芽头等就成了我们的标准,机械化程度也就不得不相应降低。
而欧美式袋泡茶则只讲究内在,把老叶和嫩叶一起加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降低了成本。 此类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的区别不胜枚举,不必为了追求工业化而完全抛弃。
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袋泡茶固然便捷,但只有把茶叶用茶筷挟如紫砂壶中,用刚刚烧开的山泉水冲泡,倒在茶杯里,那溢出的腾腾香气才是茶的精华所在啊。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07 2.马晓俐《**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08 3.角山荣《茶的世界史》 玉山社 2004 4.矶渊猛《一杯红茶的世界史》 东方出版社 2014.5 5.环球时报《中国七万家茶企为何不敌一家立顿》 6.宗蕊《中国茶叶产业市场报告》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消费者与市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