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乐网下载手机App | 客服热线:0031(0)104133904


马斯特里赫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却是荷兰最年轻的研究型大学。我曾在那里度过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硕士课程。回顾学习的时光,有很多压力和困难,然而更多的是成长和收获。

0 (5).jpg


马大校园

我的专业是传媒文化,属于纯文科,阅读量大,语言要求高,但是很有趣。专业课包括新媒体的变革、虚拟现实、游戏文化、声音和文化实践、新公共领域等,涉及到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讨论和传媒有关的文化现象。教授有时也会组织study trip,带我们看展览、听讲座。


study trip

我当时的课程分为五个block,每个block为期一个月。虽然每周只要上两到三次课,学习却并不轻松,平均每天要读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英文文献,完成相应的作业,每个月末还要交一到两篇考试论文。

荷兰的大学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马大更是发展出了一套标志性的学习方法,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主导课堂讨论。在我的专业,教授很少上大课,主要的方式就是小组讨论。

每一次课前,我们要阅读大量文献,自己整理好笔记,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课堂讨论由小组成员轮流主持,教授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提点,帮助我们深化问题,也会对难点进行解释。结束之前,大家还会共同商定下一次课要讨论的研究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回去读书、准备资料。


课堂

在刚开始的阶段,这种学习方式带给我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对语言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性格内向,不喜欢当众表达观点。好在课堂讨论不是学习的全部,并且在经过一个适应期之后,我也慢慢接受了这种方式。

现在回头看,这一年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不仅是得到一个硕士学位,也不仅是接受很多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学习和思考的方式。

“分解问题-查找信息-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这不仅是学习方法,也是适用于工作和生活。每当我面临问题,或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候,这个模式都能给我更清晰的思路。把大问题细化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再逐个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能够让我的决定更为理性。

更大的收获是思辨习惯的养成
个人以为,思辨是现在中国学生普遍缺失的精神,“求同”的文化让我们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而不是反驳和批判。虽然中国古代出现过以辩论见长的流派,但逐渐被淹没;欧洲的辩论习惯却一直延续到现代学术研究和大学课程上。当然,思辨不等于辩论,可其中的精神是相通的——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在马大读书的时候,教授们一直强调的一件事,就是要形成自己的“argument”,在现有理论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建立新的观点,对原有理论进行补充或反驳。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让我习惯于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不轻信,不盲从。

出国以后,经常有人来问我,留学到底值不值得?我至今无法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就着今天的角度,我想说的是,留学的经历让我变成了一个更会独立思考的人,对我个人而言,是值得的。


关于作者:沐青毕业于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传媒文化硕士。在中国从事传媒行业,担任过文案、电台主持和新闻编辑。现居荷兰,做自由职业,以写作和翻译为主。



文章来源: NESO荷兰教育代表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于此网站上的Cookie

我们使用 Cookie 来个性化和改善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使用体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网站和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或咨询。 如果您继续使用我们的网站,即代表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政策。 请访问我们Cookie条款隐私条款,了解最新内容。

接受