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第一,关于信仰。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神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从本质的意义上说,信仰即是对万事万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迄今为止,人们对信仰的认识,都仅仅限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宗教信仰,或以为只要人们心中有神的信念,就是有了信仰。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人类智慧尚处于蒙昧时期的信仰活动现象的肤浅外表的认识。
      对于传统的国人来说,祖先,先贤,前辈或者老辈的经验之谈,肃然起敬而向往之,其实也是一种信仰。从古至今,每一种宗教,每一种学说,能深入人心者,皆能有大批的追随者。在他们的心中,宗教,学说的思想,言论甚至宗教学说的创始人,都能成为追随者心目中的神。但是,信仰并不等于迷信。一个有正知正见的宗教学说信仰者,应该用冷静,客观的心态去分析某个事物,用心观察,亲身实践,用事实来证明心中所把持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去追随。
      古老的华夏神州,一直以来就是多神多信仰的民族。各个教派,各种学说,从古至今,从无间断。先秦文化中就有诸子百家,百花争鸣的说法,历代帝王,最高统治者,大都是某个学说的虔诚追随者。甚至历代的帝王,用这些学说来统治社会。当然了,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固,为了自己的私欲,难免会受一家之言的蛊惑。对于其他学说,大力打击。然而,在民间各种学说的传承,一直没有断过。缺乏信仰的民族,绝对只能是一个愚昧的民族。
      信仰是什么?信仰即是需要,不需要就放弃了。信仰即是自己的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就信。物质上的需要,人们需要科学,科学即是信仰。看看人们的需要,就知道,人的产品,有没有销路。产品,有物质的产品,还是精神上的产品,还有心理上的产品。它们没有什么对,也没有什么错,只要是自己需要。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即是人们的信仰和追求。所以,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信仰是任何一个文化的核心肯定。信仰的指向是“意义”。“意义”的背后是“价值”。信仰是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信仰是文化中那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纲,是根本。
      第二,佛教歧视女性吗?
      今天在QQ上与一位山西的佛友聊天,她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女性成佛必须要转男身?难道佛教也歧视女性吗?
      其实,这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不存在歧视女性!相反,佛住世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低至毫无地位可言,当时社会分成四个阶级,而女性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不被当人看待。可是,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下,佛教是第一个接受女性(出家)的宗教!佛教称女性为女众,关于女众地位的问题,其观点来自于上座部佛教的八敬法,依「八敬法」女众不能独立,必须仰靠男众,不能和男众共住,也不能离开男众太远而住;必须要请男众的长老上座,每半个月为女众说法教诫,女众不能直接在尼僧中受戒,必须通过男众的证明;比丘尼虽然受戒一百年,还要礼拜新受比丘戒的男众。因此,到今天为止,很多人认为女众在佛教之中,始终没有地位,特别在锡兰、缅甸、泰国等上座部的区域,甚至于不许女众成为比丘尼,只能够成为过出家生活而无法受出家戒的清修女。
      没有比丘僧团,就相当于没有佛驻世。佛法在世间的弘传,需要一支由精英组成的“特种部队”,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决定其不能如男性一般自如的“执行任务”,以末学的理解,佛陀的“八敬法”乃是成就女性出家的一番苦心,却成了当今世人“歧视女性”的论据,我等自命平等的姐妹们当自愧自嘲也.而就事而言,我们不能要求佛陀在2000多年前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下的古印度,制订其他的内容,要知道,在当时,让下等种姓出家、乃至让女性出家,视众生平等,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而佛陀当时制订的八敬法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不然,僧团将很难维持,这不是歧视,而是对女众的大慈大悲啊,如同当今文明社会,我们不能让处于例假中的女众做重体力活,不能让女众做太多危险的事情,这是人道的必须。
      女众比丘尼修行依止男众比丘僧团也是当时的必须,而因为出家人须断男女之欲,故女众必须住在有一定距离而又不能太远的地方,如八敬法可见,当时住得不远,故能时时到男众僧团去请益,这样即避免了社会俗众的猜测讥嫌,又能让男众更好地护持女众的修行,不让她们受到社会上不怀好意的恶人的欺凌污辱,可见当时佛陀制订此规章的苦心悲心啊!!!而佛陀之所以曾拒绝女众出家也是考虑到这一点。不必说当时受的压力,就是现在如律修行的僧团被世间诽谤讥讽得还少吗?而佛陀答应了女众能出家,当是大悲心所现啊。即使因此而让佛法在世弘扬的时间减少了许多亦慈悲允许,这怎么能说是对女众的歧视呢?如不是出于慈悲喜舍之心,如何解释得了?
      “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这表明的是一种毅然决然的气概,而非仅指男女表相。男女有别,这是现实的存在。女身的业力比男身大,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了解了这些,就不必过多的在这里争执和著相,作为佛子,依教奉行,努力修行,如律行菩萨道才是正事。众生皆能成佛,而诸佛常法,成佛前最后一世必是大丈夫。与其空喊平等,不如精进修行,来世若能得成正果才是不需要别人给的平等,才是真正平等!
好个散仙著


174013zascavttzx66xts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