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罗马散记(上)
·周双宁·
  记得那是一个春雨霏霏的江南四月,一批来自大洋彼岸的记者考察团,在与我
们实习座谈束之前提出了一个要求:每人用一句英语说出与世界文化古迹有关的名
言。当时我脱口而出:“条条大路通罗马”。尽管罗马二字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一
如童话般神秘和遥远。
  许多年后,在一个晴暖亮丽的欧洲四月,我们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罗马七日游
。坐在由德国开往罗马的旅游车上,望着窗外群山巍峨峥嵘,山颠的皑皑白雪辉映
着湛蓝的晴空,烟云薄雾轻纱一般环绕山间,眺望远处一片绿草如茵。不由地想到
当初那个可望不可及的童话,正在沿着脚下蜿蜒的山路一公里一公里地成为现实。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古老的格言可以说从古罗马开始便得到证实,当时
几乎延伸到罗马帝国各个区域的宽阔大道,都以古罗马市场为起点和终点。而从宗
教这方面来说,作为全世界天主教的圣地,每年前来罗马谒拜的各国信徒更是络绎
不绝。
  其实随着历史的进程,到罗马来的动因也在不断变换之中。
  据说最早的来访者是来谒拜圣彼得和圣保罗的陵寝的。自中世纪开始,则以那
些祈求教宗颁赐降福并赎回罪过的参拜者为众。再往后,除了前来参拜的朝圣者,
还有许许多多自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持不同信仰的旅游者。十八世纪的时候,古典
主义盛行,许多人都前往罗马游历,哥德也去了。他在罗马从1786年住到17
87年。“我终于到了世界的首都!”哥德在他的意大利游记中这样写道。海涅,
司汤达,安徒生,果戈里,雪莱,济慈以及许多世界著名艺术家文学家都造访过罗
马,这座富有艺术瑰宝的永恒的城市激发了他们思如泉涌的艺术灵感,写下了不朽
的诗篇和传世巨著。作为罗马帝国的发源地和首都,在这里到处都可以看见震撼人
心的古代遗迹。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大型露天博物馆,记录着罗马千百年来的光辉历
史。
◆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四月的罗马,花团簇锦,游人如云。
  无论是虔诚朝拜的宗教徒,还是慕名而来的观光客,凡是到罗马没有不去梵蒂
冈的。我们更是将这个节目排在了第一天的第一位。而在没到罗马之前是很难想象
出这个微型的城中之国会是一种什么情形。
  这个座落在梵蒂冈丘陵上由教皇主宰的国家只有0.44平方公里的面积,是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随着历史的进程,如今的梵蒂冈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加入了现代
化国家的行列。全国约有三十条街道;二百五十辆有梵蒂冈城国标记的汽车,其中
十辆属于教皇;有六个汽车加油站;一个向全球播放节目的广播电台;一个发电厂
;一个自己的法庭;一家报社;甚至还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八百六十二米长的铁路线

  梵蒂冈自己印制发行的邮票更是深受世界集邮爱好者的青睐。对于我这样的准
业余爱好者自然也不例外。到了梵蒂冈,迫不及待地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购梵
蒂冈的各种邮品。并且买来梵蒂冈的明信片,写上我的祝愿,贴上梵蒂冈的邮票,
再赶紧投进梵蒂冈蓝色的邮箱,期望着为我的集邮爱好者朋友们增加一份意外的收
藏。不用等到参观梵蒂冈博物馆,你就会发现这些邮品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耐看的
艺术品。梵蒂冈既属于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国家,仔细想一
