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中学,参加了学校的学生乐团。每年乐团都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五月份在市内的剧场公开演出一部音乐剧。之所以放在五月份,是因为高二年级的团员马上升学就要退出,所以这场表演也相当于他们中学阶段的汇报演出了。
整个演出,从选题、写剧本、导演、表演、舞台设计,到各种宣传和筹备工作,包括门票和节目册等,全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演出三场都是售票的,每张票8欧。所得收入扣除场地,服装租金等花费后,剩余的留给乐团作为经费。因此,整个过程马虎不得。如果演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票房和乐团的维持。幸运的是乐团演出一直还不错,参加演出的学生往往全家人都来捧场,再加上那些迷弟迷妹们,每年都一票难求,早早就被一抢而光。
孩子上初一就被邀请加入乐团,所以已经参加了一次表演。去年他们演出的是 “西城故事”,孩子下手晚,没抢到票。之后我从各个渠道听到评价,都说是该校乐团史上最好的一次音乐剧表演,以至于在他们学校举办全国教师之夜活动,还专门请核心阵容给全体参会老师又表演了一次。可惜这次是我忘了注册活动,又没有看成。 图/乐团去年表演的“西城故事”
所以今年,我特地提醒他,幸运地抢到了预演的最后一张票,而其余两场正式演出的票都被抢完了。 图/学生自己设计的复古门票,入场回收,幸亏留下存照
预演当晚现场座无虚席,碰巧当天气温突升10度,剧场被晒透了顶,里面像蒸笼,大家脱了外套,还是浑身冒汗。但是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所有演员不管穿了多厚的服装,一直坚持到最后,令人佩服。 图/乐队阵容
学生们演出的“红磨坊”基本照搬了电影和舞台剧的情节:一个帅得冒泡的穷作家克里斯蒂安,一个总是摔到的名伶莎汀,两人一见钟情,但不幸被公爵棒打鸳鸯,阴阳相隔。电影以无比华丽的歌唱演出阵容和香艳的舞蹈而著名,学生们的演出服装、道具虽比不上原剧,但是情节安排紧凑合理,演技、歌唱、舞蹈和乐队的水平很高,非常有看头。另外,学生们还增加了不少创意,比如在巴黎的艺术家中有梵高,还有他自割耳朵的桥段,让人不禁莞尔。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对白还是舞蹈,大家表演都非常到位。到了悲剧的高潮,音乐和歌声让人热泪盈眶,不少观众低声啜泣,可见表演已经感人至深。3个小时下来,观众非常过瘾,一致起立长时间鼓掌欢呼。
图/演出剧照 (图片顺序与实际演出顺序无关) 图/两位学生编剧兼导演 图/现场观众起立致谢
我在朋友圈晒出孩子演出的照片,立刻引来亲朋好友点赞,夸奖我“教子有方”。我这个乐盲老爹,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居功的地方。我知道孩子这段时间以来付出了多少努力。整部剧从始到终需要音乐的地方全都需要钢琴,他是乐队里从头到尾最辛苦的一个。在准备演出的这段日子,他除了正常的两小时练习,还要抽时间练习整部剧的配乐。由此我也知道,每一位参加演出的孩子,从编剧、配乐、歌唱、舞蹈、道具到后台,他们付出的努力只有他们自己和家人才知道。我为他们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投入而感动。
由此我也充分理解了学校的这一传统。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表演,实际上如同一场全身心的洗礼。国内的幼儿园、小学也会排练童话剧、舞台剧,老师参与的比较多。到了中学基本上就没有这个项目了,都被联欢会和大合唱所代替,除了集体项目之外,基本上都是个人展示一下才艺。话剧是大学社团才有的课外活动,而且像这样大型的歌舞剧专场并不多。说句题外话,孩子的中学虽然出过些演艺明星,但是并不是专攻艺术的学校。这所学校名为Stedelijk Gymnasium Leiden, 前身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伦勃朗幼时的拉丁学校,现在则是全国最好的文理中学(Gymnasium)之一,培养的是将来攻读研究性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学校能够放手让学生乐团到校外演出,足见学校对自己学生的信心。
重点是,戏剧不同于综合节目,首先它有一个完整的主题,所有的表演都需要围绕这个主题。故事要讲完、讲好、讲得大家爱听,这要求编剧有超强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同时也有些创意。其次,在编写和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主动地去理解剧情,体会角色,无形当中通过不同的方式主动学习了很多语言、文学和戏剧知识,在真实的环境里做中学,这比老师安排多少背诵或测验都管用。最后,每个参加的学生都能在剧中表现出自己的专长,这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也让他们有更多热情去发展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有施展的机会,而合作让大家看到更精彩的成果,同时为大家带来快乐,这是我最为感动的地方。
文章来源:ECI欧洲研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