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作为全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梵蒂冈是全球六亿多天主教徒
的主宰。作为主权国家,梵蒂冈的大使分别派往世界各国。同样,世界许多国家的
大使也派驻梵蒂冈。因此而产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国家在罗马设有两个
使馆。一个驻意大利,一个驻梵蒂冈,而所有这些使馆又都设置在意大利的领土上
。毫无疑问,这个城中之国与意大利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流通的是意大利货币,
使用的是意大利语言。每天大约有3000多名意大利公民作为工作人员来到梵蒂
冈上班就职。而梵蒂冈对意大利的政治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单从婚姻法来看,直
到七十年代新法产生之前,在意大利还是不允许履行离婚手续的。
  但凡到了梵蒂冈的人,马上就会注意到在圣比得教堂附近,有一支特别的守卫
部队,这便是世界闻名的“瑞士卫队”。说特别,首先是因为这些卫兵身上穿着引
人注目的特种传统制服,鲜艳明快的红黄蓝色彩为庄严宏伟的彼得广场平添一抹亮
丽。据说这是由米开朗其罗亲自设计的式样,并且500年不变地沿袭了下来。但
是这在这里值班的卫队并不只是教皇城外设置的一道观赏的风景。这支被民众称为
“世界上最小的军队”,其实是教皇身边一支骁勇精干的守卫部队。
  瑞士卫队成员都经过仔细挑选,当然入选者首先应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每个士
兵必须身高一米七四以上并且是年龄在十八到三十岁的瑞士男性公民。早在十六世
纪初,瑞士卫队的勇士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了教皇身后的追击者。直至今日,
教皇身边始终伴随着这支忠诚的卫队。
  1979年的那起刺杀教皇案中,一位瑞士卫队长就挺身而出。每年五月,卫
队的新兵入伍还要举行宣誓仪式,表明在紧要关头将以生命效忠教皇。现在夜班卫
兵都配有催泪弹和手枪,紧急情况下放置在梵蒂冈宫中各地点的武器都能随时起用

  椭圆形的圣彼得大广场上标出的白线将意大利和梵蒂冈象征性地划分开来。当
我们稍稍走近了圣彼得大教堂时,脚下便不经意地跨越了意大利边界,进入了梵蒂
冈的国界。只有在人们想进入彼得教堂周围的几个城门,受到瑞士卫队的阻拦时,
才会意识到这里还有道国境线。
◆ 拥抱世界的广场和气魄雄伟的教堂
  到了梵蒂冈,最令人注目的自然是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大教堂。
  在总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宽240米,长达34
0米,而圣彼得大教堂则占地15000平方米。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大师贝尔尼尼
用了十年多的时间修建这个造型别致的广场。两百八十四根火山岩石制作的圆形石
柱分为四排,组成两边等称的弧形柱廊排列在广场的两旁,恰似两条张开的手臂,
拥抱所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以此象征基督博爱的胸怀。一百四十四座巴洛克风
格的圣人和殉道者雕像几百年来不倦地站立在柱廊的顶上俯视着广场。椭圆形的广
场中心是二十五米高的埃及方尖碑,两边各有一座十四米高的喷泉。方尖碑和喷泉
之间有一块镶入地面的圆石板,站在这块石板上看柱廊,前后四排圆柱变成了一排
,煞是奇巧。广场的另一边亦然。
  我们到达时,广场的外围全用活动栏杆围了起来,据有关工作人员说今年复活
节自世界各地来罗马的人已过百万。竟是罗马人口的三分之一!可想而知星期天上
午要有多少人涌入这个广场。现在来往的人群已经拥挤不堪,想以彼得广场为背景
照张相都很困难,总会有意外的活动背景时不时闯入你的镜头。匆匆按下快门,紧
随着人群登上圣彼得大教堂前地毯式的平缓的阶梯。因为星期天教皇要在这里做复
活节的祷告,从台阶到平台已摆满了各色应时鲜花和绿色植物。教堂里面,身着深
蓝色制服,戴着墨镜的警卫人员握着手机来去匆匆地安排着什么。若有穿背心短裤
的游人来访,站在门前的保安人员马上会用手示意请勿入内。
  圣彼得大教堂现为世界第二大教堂。(世界第一大教堂于1989年建造在象
牙海岸的新首都,参照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建成)可是单从外面看,却比她的实际
规模小得多。只有在你登堂入室之后才能领会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传说这里原来本是荒地,公元64或67年圣彼得被尼罗绑在这里的十字架上
处死。直到十六世纪现在教堂的原址还是一座小型礼拜堂,是由康斯坦丁大帝建造
在圣彼得的墓址上的。圣彼得大教堂从十六世纪初开始动工,历时一百多年,前后
约有二十个教皇主持规划,由一百八十位建筑师和艺术家经手建成。
  这座可同时容纳六万人的教堂气宇宣昂,非同一般。在欧洲我曾见到过许多装
饰华美的天主教堂,但到了这里才算真正领会到何谓富丽堂皇。彩色的大理石墙壁
锃亮水滑,与大厅里面的壁画雕像相得益彰。抬头看看刻在圣坛上方的金光闪烁的
字母,仅一个就有两米多大小。人像更是高大至四到六米。通过这种扩大了的细节
部位,使得整个教堂分布均匀谐调。教堂正中抬头可见由黑色和金色装饰成巴罗克
式的动态旋转的高大铜柱,下面是教皇的宝座。这个巨大的青铜华盖上下有二十九
米,足有罗马的一座楼房那么高。教堂里的五十个圣坛个个都值得驻足观赏。环顾
四周,处处都是金碧辉煌。在这里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完全可以遍览整个罗马的艺
术史。
  在米开朗其罗的早期杰作圣母哀痛雕像前挤满了参观的人群。自从1972年
一个狂人用锤子砸坏了雕像之后,现在圣母像的外围也用玻璃罩了起来。这是一座
很美丽而且特殊的圣母雕像,异常年轻的圣母端坐在那里,神态近乎安祥。圣母右
臂托着平躺在她膝上的耶苏,除了从她的眉心和唇间能捕捉到一丝隐隐的哀伤以外
,低垂的眼帘,陷进布纹里的右手和掌心向上的左手,都默默地倾诉了慈母心中的
悲痛。这与米开朗其罗后期创作的圣母像风格有很大区别。据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米开朗其罗听见两位前来参观的人在他创作的这座雕像前讨论这是谁的作品,最
终还是归属在当时另一位已有影响的艺术家名下。刚刚25岁的米开朗其罗大约是
一气之下在圣母玛利娅的左肩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米开郎其罗唯一留下了签
名的作品。
  事有巧合,米开朗其罗在这里也留下了他最后的杰作-圣彼得教堂大圆顶。在
他七十一岁的高龄创作了这个不朽的作品,艺术家将自己的晚年竭心尽力地投入到
教堂圆顶的设计中,甚至还放弃了丰厚的报酬,以此作为他奉献给基督的最后的礼
物。
  在教堂里还可以看见有许多一字形排开的小房子,上面分别注明不同国家的语
言,与过去我所见过的其它教堂的忏悔角很不相同,自世界各国来此忏悔的信徒都
一无例外地暴露在大庭广众的眼皮下面。眼见身着黑色教服的神职人员步履匆匆地
跨进黑布幔后面的小房间,而忏悔的信徒就跪在小窗口外的木台阶上时,从前有过
的那种神秘感陡然消失殆尽。怎么看这神秘的小房间都跟当年常见的传达室似的。
或许是因为这里也是用以传递心灵信息的地方吧!
  我们走过一个标有波兰语的忏悔间时,看见有一个金发披肩的小姑娘正合手闭
目跪在窗口外的木台阶上,她那布满忧郁却仍带有稚气的脸盘和小手告诉我她不会
超过十三四岁,然而她那虔诚的低语分明是在专心忏悔。照理这样的年龄应该还是
无忧无虑的年代,可她不顾万里之遥来到这里却是为了祈求心灵上的一线光明。我
不是来祈祷的,却也在心底默默祝愿她能很快拥有一份本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欢乐

  走出圣彼得大教堂,我们又赶去参观了梵蒂冈艺术博物馆。这里是世界最享有
盛名的博物馆之一,参观这个博物馆需要有充足的时间,里面的许多厅堂收藏了绝
妙的世界精品。因为人多拥挤,无法从容欣赏,只好走马观花了。尽管如此,拉斐
尔的画室和米开朗其罗的壁画还是要先睹为快的。拉非尔在这里有四间画室,里面
的壁画上人物生动,色彩明快,件件精彩,各具特色,真正令人叹为观止。西斯廷
堂是一间摹仿诺雅方舟形状的小厅堂,里面有米开朗其罗画在教堂屋顶上举世闻名
的“创世纪”和圣坛前的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面对这些旷世之作,噪杂的人
群瞬时沉寂下来。那有力的笔触使人心灵震撼,静止的画面让人感觉出气韵的流动
,置身于其间产生超然出尘的联想。几百年匆匆而逝,艺术家的心力倾注已化为不
朽。
〖未完待续〗
□ 寄自德国

精彩评论1

goed  海贼王  2002-7-1 17: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罗马散记(下)
·周双宁·
〖续上期〗
◆ 古罗马的心脏-帕拉丁山和罗马古市场
  还在旅行社咨询的时候,与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办事员芬赛女士就热情地介绍过
:“到了罗马都不用去坐车,边走边看,累了就坐下来喝口咖啡,接着再走。那里
与德国是根本不能比的,人家那古迹才叫多呢,随便一抬头,左边的有几百年,右
边的可能已经上千年了。”来到罗马古市场,不由地又想起她的这一番话来。
  在这块排干了水的沼泽地上,古罗马渐渐地建立起了罗马自己的市场,成为当
时整个城市政治,宗教和商业活动中心以及公众生活的聚集地。由这里开始,罗马
便逐步征服了整个西方世界。如今,当年不可一世的繁华荣耀都变成了零落草丛中
的断壁残垣。
  地中海的阳光柔和地洒在这片目睹了千百年帝国兴衰的土地上,沉寂的四周只
有温暖的微风送来阵阵芳草的气息。依傍在这些废墟边上的迎春花更是黄灿灿得诱
人,远处不知名的树丛间桃红色的花儿正蓬勃地怒放。树干并不特别高却还挺拔的
南欧伞松,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镶了一道金边,斑斓耀眼。或许正是因为这里的荒
寂才更让人感觉到大自然带来的一片生机。坐在一块庙堂石柱的底座上,面对着这
些当年的法庭,神庙,元老院和豪门贵族住宅区的残存古迹,以及那些断头少臂的
大理石雕像和高低不平的锗红色的砖墙,仍可从中想像出这里有过如何的气象万千
,它们都是记录下了无数历史进程的理程碑。不由暗自感叹世事都有开始和结束,
再轰轰烈烈的荣华富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成为如此过眼云烟。
  穿过古罗马市场,有一个入口处,人们在售票窗口排着长队买门票。入口处无
人看管,尽管在这里不检票也能侧身从旁边的过道走进去,但每人都依次自动地将
门票塞进检票的机器里。
  刚进门就看见几个类似中国陕北窑洞一样的砖石结构的建筑。这里便是帕拉丁
山-古罗马城的最早发源地。
  传说中罗姆路斯和雷姆斯这一对双胞婴儿的叔公,为了使自己篡夺来的王位日
后不会受到威胁,便将罗姆路斯和雷姆斯兄弟两双双丢进了帕拉丁山下的台伯河中
。也是他们命不该绝,河水却偏偏将这对婴儿又冲上了岸并由一头母狼把他们叼了
回去。他们先靠吸母狼的奶得以活命,稍后又被牧民收养成人。长大之后,这对青
年英雄杀死了那个篡夺王位的叔公,为自己的外公夺回了他合法的王位。然后他们
决定,在两人长大成人的地方,即台伯河边的帕拉丁山头建一座城。但是由谁来统
治呢?双胞无长幼之分,一时间难以果决。最后决定借助神明来选择。结果是罗姆
路斯当王。他随即丈地划城,以示自己的权力范围。雷姆斯心中不服,一步跨进了
那个圈圈。自以为当了国王的罗姆路斯顿时大怒,与之争吵起来,最后雷姆斯在争
斗中毙命。自此,罗姆路斯成为罗马第一位国王。在罗马博物馆里还可以看见这个
传说的铜雕,两个天真无邪的娃娃仰着头在母狼身下吸奶。罗马的城徽也是用的这
个图案。
  我倒觉得这个有关罗马的传说有着悲剧性的残忍。野性的狼哺育了人的后代,
而人却因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由此想到罗马二字的含义——一个令人好奇的偶然
。罗马的名字是由ROMA这几个字母组成的,而将它们倒回去读竟是AMOR。
AMOR是爱的意思。假使将这个偶然推敲、研究一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罗马是一个爱之城。因为它的名字中含有世界上最甜蜜的词。或者正好相反,罗马
是爱的对立面,因为它正好将AMOR这个词反转过去了。这个文字游戏是否想告
诉人们罗马正是建立在爱和恨之上的?
  共和国时期帕拉丁山就是名门望族的主要居住区。如今的废墟建于两千年前的
帝国时代。留下来的住宅里面的绘画还能看出色彩和线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罗马
人就充满想象力,通过想象增加空间,以布景替代外景。
  山坡的北面是十六世纪时红衣主教法内赛修建的私家花园。拾级而上,只见庭
台楼阁,草坪齐整,花木飘香。茂盛的柑橘树上结满了金黄浑圆的果实,紫里透红
的杜鹃花鲜艳醒目,清清的浅水池中盛开着亭亭玉立的马蹄莲。顺着弯弯小路下得
坡来,又是别一番景色。层层迭迭的假山石上流水潺潺,细细的泉水缓缓流进下面
半月形的养鱼池,五颜六色的金鱼在水里追逐嬉戏,不时荡漾出一圈圈欢乐的涟漪
。虽然多为人工造就,但它所带来的那份优雅温馨的确让人赏心悦目。
  站在山头上还可以看见不远处在帝国时期曾经拥有过二十万观众的马车赛场。
直到公元549年,马车赛这一运动才被宣布停止,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赛车道从
此也就荒废下来。这里还是游客们最好的野餐休息地,在饱览千百年的沧桑,发思
古幽情之后,在这古罗马的发源地制高点小憩片刻,是种让人心旷神怡的享受。
◆ 温泉浴场和喷泉——罗马不可缺少的奢侈
  著名的斗兽场南面是古罗马卡拉卡拉浴场。
  卡拉卡拉浴场曾经是帝国时代最大且最豪华气派的温泉浴场。早在一千七百年
前,这个占地十万九千平方米的公共浴场就开始向民众开放,当时在地下和内墙中
已经装有完善的暖气设备。里面最多同时可容纳一千五百人。分冷、热水,蒸气三
种,各占一间屋子。除了浴场还有其它健身设备,图书馆,娱乐室和餐厅等公共设
施。全场用大理石砌成,用马赛克铺地,高大的石柱支撑着厚重的拱门,居中曾是
大健身房,并设有喷泉两座。卡拉卡拉浴场直到六世纪哥顿人入侵罗马后才被迫关
闭。
  在当时,古罗马众多的温水浴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公众
文化。不仅为了健身,人们更多地是为了在这里聚会交流,谈论政治,经商做生意
。看来国内这几年兴起的改请客喝酒吃饭为请客洗澡进桑拿的风气并不算什么新鲜
事,千百年前在古罗马就已是家常便饭了。
  偌大的卡拉卡拉浴场现在只剩下一大堆遗迹。大理石多数被搬去修圣彼得等教
堂了,零星一些物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现在还看得见的除了一些残缺不全的黄土坯
高墙,断头少脚的大理石柱以外,还有地上几处残存的马赛克镶花地面。那些复杂
流畅的线条,精工秀美的图案使人联想到当年的雕梁画栋和雄伟壮观。
  浴场周围延伸出去的宽阔的草坪散发着新割过的清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好
的静思之地。盛夏时节还可以在这里观看歌剧演出。面对这片似有似无的历史废墟
,人们的想象力不由地在古罗马的历史长河里自由翱翔。有的时候,残缺也是一种
美,一种令人出神入化的美。
  早在两千多年前罗马已经有了自己的引水管道。随着设备的完善,由罗马的北
面和南面山上引来的水源不仅足以供给罗马市民的饮用水,而且还为建造庞大豪华
的温泉浴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后来日耳曼民族的哥顿人进驻罗马以后,城中主要
运水管道全部被摧毁。文艺复兴时期,教皇时代又重修运水管道,而这时的重点不
仅在于解决罗马城里的饮水难,更是大张旗鼓地在城市的各处建造众多优美的喷泉
,给罗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典雅和豪华。
  最早经教皇修复的运水道是在1570年修整的贞女泉。直到今天她仍然是罗
马许多著名喷泉中三个主要喷泉的水源:西班牙台阶下的船形喷泉,纳弗奥纳广场
的四河泉以及最有名的特莱维大喷泉。我们去那里参观的时候,看见清澈的山泉从
层迭迭的假山石上倾泻而下,如一层透明的水晶幕帘,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巨型大
理石的蓄水池中央,由两匹海马拉着的海蚌形车上,站着罗马海神的动态雕像。人
们说,站在池边上背过身去从肩头倒扔进池中一枚硬币,以后还能重返罗马。许多
观光客纷纷背向池中投进各国的硬币。据说这对当地政府也造成了一种多余的负担
,因为要不停地把它们捞出来,再找地方储存起来。从环保考虑,我们打消了扔钱
币的念头。
  罗马众多的城市喷泉综合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和新时期的精华艺术
,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人们从中意识到,只有当泉水淙淙流入池中时,一切静
止的雕像才赋予了生命一样地生动起来。这使我想到虽然巴黎有灯火辉煌的夜晚,
但众多的美丽喷泉却是开放得很晚。凡尔赛宫花园有着线条优美的雕像,风景独特
的皇家公园,可是在喷泉干涸的日子里总是让人感觉缺少立体感和生命力。
  在罗马大约有300多处音乐韵律般的喷泉分散在各个广场,大街小巷,内庭
外院。可以说这是罗马人特有的优雅风趣和奢侈嗜好的一种象征。平均每秒钟就有
2000公升的水量从各种人工瀑布,从许许多多的流水墙;从大理石的喷水池,
从活龙活现的海蚌中,从巴罗克式的各种动物形状的喷泉中奔涌而出。有的是涓涓
细流,水声潺潺;有的汹涌稠密,如雨帘雾幛。也有只是用作降暑解渴的无数管道
泉水,在街边路旁,游人随时可以掬一捧清水洗脸清凉。这的确是一种奢侈,是罗
马人不会放弃的一种风雅的奢侈。
◆ 哥德曾经每天上下138层的西班牙台阶
  最初还是从好莱坞的影片中知道罗马的西班牙台阶的。但是这个名字的来历还
是这次到了罗马以后才弄清楚。从十八世纪起,在这个广场附近有一个西班牙派驻
梵帝冈的大使馆,所以这个广场和台阶由此得名。
  西班牙台阶是罗马最美丽的巴洛克设施之一。身后小山腰上是一座规模不大却
古典精致的法国教堂。教堂内部仍能看出哥特式风格,但外部却显示出它是巴罗克
式的建筑,因为教堂建成时已是十六世纪末了。这座过去和现在都属于法国的教堂
里面有罗马著名的壁画之一,教堂前面竖立着一座方尖碑。无论是这座教堂还是门
前著名的台阶都是因为有了法国大使的赞助才得以完成。所以确切地说,这里或许
应该叫作法国台阶而不是西班牙台阶。
  宽宽的台阶呈弧形伸展下来,台阶脚下有一座罗马著名的船型喷泉。这座喷泉
由著名雕塑家贝尔尼尼的父亲设计建造于1627年,是为了纪念1598年台伯
河泛滥造成的那场水灾。据说当年大水退走之后,广场中央留下了一只顺流漂来的
木船。
  当年哥德住在罗马时,几乎每天要来这里登上这138层台阶,因为他的许多
艺术家朋友都住在这里。这里也曾是诗人,思想家,画家和冒险家聚集碰面的地方
。在台阶下面不远的巷子里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和雪莱的故居。还有一个建于
1760年的格莱蔻咖啡厅,来自世界各国的有名的艺术家和作家时常云集于此。
俄国作家果戈里就在这里写出了他的不朽名著“死魂灵”。罗马也是雪莱和济慈最
后的安息之地,哥德的儿子也葬在这里的新教公墓,他自己也曾想在这里寻找最后
归宿,但最终未能如愿,由此可见罗马在哥德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西班牙台阶也是罗马最富有魅力的历史景点之一。我们正是在杜鹃盛开的四月
-参观这里的最美的季节-登上了台阶。好象世界各地的游人也都不愿错过这个难
得的好机会,一百多层台阶上竟坐满了肤色各异的男女老幼。远远望去,只见人群
不见台阶。
  坐在台阶上,享受着地中海吹来的阵阵清风,举目眺望,下面来往的人群穿梭
于如诗如画的房屋和街道的河流中。其中有几条很值得一走的街道。那些罗马价格
最昂贵的时装精品屋几乎都聚集在这些并不很宽敞的街道上。新颖独到的装璜,风
雅别致的各色世界级名牌服装,小巧的店堂前张贴着对比强烈的巨幅广告,的确令
人耳目一新,谁走过去都会身不由己地驻足回首。几乎所有的商店门前都盛开着粉
红色的杜鹃花,晚上,在特意设计的灯光映照下,更是美妙迷人。我认识一个来自
罗马的女翻译,她总是穿着得体,且常出新式样。熟了以后她对我说其实真能买得
起名牌服装的罗马人并不多,就像她这样的中等收入,也只能在橱窗里看好然后记
下色彩和式样,再去选择平价的布料和零配件。购买名牌服装的顾客更多的是外国
游客。再看看走在路上的罗马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很注意自己的着装打扮,而中老
年人似乎更加讲究。浓妆淡抹,艳而不俗;古典新潮,各有千秋。对于罗马这样一
个历史名城,无疑增添了特殊的魅力。
  我们在离西班牙台阶不远的地方,选择了一家意大利餐馆用午餐。因为在旅店
每天有很丰盛的晚餐,大家就想在这里尝尝正宗的意大利著名快餐-比萨饼。由老
板推荐,我们点了一瓶罗马当地品牌的红葡萄酒,连标签也不曾贴上,但却酒味香
醇,色红如玛瑙,异常爽口。就像德国人离不开啤酒一样,意大利人的饭桌上通常
都少不了干葡萄酒。不一会儿,各人点的不同口味的比萨饼送了上来。大大的比萨
饼颇象中国的锅烙饼,边缘盖过了12寸盘,烤得金黄,又脆又香。上面的馅料味
汁厚薄恰到好处,使人吃在嘴里饼脆汁鲜。
  罗马人见面也会问“吃了吗?”这点与中国人十分相似,但不同在于中国人通
常只是一句客套用语。而罗马人却还会追问究里“吃了什么啦?”他真的关心对方
吃的内容甚至组成部分,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还要加以讨论研究。在古罗马宏伟的旧
住宅里,还可以看到装饰讲究的饭厅,可见吃饭对他们来说早就是重要的生活内容
了。意大利有一种叫里索托的餐食很像中国的十景炒饭。他们将生米放进油锅里炒
香,再放进一点水闷些时间,加上绿豌豆,红辣椒,黄玉米或者再加些火腿、肉类
一炒,最后根据个人喜好放进番茄酱或者咖哩粉,色香味美,只是对我来说米嫌硬
了。如果这是由马可波罗从中国带了去的厨艺,那他显然没弄清该是炒饭而不是炒
米。
◆ 罗马——永恒的城市
  晚上我们随车到绛尼罗山丘的伽里巴尔蒂广场上,从高高的平台上举目远眺,
夜幕中的罗马城灯火闪烁,星星点点。不远处在柔和的灯光照射下,独具一格的圣
彼得大教堂圆顶被深蓝色的夜空映衬拖得愈加庄严神秘。旅游车又载着我们来到了
斗兽场外面的坡道上,乍一看心里竟然有些失望。要说与巴黎的灯火自然不可相比
,在那里高大沉重的埃非尔铁塔都被映照得玲珑剔透。而气宇轩昂的角斗场在微弱
灯光的折射下未免过于黯淡。可是如果稍稍驻足再停留一会儿,你就会发现这里其
实另有魅力所在。已进入夜晚的罗马,随着交通渐少游人渐稀,街道不再喧哗嘈杂
,那静静地矗立着的斗兽场废墟,在地中海夜晚的凉风中若隐若现,如梦似幻。
  漫步在宽阔的大街上,看见路边不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大理石雕塑,还有不少
正在挖掘的文物古迹。罗马城的地下布满文物遗址,许多建筑工地同时也成了考古
现场。具有现代意识的罗马人同样非常珍惜历史的恩惠,即使在车水马龙的交通要
道,亦尽力维护文物古迹的昔日风采。
  身在欧洲,又读到一句我过去不知道的古老名言:罗马归来,死亦无憾。
  为什么罗马能够成为历代充满吸引力的欧洲中心?是南方特有的风土人情,还
是温暖宜人的地中海气候?或者不可忽略的名胜古迹?可是这些似乎在意大利其它
的城市里都能找到,甚或比它更美丽,更幽静,更舒适。
  去过罗马之后,才知道罗马的吸引力其实在于她的历史的生命力和她本身无拘
无束的随意性。
  即是罗马人自己如何对待这份历史遗产的馈赠,如何在千百年城墙里生活并与
之共存,同时不断将日常生活融入其中。从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城至今,
罗马已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罗马人骄傲地称之为“永恒的城市”。罗马人
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自信,罗马对于每一个来访者都敞开了她宽广的胸怀。来自世
界各地和朝圣者一样多的旅游者在不断地制造着罗马的高峰时间和喧哗,而那种喧
哗就象罗马本身。
〖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